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大秦帝國之崛起》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三部,講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輔佐下,弱六國、納九鼎,為曾孫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基礎的故事。

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白起(邢佳棟飾)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名將,與著名的廉頗、李牧、王翦並列,白起居於首位。他相繼在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發動四大戰役,殲滅了韓、魏、齊、楚等國百萬以上兵力。長平之戰,他一舉擊潰趙國,坑殺降兵二十萬,在這場關乎秦趙國運的戰爭中,為秦國爭得主動,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礎。

毛澤東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可惜,這樣一名戰神最終被自己秦王賜死,持秦王劍自裁於杜郵亭。冤屈嗎?難道真是被政敵範睢陷害的嗎?


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不然,我們就從長平之戰說起,白起這次取得勝利,按照他的想法是要乘勝追擊,直接把趙國滅了,趙國的領地以後就歸屬秦國所有,但是秦王並沒有讓白起這麼做,範睢的說詞只是一個引子,那麼秦王究竟擔心什麼呢?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白起拿下趙國,戰功赫赫白起,秦王是必要封侯,他就會享有封地,還要有鎮守疆土之責。白起的功勞大於魏冉,又該如何分封呢?封多少地,給多少兵呢?如果封地少,全國上下百官看著都不能服眾;如果封地多,白起駕馭一支隊伍太輕而易舉了,即然他能把趙國滅了,將來會不會滅秦,誰能保證他不會變呢?秦王斷不可能冒這種風險。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秦王不舒服的地方,白起是魏冉推薦啟用的,跟隨宣太后羋月,跟他不是很親厚。魏冉就是一個例子,一位鑲侯,他好不容易把他流放了,怎麼可能再出來一個。


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回頭看趙國,他們是戰敗國,國內剩下都是婦孺,長達幾年時間裡都不會威脅到秦國,而且他們還同意割地求和。所以權衡利弊,秦王接受了範睢的意見,撤兵,和談。

再說白起,他的軍事才能得到羋月的賞識,戰略目標和羋月,秦王一致,也從未有過二心。從管理角度看,他更願意聽從羋月的,秦王在用人方面對他是有戒心的,他不懂王道,不屑朝中爭鬥,更願以實力說話。

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白起請命秦王直取邯鄲,王命卻是一紙空文,讓他自行決定,而且還沒有糧草補給。現存軍糧不夠三天,降兵二十萬,都需要補給,為了保障軍隊存活,為了保住勝利果實,逼的白起不得不坑殺二十萬趙國降兵,觸犯了兵家大忌,這二十萬人頭的罪過都拍在他腦袋上了。他成了所有敵國的公敵,人人可以伐之,趙國更是恨之入骨。這些都是秦王算計他帶來的副作用,也是秦王想要的效果:白起永遠不可能投靠他國,為他所用。

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共同打擊的目標突然被放棄,秦王貽誤戰機,戰略上出現嚴重分歧,而且為了達到目的秦王手段惡劣。回國後,白起二十萬人頭的功勞被集體刮分,當然他也沒有晉級,秦王如願以償,白起封侯的夢想破滅,以後稱病不再出戰。

自此兩人生了嫌隙。

後來六國聯合軍隊打到河東時,白起仍然不披戰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秦王多次做工作都沒起作用,真是千呼萬喚也是沒能請動。請不動他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長平之戰後,白起的聲望遠遠高於秦王,白起手下將士更是衷誠於他,秦王也無法調度。

這讓秦王很難處理,總有尾大不掉的感覺,秦王萬般無奈不得不啟用啥都不懂範睢的人去戰場,他明知他們不懂戰略,卻又不得不為之,是誰造成秦王這種尷尬的局面呢?

當然是白起,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白起從戰略角度審時度勢,拒不出戰的舉動,在秦王那裡有了謀逆之嫌。他一再表白誓死效衷,甚至跟秦王談交情,言外之意我這麼衷心對你,為你出生入死,趙國二十萬的人頭落地背罵名,你卻懷疑我,有事不直接跟我說,還要範睢來試探我的想法,真是傷心呀!這裡白起預感到危機來臨,非但沒有化解,還在指責秦王,言外之意你錯失戰機,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後果自己擔著吧。

秦王被他揭了短,前方戰場又失利,這一肚子的惱火都噴向了白起。一直對他冷嘲熱諷的白起,從沒把他放在眼裡,這個時候的秦王沒有再顧念他的出生入死,也沒有再顧念兄弟情分,動了殺心。他心裡清楚,我是王,你是將,秦國一半的功勞都是你的,我錯失戰機在先,可以容忍你;但大敵當前,你不聽我的調動,連你的兵我也調不動,罷戰還講出一堆令他無法反駁的理由,廢子變成了絆腳石了,你讓我如何呢?廢子可以養,但絆腳石就不能留了。除掉他,他手下幾名猛將可以提拔為他所用,不除他,他這圈子裡的人他一個都動不了,秦王不得已而為之,只有對不住白起了。

如何處死白起還不能產生兵變,秦王是有考慮的,最後我們看到了他在杜郵亭自裁。

征戰數十年,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卻死在自己人手裡

白起終究是死了,也願意領死。他拔劍自刎的時候,仰頭問蒼天:“我到底有何罪過,落得如此下場。” 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就自殺了。白起自始自終就沒認為自己有罪,而認為坑殺之事是他一生中軍事上的錯誤,領死謝罪。

可惜了,他不懂政治,他不懂王道,功高蓋主,死亡是他必然的結局。他在戰略上是個軍事家,數十年,先後歷經七十餘戰,未嘗敗績。司馬遷,在《史記》中,直接給他寫了個列傳。

悲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