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诺兰的新片《信条》摊上事儿了。

前有通风管道震落,后又有影厅起火。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看场电影都能这么惊险,也是没谁了。

这还不算完,有不少观众都反映:

音响太吵了,连台词都听不清啊!

国内有字幕还好,英语国家的观众才真叫一脸懵逼。

从前光顾着看画面了。

这下才体会到声音也同样重要。

最近就有一部高分纪录片,专门讲电影当中的声音。

那些奇特的音效是怎么做出来的?

经典电影里的声音都有哪些门道?

今天鱼叔就来探个究竟——


《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

Making Waves: The Art of Cinematic Sound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本片入围了去年的戛纳电影节,豆瓣评分8.7。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导演是好莱坞资深声音剪辑师米奇·科斯汀。

经典动作大片《勇闯夺命岛》《空中监狱》都是她的作品。

因此,本片选取的案例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影史经典。

通过深入浅出的梳理,展现电影声音的奥秘。

还请来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李安、诺兰等等大导穿针引线。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你会看到很多好玩的幕后故事:

比如《盗梦空间》里汤老湿帅气滑雪的音效,其实是音效师「搓」出来的;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小李子踩到玻璃瓶的声音,其实是松果在地上碾。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电影声音的奇妙远远不止于此。

其实,它对我们的影响比画面更深远。

在我们出生之前,所见的一切都是黑暗,但却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呼吸声。

声音,是我们感知世界的起点。

也是电影诞生的一个重要契机。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随后发明了摄影机,原目的就是给声音配上画面。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但因为技术很有限,早期电影还无法实现声画同步。

只能通过现场配乐、解说等等方式,额外附上声音。

到了1926年,才出现了第一部声画同步的电影《唐璜》。

之后,剧组开始在拍摄现场录音,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同步说话声的电影《爵士歌王》。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影片大获成功,让观众耳目一新,进而推动了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的变革。

有声片都是在摄影棚内拍摄,收音必须极其谨慎。

《雨中曲》就描绘了这一段历史。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麦克风藏在草丛里,演员必须在很近的距离对准它说话。

全程不能转头,否则听不清声音。

于是经常要一遍又一遍地暂停调整,相当费时费力。

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创造力就无从施展。

所以早期有声片大都是话痨片,生怕观众听不够。

到了30年代,《金刚》才终于引入了声音设计的概念。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声音技巧都是由这部电影开创的。

金刚作为一头史诗级巨兽,叫声肯定不能跟普通猩猩一个样。

于是当年的声音设计师跑了一趟动物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咆哮声。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然后把它们0.5倍速慢放,再把老虎的叫声倒着放,狮子的叫声正着放。

叠在一起就有了金刚怪异吓人的声音。

到了40年代,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将广播剧的技术化用到了《公民凯恩》当中。

不仅精心设计各种混响效果,还巧妙地让它们服务于叙事。

比如凯恩和妻子讲话时充满了回声,凸显出二人之间的距离感。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另一位牛X闪闪的大导演希区柯克也有绝招:

他会专门编写一份「声音剧本」。

详尽地为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情节设计合适的声音。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威尔斯和希区柯克,都是电影艺术的先驱。

他们艺高人胆大,有魄力更有实力去试验自己的创想。

但大环境并不乐观,

60年代之前的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极其传统、保守

就像大型工厂流水线,不支持创新。

对于大片厂老板而言,重要的是故事,是明星,但绝不是声音。

所以想要系统性地革新,是非常艰难的。

这里就必须介绍一位关键人物——

「当代电影声音之父」沃尔特·默奇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他年轻时看的美国电影都是套路,令人厌倦。

留学巴黎期间,刚好赶上了法国电影新浪潮。

特吕弗、戈达尔等人让他第一次意识到:电影还可以这么拍!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于是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就进入电影学校进修。

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好莱坞的电影事业到达了最低谷。

默奇经由卢卡斯引荐,加入了科波拉的剧组,负责《雨族》的音效。

后来又合作了《500年后》,但亏损惨烈。

为了还债,科波拉接下了一部被20多个导演连连拒绝的电影——

《教父》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而老搭档默奇也自然接受了这个高难度挑战。

他受到实验音乐家约翰·凯奇的启发,在电影里加入了很多大胆的设计。

麦克将要枪杀索洛佐的时候,音效非常嘈杂刺耳。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这其实是在表现他脑内神经碰撞的声音,因为杀人是个重大的决定。

影片大获成功,挽救了科波拉和卢卡斯的工作室。

不过,《教父》在声音上没有本质的革新。它依旧是单声道的。

反观音乐行业,则一直走在技术更新的前沿。

50年代的密纹黑胶唱片就已经是立体声了。

于是,在见证了摇滚乐的辉煌之后,电影人想到:

为什么不把电影也做成立体声?

杜比公司从70年代开始向越来越多的影院提供立体声设备。

然而电影公司的管理层仍然没把它放在心上。

多亏了芭芭拉·史翠珊,坚持自己出资100万用于《一个明星的诞生》的声音制作。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才让电影界终于开始重视声音对于电影的价值。

不光是影院放映的方式有了改变,电影录音的方式也有了改变。

卢卡斯筹拍《星球大战》的时候,找到了本·博特来负责声音。

博特一看到概念插画,就知道这是他梦想中的电影。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为了给电影里的伍基人收集声效,他跑到动物园,录下狮子、海豹的声音。

最后找到了一只小熊,它特别喜欢吃面包,一吃面包就会发出很好玩的声音。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所以他用面包引诱小熊,录下了伍基人的声音原型。

满世界跑,收集各种引擎声、飞机声、放映机的蜂鸣声、电视背后的嗡嗡声……

用这些声音丰富《星球大战》的幻想世界。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他不想像以前的科幻片那样依赖于合成器,而是更大胆——

全部使用真实录制的音效。

博特也很忐忑,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没想到福克斯的高管和制片人对他说:「我喜欢你们的电影。」

影院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当宇宙飞船飞过时,有观众不停地惊叹:我的天哪!

之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都在等着看《星球大战》。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博特因此拿下了一座小金人。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从那时起,一切都变了。

大家开始把声音当做一件很酷的事。

之后,默奇又为《现代启示录》设计了声音。

花了9个月做混音,「整个过程就像嗑药」。

他也效仿希区柯克,为电影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声音剧本」。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在军士长快要死掉那一段,船的音调也逐渐变低沉。

向全世界证明了,声音不仅能叙事,更能表意,创造出抽象的电影。

科波拉和默奇坚持用六轨环绕声格式放映本片。

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完善,这个格式成为了所有电影混音的标准。

因此,默奇被誉为当代电影声音之父。

而《现代启示录》无疑就是电影声音发展的里程碑。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进入新时代,电影声音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新的数码科技。

加里·里德斯特罗姆曾经为《侏罗纪公园》模拟恐龙的声音。

把斯皮尔伯格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去。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电影很成功,加里也接到了新工作——

世界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

《玩具总动员》

他从小时候玩过的拉线娃娃吸取灵感,为胡迪增加了拉线发声的设定。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这是他第一次用电脑做声音设计,而同时期别人都还在用胶片剪声音。

电脑技术带来了许多便利,让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波形图。

更重要的是,能听到多条轨道同时播放。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而这些新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电影艺术本身。

就像李安所说:

「世间万物都有情感,有情感便会有灵魂。」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他运用声音,让《断背山》里的风有了自己的灵性,替沉默不语的角色表达情感。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则利用声音补全了战争的全景。

讲出了画面没有容纳的内容。

米勒受伤后突然失聪,正是来自现实中老兵的亲身经历。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大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沉浸其中。

声音的出现让电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

一部电影的声音就像一个大型交响乐团,有着精细庞杂的构造。

与画面相互配合,便能实现「1+1>2」的效果。

汉斯·季默说过,音乐能从最原始的层面感染观众。

无数影史经典也已经告诉我们:

电影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听的。

下一次走进影院,不妨多留意声音。

换个方式打开电影,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

世界顶级阵容,就为了曝光这个内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