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最近這幾年,關於“原生家庭”這個詞語得到廣泛關注,有人人,甚至因為原生家庭的觀念,困擾了TA的一生。


人們越來越關注原生家庭,越來越關注問題的本身,那麼原生家庭是如何形成的呢?以及面對原生家庭,我們的性格該如何修補呢?


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寫了一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書籍,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為何家會傷人?家的不同體系造成不同的效果


書中把為何家會傷人定義為“有毒的家庭體系”。家庭體系對人生的感受、生活方式和信仰都有一定的影響。


當我們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做的很好了,父母卻覺得我們永遠是錯的。或者無形之中傷害了我們,但他們並不察覺。造成了我們的困擾。


發生這一問題的現象,是因為觀念出了問題。不同的觀念決定了家庭成員不同的態度、判斷和理解。有愛心的父母持有的觀念會考慮到家庭中的每位成員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

孩子打碎玻璃杯。持有愛心觀念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

有毒的父母會認為“你打翻玻璃杯是不正常的行為,是錯誤的。”


不同的觀念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和效果。


觀念又分為: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


說出口的觀念會被人們直接表達出來。審視、檢查起來會更容易些。


例如:

小A的父母認為離婚是錯誤的,那麼父母直接表達出來。如果先A繼承了這種觀念,她可能會束縛在一段沒有愛的婚姻裡。但,如果小A問:“離婚有什麼錯”。她不斷推翻這個過程,不斷尋求答案。審視、檢查,反轉幾率會高一些。


未說出口的觀念決定了我們對生活的許多理解,而父母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例如:

父母不會說:“孩子應該無條件為父母奉獻一切”,“孩子始終是孩子,考慮問題永遠沒有我們強”“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這樣他們才能一直需要父母”這樣的話題。哪怕這些觀念是固有的,但,他們不會公開承認。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想要改變有家庭體系,須從改變觀念開始。


三種不同類型的父母,影響孩子的一生


長大後,我們發現,我們儘量在照顧父母情緒的時候,自己心裡會感到內疚。有些時候覺得這麼做違背了自己的初心,違背了道德。這種現象與哪種類型的父母有關,他們將潛移默化地將責任強加於我們,讓我們不知如何應對。


書中強調五種類型的父母,操控型,酗酒型,身體虐待型,言語虐待型,性虐待型。但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常規類型大致有三種,今天我們解析三種不同類型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


一: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有個特點:"我這麼做,這都是為了你好"。也分間接性操控和直接性操控。


——間接性操控


例如:

《囧媽》裡面的盧小花,出門在外的時候用60秒語音方丈。講電話時往徐伊萬的嘴裡塞番茄,塞雞蛋。沒事幹的時候給徐伊萬煮糖水,榨果汁。規定他什麼時候得吃飯,什麼時候得上廁所,操控著孩子的一切。


當徐伊萬反抗的時候,盧小花哭著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徐伊萬焦慮,無奈。當他下車準備離開母親的時候,心裡又感動無比內疚,於是匆匆忙忙地跑上車。


操控型父母經常把操控偽裝成"關心"。其實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直接性操控


例如:

按我說的做,否則我不會再理你。

按我說的做,否則我就再也不給你錢花。

如果不按我說的做,你就不再是這個家的一員。


直接控制經常包含威脅、恐嚇和羞辱。


例如:書中有個案例。

邁克和妻子打算參加父母的結婚週年聚會,可是妻子突然得了重感冒,她病的十分嚴重。所以邁克打電話給媽媽,他可能不回去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哭著說:"如果你不來參加我們的週年聚會,我就不活了!"邁克只好聽從,乖乖回去。聚會當天邁克搭了早班飛機回家,一下飛機父母就極力勸說邁克在家住一個禮拜。但是邁克第二天一早就離開了。過了一天,邁克接到爸爸的電話,"你簡直就是要氣死你媽媽,她昨晚整宿都在哭,都快哭暈了。"邁克不知道怎麼辦,和妻子離婚?然後搬回家住?


邁克的父母在千里之後操控著他們的兒子。讓邁克感到十分痛苦,差點和妻子離婚。


許多操控型父母和邁克的父母一樣,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看到邁克的行為,首先想到的是威脅,而不是同情他們。他們對邁克的興趣並不關注。雖然說邁克搬到加州是一個發展事業的機會,而對父母來說,“遠距離”是一種懲罰。邁克的妻子在生病,而他們奮力在奪走邁克。種種行為都在影響孩子。


二:身體虐待型父母。


有些家長認為,"體罰是讓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為準則的有效手段"。還有一些家長認為,"體罰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可以讓孩子更堅強、更勇敢也更強大"。

所以,他們一直用身體虐待型去輔教孩子。


研究表明,懲罰孩子(包括體罰)的不良行為,它的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它所引起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


書中有個案例:

一位孩子,媽媽總是對他發火,罵他娘娘腔。經常抄起手邊的什麼東西就打過來。小時候他大部分時間都是躲在壁櫥裡度過的。因為媽媽經常打他,以致他不敢出去,甚至奪走了他整個童年。


很多時候,爸爸會抱著抽泣的他,說媽媽打他他也很難過,但是他也無能為力。還說如果再努力些,媽媽就可能不會打我了。


母親用身體虐待型治癒孩子的言行,父親則是一個幫兇的角色。他不但沒有幫孩子解決問題,還勸孩子說,只要再努力一些,就不會捱打了。但是這個"努力"是無形的,對於一個孩子,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努力,努力長大?還是努力憋屈自己,讓自己不要哭?他們一直傷害孩子,但他們並不發覺。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三:言語虐待型父母


有的父母會直接地、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他們可能會罵孩子愚蠢、沒用或是醜陋,要是當初沒有把孩子生下來該有多好。


有些時候,父母的言語可能是無意的,隨口說說,但孩子涉世未深,有時候不能分辨父母言語的真假。當孩子從別人的嘴裡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這些評價會潛意識的"內化",長期下來,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例如:

孩子在學校考了80分,放學匆匆跑回家,母親無意識地批評孩子,你怎麼那麼蠢,才80分,你是笨蛋等等。當孩子不知道如何做蛋炒飯,生米加雞蛋放進去炒,他們會責罵孩子,真是沒用,飯都不會做。


他們種種行為,都無視孩子的情感,也無視自己頻繁的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傷害。


如何解決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


針對原生家庭的缺陷,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很多人會說,原諒父母就好了。事情都過去了,那麼斤斤計較幹嘛。


恰恰相反,單純的原諒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只是釋放了內心的悲痛和憤怒,只有將責任歸咎於那些應該負責任的人,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首先,要糾正觀念的問題。


如果我們帶著"我永遠不可能戰勝父母,我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為了父母能夠幸福,我一定要站在父母那邊",帶著這些錯誤觀點,會一直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讓你感到無助、害怕、煩惱和不知所措。


例如:

上述邁克的行為讓父母感覺到很不開心,邁克可以說:“很遺憾讓你不開心了”。來撫慰他們的感受。因為你沒有義務單純的為了母親的心情而改變人生的規劃。所以,只可能會撫慰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這份心意。


你要努力克服那些消極的感受。雖然這個過程你可能會內疚、自責。但是,比起停止不前,後者是毀滅性的傷害。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其次改變行為。


行為分為:順從型和對抗型。


順從行為:

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經常向父母屈服。

我經常對他們隱藏我的真實想法。

我經常對他們隱藏我的真實感受。

我經常表現出自己與父母一切都很好,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凡事只要涉及父母,我總是處於出於內疚和虧欠和恐懼去完成,而不是出於內心的自由選擇。


對抗型行為:

為了向父母證明我是對的,我總是和他們爭執。

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事情,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

我經常對著父母吼叫,咒罵,以顯示他們控制不了我。

我經常要控制自己,否則就會對父母拳腳相向。


面對行為,你要做的是:“開始質疑,將他們拋棄,做真正的自我,並且對峙”。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但是對峙之前必須滿足4個基本要求:

  • 你必須堅強的足以應對父母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和其他任何理由,引發的消極情緒。
  • 你必須有充分的支持體系來幫助你度過期待對峙對峙本身到對峙的後果。
  • 出現這三個不同的階段,你必須講想說的內容事先誠信寫成信件加或加於演練,必須訓練時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 你必須改變觀念,不再繼續為兒時所遭遇的痛苦經歷承擔責任。


對峙可以面對面進行,也可以寫信進行。


對峙的目的不是傷害他們,毀滅他們,而是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痛苦,你的傷害,帶著目的性的對峙。


結語:


原生家庭是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也是人們一直想解決的問題。但是面對"原生家庭"很多人不能正確的理解。他們把所有不好的問題歸咎於父母,歸咎於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傷害。


試問問自己有沒有想過要改變呢?


改變的過程很痛苦,但是從長計議,如果不改變,更加痛苦。


《原生家庭》:為何家會傷人?改變很痛苦,但是不付出更痛苦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告訴我們:改變原生家庭的傷害,從分析人物性格開始,慢慢了解人的屬性,目的。再改變人的觀念,不斷地定製計劃,去練習。慢慢一步一步走上正軌。


堅持的力量是無窮。人,只有慢慢的去堅持,去改變,才能獲得新的人生。李漁曾說: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人生就是一步步改變的過程,直到成為你想要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