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一、果腹篇

最近如果打開手機,你會發現很容易點到軟件跳出來的一些熱點綜藝節目推薦,進入你的眼簾視線之中。

不知何時現在的娛樂頻道電視臺節目組開始流行一種拍攝眾多明星扎堆在一起吃飯時熱烈討論話題場景的節目風格,當然這或許是節目組導演特意設計安排的方案,需要一種類似普通百姓比較真實化的生活場景還原,為了達到一定的收視率。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只不過這是邀請一些嘉賓明星參與的節目罷了,這樣可以做到一箭雙鵰,一方面吸引明星們的粉絲關注,另一方面更容易接地氣,引起其他普通人的興趣,看吧,這些明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有飯局和交際的需要,極大地滿足大眾對明星平時相互探討話題的好奇心。當然,我們從吃瓜群眾角度來解讀節目組的構思安排不置可否,節目安排沒有什麼問題,一切都是為了節目收視無可厚非。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但是如果從其他兩個方面來解讀,我們可以得到其中的一些側面的感悟。

首先,如果從旁觀者來看,參與節目的眾多嘉賓來說,雖然是食物是可以現場吃下肚,其實也不易消化,因為吃飯講話對身體並不好,何況還是在拍節目,周圍好幾個攝像機鏡頭對準你們這一桌人,在這種工作狀態中,嘉賓卻需要表現出一種輕鬆愉快的狀態,而只有你身體的反應是最真實的,腸胃消化感受也是很真實的。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大家需要根據節目組導演的事先構思安排走,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暢快淋漓的發表不同的意見。同時,畢竟是在上節目,需要動腦筋思考和記住一些基本思路,不能影響臨場發揮,同時要注意在節目中自己講話語氣、語調和方式,所以擺在桌上吃飯的食物或許可以稱之為“道具”,這和你平日吃飯場景還真的不太一樣,這就是在似乎很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和不真實的狀態中游離著,同時也考驗著眾多嘉賓明星的應變能力和情商,如果嘉賓一不小心說了不妥當的話,雖然後期可以剪輯處理,可是節目組為了追求爭議的效果還是要創造些熱點,讓觀眾熱烈討論的。

其次,將視角從剛剛的綜藝電視節目拉回來到我們普通人的的平常現實生活中來看,你在吃飯中和朋友或者家人說話其實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種溝通的方式的需要。雖然我們儘量還是要做到吃飯咀嚼或者喝湯時避免說話或者少說話,以免嗆到或者影響腸胃中的食物消化。

在《論語》裡孔老夫子就曾經說過,“食不語、寢不言”,就是吃飯嘴裡嚼東西時不要講話,該睡覺時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他時時處處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不逾禮。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日常行為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而我們一般人雖然不能像孔老夫子的標準要求做了那麼的好,但是至少我們大部分的人是做了還不夠很好,大家一起吃飯時高朋滿座、談笑風生、推杯換盞,把本來應該好好享用一頓美好餐飲的時光,有時會當做一種交際場上利益互換的手段的消遣,一種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飯局。如果是生活化的交流,通過吃飯拉攏人心和溝通彼此感情,敘敘舊倒也罷了,可是有些人會通過這個“飯局”擺成鴻門宴,或者是比鬥富炫富、比誰過怎樣攀比的扭曲心態也不在少數。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吃飯的本來應該是培養大家彼此感情的一個最好的方式,而現在卻成了大家互相較勁的一個活動場所平臺,簡直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讓樸素、簡單的吃飯過程變成了一種心理煎熬和希望趕快結束和逃離的過程;讓一頓美味佳餚,本來用來斯文細嚼慢嚥下去,讓腸胃慢慢消化的過程,變成精神緊繃、腸胃受罪的過程。如果在飯局中遇到愛喝酒的朋友或者同事,那更是糟糕,讓你在喝還是不喝中糾結徘徊,在“有禮”和“無禮”中掙扎。

二、就寢篇

再談到如何正確的打開就寢睡覺當時,那現在有很多人更是問題一大堆。睡前如果聽音樂安神入眠倒也罷了,可是很多人到了晚上反而會比白天更加地興奮或者激動。比如可以和朋友徹夜長談,可以通過打長途電話,現在科技網絡這麼地發達,不一定是雙方當場見面聊天,可以通過藉助網絡交流溝通工具,比如QQ、微信、抖音等等,人們晚上本來應該睡覺的不多時間,也會被這些講話或者閒聊給擠佔了,進而影響第二天白天精力,使狀態更加地不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不過也有例外,不值得大家效仿。很多人在上大學時曾經住校期間,一室八張床分別上下鋪,剛剛進入大學的年輕人總喜歡湊熱鬧,如果遇到一些什麼新鮮事,或者看到一些什麼奇聞八卦,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熱烈討論,可想而知是多麼的熱鬧,有時討論可以一直延長到凌晨,不過第二天大家竟然還能精神抖擻地去上課,真的佩服那時精力旺盛的我們,而且室友彼此感情還在溝通中,關係變得還更加融洽,相信大家都會懷念那段青春無悔的歲月。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雖然那並不是什麼好的習慣,可是誰還沒有年輕天真爛漫的時候?可現在我們既然知道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儘量在睡前給自己創造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慢慢地入眠,給勞累了一天的身體一個自我修復和充電的時間,以最佳的精神狀態來迎接新的一天開始和挑戰。

再從禪宗方面去討論,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馬祖禪師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王陽明曾經以此典故寫過一首詩,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所以,我們只有專注於當下,不對過去做無謂的得失,心才會清澈而寧靜,也是快樂的。

較古語中的“食不語、寢不言”,我們生活方式的錯位在哪裡?

心理學家證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專注於某件事,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十分和諧的安穩中,心中沒有什麼雜念和干擾,很容易引發一種超然舒緩的喜悅感。同時,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是多多益善的。

所以,吃飯、睡覺看上去是天下最容易、簡單的事,其實如何正確的吃飯、睡覺也是很難達到的事,正確地踐行使其實是何等地不易啊,因為它們更是一場人生的修行,需要內心沉澱下來慢慢地去實現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