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崑曲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崑曲”。崑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屬太倉州)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即時,無錫崑曲社對崑曲起到了繁榮推廣的作用。崑曲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崑曲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

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讓崑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對伴奏樂器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為主。


中國傳統文化——崑曲


崑曲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範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堅信困苦之後,能奇蹟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密切聯繫,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崑曲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崑曲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崑曲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儘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崑曲



崑曲表演藝術載歌載舞,有歌必舞。這在於崑曲唱腔曲牌中的文辭典雅,意境深邃,輔以表達這些唱詞意蘊“水磨調”的一唱三嘆,使得這種載歌載舞、細膩生動的表演,有著一個音樂上空間非常大的載體。文字美、身段美、唱腔美,這三者是綜合在“曲牌體”這一程式中的,加上劇作美等諸多因素,在中國諸多戲曲劇種中形成其獨特的“體系”,這種古典戲曲的精緻,這種深刻,是其它劇種所無法與之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