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古人智慧道出人情冷暖

在中華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老祖宗根據切身經歷,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老話,如:“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姐走門檻斷,哥死侄不親”“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等等,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肯定有它的道理,就讓我們瞭解一下也無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俗語一:兒子像娘,金磚砌牆,女兒像老子,反穿皮襖子

民間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古人智慧道出人情冷暖

其實這句俗語採用了誇張手法,無論是金磚砌牆,還是反穿皮襖子,都是對孩子的美好祝願。一般情況下,男孩比較陽剛好動,女孩比較聽話好靜,相比脾氣暴躁的父親,很多男孩更喜歡跟母親在一起,時間久了自然會像母親一樣心細,做事更有條理和耐心。

這樣的男孩長大後更容易成功。女孩正好相反,相比母親的嘮叨,她們更喜歡跟性格粗獷、高大魁梧的父親黏在一起,女孩本來就相對心細早熟,如果再沾染了父親的陽剛之氣,自然就會變得更加精明幹練,做事雷厲風行,這樣的女孩更容易出人頭地。

民間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古人智慧道出人情冷暖

這句俗語告誡我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教育和引導孩子以健全的心智,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俗語二: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

清代鉅著《圍爐夜話》提到“百善孝為先”,這也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古代傳統“孝道”的全部內涵。“子不言父過”:就是兒子不能指責父親的過錯。男孩自幼頑劣,正所謂“棍棒出孝子”。

隨著男孩的成長,父子關係愈發惡化,一旦男孩當眾斥責父親的過錯,矛盾衝突必然升級。“女不道母奸”:就是女兒不能指責母親狡詐。女兒相對心細,且成熟早,能夠較早識破母親的一些心機和虛偽,一旦當眾撕破臉皮,母女必然就此產生隔閡。

這句俗語告誡我們:愚孝並非真孝,對蠻不講理的父母不能一味忍讓退縮。但指責父母一定要注意方式和場合,維護父母的尊嚴和權威,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夙願。

俗語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民間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古人智慧道出人情冷暖

顧名思義,就是指父親與兒子不可同桌,叔侄之間不能在一起喝酒,貌似在強調長幼尊卑有別,其實另有深意。首先,父親是孩子心中的楷模,是學習效仿的對象,如果父親酒後失態,必然在孩子心中威嚴掃地,對孩子今後發展也十分不利。

其次,叔侄雖然關係親密,但畢竟是兩家人,如果一方酒後胡言亂語,醜態百出,甚至會說出一些傷和氣的話,容易造成兩家誤解,讓彼此失和尷尬。

這句俗語告誡我們:長輩就要有長輩的樣,不要輕易在晚輩面前出洋相,否則一次大醉失態,你在孩子心中樹立起的剛強堅毅的形象將毀於一旦!

這些俗語是對人世百態的總結和提煉,飽含著老祖宗的諄諄教誨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多讀讀這些俗語,對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會有很大啟迪和幫助。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