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嗎是一種境界

吃了嗎是一種境界

六、七十年代,你只要飯點兒上在外面走著,就得準備好別人問你仨字兒——吃了嗎?那時候你爸你媽有可能就是這麼問著問著,問到一塊兒去了。

吃了嗎?是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最強的話語,它具有饑饉年代向溫飽年代過度時期,人們閒著沒事兒只靠吃來虛度人生的濃重色彩,基本上也屬於沒話找話,要不兩人見面打招呼說什麼呀?這也鮮明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人情枯燥、話語匱乏、生活無聊。

吃了嗎?沒呢。沒吃到我們家吃去,走走走。別介,我們家剛做得,我媽正喊我回家吃飯呢。你們家做得那不靈,來我們家吃,我們家今兒紅燒帶魚外加雪裡蕻炒肉絲,還切了盤粉腸,你準愛吃。阿姨您就別張羅了,趕緊去找你們家閨女吧。我們家閨女在哪兒呢?幹啥呢?就在那邊,跟幾個不三不四的男的正耍呢。啊,這還得了,耍啥呢?我也沒看清楚耍啥,反正正耍得起勁兒呢。您再不找她去,她就耍大發了。

在吃了嗎後面,是另外兩句問候語——上班了嗎?有對象了嗎?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就喜歡假模假式關心別人,靠關心別人來增強自己的優越感或樂趣,還喜歡探聽個小道消息伍的,恨不得把別人的私生活打聽成自己的私生活。所以,中國是世界上八卦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單純是人多,完全是愛好都一樣。

其實在吃了嗎上班了嗎有對象了嗎後面,還有一句令人發中指、帶有準流氓色彩的問候——你們那個了嗎?或者你跟對象那個了嗎?而且越傳統越保守越正經越積極向上的人,越愛問這種無恥下流的話兒。當初我的幾個跟共和國一起誕生的工人師傅就老愛問我——小王,你跟對象那個了嗎?弄的我真不好回答,我要回答跟她那個了,師傅立馬就會問出下一句——她是處女嗎?

窩草,我又得窩草了,三菊花不離腦本行!

不聊窩草了,聊吃了嗎。現如今這21世紀,吃了嗎絕對是一股子境界了,尤其對80後90後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吃了嗎”的強大語境——那曾經是中國所有老百姓的生活語言。那時候我們就這麼無聊,就在這麼無聊中,生活被我們聊暈了,生活都被我們聊得沒意義了。生活剛一有意義,我們立馬就給丫聊廢了。

吃了嗎?沒吃。還不趕緊吃去呀,跟這兒瞎晃悠什麼呢?吃了嗎?吃了。吃啥了?熬白菜。就吃這個呀,還吃啥了?木須肉、燒茄子。可以呀,主食吃啥了?貼麵餅子。光吃沒喝呀?醺了二兩。看出來了,我說你小子走路咋有點兒飄呢?不是我走路飄,是被您這一問,給問飄的。這不是師傅關心你嗎,上班了嗎?

我趕緊接上——有對象了嗎?對象是處女嗎?少來,我懂!咱能不能問點兒別的?師傅說——你家對門那姑娘有對象了嗎?我兒子看上她了。

害,這就是中國人當年閒得睪丸疼的真實寫照,不過那時還有一句彪悍的問候語——你丫還活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