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一反常態,中國男子足球國家隊沒有輸球,甚至沒有參加任何比賽,中國足球還是被送上了熱搜榜。美團老闆王興在社交媒體上對中國足球從業標準的一句點評,引來了國內互聯網界、教育界與足球行業從業者的持續爭論,從而將中國足球再次送上了熱搜。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雖然中國足球這一次無端上熱搜的理由與往常不同,但與輸球后被罵上熱榜也有一個相同之處——不管是過往輸球上熱搜,還是這次被吐槽上熱搜,其實與足球這項運動本身都沒有太大關係。在無數次中國足球上熱搜的事件中,足球已經從一項運動變為了一種情緒的載體。這種情緒就是,我們中國發展這麼快,中國人幹什麼都成績出色,憑什麼中國足球不行?

實際上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關心中國足球成績的應該只有球迷。但由於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運動,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因此中國足球在兵敗之時往往會演化為舉國關注的熱點事件。而這種失敗時刻才有的巨大關注度,又會造成一種虛假的擬態輿論環境——中國人這麼喜歡足球,中國人這麼支持中國男足,中國有這麼多熱忱的球迷,為什麼中國足球還是不行?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所以關於中國足球的根本矛盾,並不是中國人對足球運動的喜愛與中國足球成績疲軟之間的矛盾,而是並不喜歡足球的大部分中國人對中國足球有過高成績要求之間的矛盾。承認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熱衷於足球運動,那麼足球只是在中國開展的一項普通體育運動,其好壞都無關他人。但如果承認了這一點,公眾也就失去了在中國足球兵敗時痛心疾首的道德制高點。因此,承認中國人並不愛足球很難。可是隻有中國社會關於中國人到底有多麼喜愛足球運動、有多少人喜愛足球運動,達成了客觀公正的廣泛共識,中國足球才有腳踏實地發展的基石。否則關於足球的一切投資和熱情,都會成為空中樓閣。

分不清國足與國安

美團老闆王興與中國足球從業者爭論的同時,北京中赫國安、上海綠地申花、山東魯能泰山三支中超傳統豪門先後註冊了某短視頻平臺賬號。然而在這個有幾億用戶的平臺上,申花和魯能兩傢俱樂部沒有引發什麼關注度,兩家中超頂級球隊的首條視頻評論數分別為763和55。北京中赫國安的入駐視頻數據倒是不錯,只可惜這是因為大部分來圍觀的用戶誤將國安當做了“國足”。

“還招不招人,反正踢哪個國家都是輸,我180斤也沒關係吧?”

“我爺爺73歲了,說想去國足試試。”

“敘利亞人連一雙新球鞋都沒有,你們也踢不過。還要臉麼?”

“氣死高俅系列之國足。”

“居然敢開評論?怕沒多久就要關了。”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表示躺槍)

國安俱樂部入駐視頻下的上千條評論,大多都是諸如此類嘲諷國足的言語。這樣張冠李戴的事情並不少見,隔三差五就會有營銷號為了流量編纂一些關於國足的段子,最有名的當屬“中國男足搞笑集錦”系列動圖。然而尷尬的是,這一系列動圖中不少圖片並非截取自中國男足的比賽畫面,而是來自中超聯賽甚至外國球隊的比賽。國家隊與俱樂部的區別、中國男足與外國球隊的區別,就算不是球迷的人,只要稍有常識也可區分出來,但在該系列動圖病毒式地傳播過程中,少部分中國球迷的理性糾錯無濟於事。

其實,不管是分不清國安和國足,抑或是由王興引發的關於中國男足的爭論,都透露著中國社會各界對中國足球普遍缺少日常關注和基本常識。

如本次爭論過程中某位教授所言,國家花了那麼多錢在足球上,你們成績還這麼差,有什麼臉跟教育行業相提並論?實際上得益於足球的全球關注度和高度職業化,中國男足雖然成績不佳,但卻是最賺錢的體育國家隊之一,其贊助收入不僅能夠覆蓋各級足球國家隊的運營支出,甚至還可以勻出一部分支援冷門項目國家隊。即使高價聘請國際名帥的那幾年,費用也都是由社會企業承擔的,國家並沒有多花一分錢。也就是說,中國足球各級國家隊早就不花國家的錢了。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中國足球雖然成績不佳,但賺錢能力不弱,可以自給自足)

根據中國足協公開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足協收入合計7.6億元,而總支出為6.1億元。財務支出不僅包含了各級國家隊訓練比賽的費用,甚至還包含了培養足球人才、推廣足球運動、興建改造足球基地的費用。中國足球到底有沒有花國家的錢,一目瞭然。

因此該教授的論據前提完全錯誤,而他推論的結果更是典型的“稻草人邏輯謬誤”。所謂“稻草人邏輯謬誤”,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歪曲對方原意或編造對方觀點,將其樹立為一個稻草人式的攻擊對象。由於中國足球長期成績欠佳,大多數從業者在言論方面都謹小慎微,從未敢將自身與教育行業相提並論。恰恰相反,是平時不關注足球的人,在國足成績不佳時給予其的超高關注度,將中國足球架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所謂將足球與教育行業相提並論,是該教授自己樹立的“稻草人觀點”。

中國到底有多少球迷?

中國足球的高關注度並不意味著其擁有大量粉絲,因為還有大量“黑粉”(以關愛為名,惡意挑撥、挑刺、編造事實)、路人粉的存在。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中國到底有多少足球迷,歷來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關於“球迷”身份的認定標準很模糊,因此不同機構的統計口徑差別很大。但得益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不管是嚴格的統計口徑還是寬鬆的統計方式,都能得出中國最起碼擁有數千萬球迷的結論。

正是基於這樣的統計結果,不管是國外俱樂部還是國內企業,都視中國足球市場為一塊富礦,國內的足球賽事版權價格、球員身價和收入都隨之飛昇。也是因為這樣的統計數據,讓中國男足兵敗之時,總要面對數以千萬“球迷”的責罵。

然而,中國真的有如此多的球迷麼?

關於中國球迷人數的統計,大多來自國外統計機構,因此在統計過程中套用足球發達國家的公式難免會有較大偏差。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以去年某名列中超前三的頂級豪門為例,其是國內球迷人數最多的足球俱樂部之一,同時該隊所在城市也擁有全國最優秀的球迷文化。在某社交平臺上,這傢俱樂部擁有500多萬粉絲,佔該市常住人口的24.9%。

該俱樂部絕對球迷數量看似不算少,但卻存在兩點問題。第一,球迷佔比與足球發達國家相去甚遠;第二,球迷水分很大。

雖然各家國外機構都能統計出中國具有上千萬或幾億球迷,但他們的統計同樣顯示,中國球迷佔總人口比例在全球排名中很低。據英國太陽報統計,英超豪門曼聯在曼徹斯特郡擁有144萬球迷,其同城死敵曼城則在該郡擁有51萬球迷。而整個曼徹斯特郡總人口不過254萬,也就是說該郡76.8%的人口都是足球迷,遠超這家中超豪門在本市的球迷佔比(雖然這座城市還有次級別聯賽球隊,但其球迷數量太少。因此該球隊的球迷數基本代表這座城市的球迷數量)。

與足球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球迷佔總人口的比例比例偏低,而看似不錯的球迷絕對數量又存在不少水分(即使在中國社交平臺粉絲數本身就普遍有較大水分的前提下,依然水分不小)。因網劇《我是餘歡水》而走紅的女演員高葉,其社交媒體平臺粉絲數只有該中超俱樂部的一半,但其日常轉發、評論量基本在數千條左右,數倍於這家足球俱樂部。而該豪門已經是新媒體領域運營最出色的中超俱樂部了,其轉評數卻遠低於高葉。如果其粉絲數量沒有水分,那隻能說明中國球迷的黏性很差(黏性差其實就是路人粉,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分’)。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以這家豪門舉例,並不是因為16家中超球隊中只有這家的球迷水分大、佔比低。相反,這家球隊的真實球迷數、占城市總人口比例、公開新媒體運營數據,在國內都名列前茅,其他球隊的球迷只會比該豪門水分更大、佔比更低。雖然這不是一種嚴謹的統計方法,但中國球迷的水分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球迷總喜歡用個體感受去估算客觀現實,“誰說中國球迷少?我身邊很多人看球啊。”由於倖存者偏差的存在,這樣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說服性。如果要以這類微觀感觸推算宏觀數據,那麼負面例子更多也更加誇張。

某足球新媒體曾在中超比賽日做過一個調查,於北京中赫國安隊主場比賽時,前往國安主場工體附近的三里屯商業區進行隨機採訪。結果一半以上的受訪者都不知道,距離三里屯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正在進行一場中超比賽,甚至很多受訪者連中超和國安為何都不清楚。

很難想象,如果英超豪門曼聯進行主場比賽時,在距離其主場老特拉福德1公里的商業區進行採訪,會有大量路人不知道曼聯是什麼。

究竟該如何定義球迷身份?

中國所謂的球迷群體到底有多大?之所以大部分關於中國球迷人數的統計不夠精準,之所以大部分中國人總會誤以為中國球迷很多,是源自於國內從未認真討論過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球迷。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在歐洲足球發達國家,最少會將球迷分為fans(普通球迷)、supporters(死忠球迷)、ultras(極端狂熱球迷)這三類群體。其中,普通球迷和死忠球迷佔絕大多數,普通球迷又是最大的一個群體。

雖然在歐洲關於fans(普通球迷)也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社會較為認可的關於普通球迷的概念是:長期固定關注足球賽事、有固定的足球消費行為、將觀賞和參與足球運動作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以經濟角度定義的普通球迷,也是每年穩定現場觀看某俱樂部主場比賽6-7場,並具備穩定的足球消費行為。

如果根據這樣的分類標準進行統計,在中國能夠被歸為球迷的人數將會大幅度銳減。因為大部分中國“球迷”既無法保證每年主場出勤率,更沒有較為固定的足球消費習慣。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法國體育社會學家吉廉諾蒂在其論文《足球觀眾身份分類法》中,在普通球迷之下又增加了兩類球迷群體。這兩類群體可以概括為冠軍粉、人迷,這類球迷往往通過互聯網碎片化獲取足球信息,將支持某隊、某球星作為一種趕時髦的自我標籤,也就是裝逼。

在中國,如恆大、國安這樣的豪門球隊,其擁躉中確實有部分可以劃分到這兩個象限區間中。然而可悲的是,吉廉諾蒂的分類是以默認對象是球迷為前提進行的,即在其所劃分的“冠軍粉”區間中的人,也符合歐洲對於球迷要進行穩定足球消費的定義,這種“冠軍粉”的概念與國內不完全相同,因為國內的大多數“冠軍粉”只願意免費消遣,而沒有任何足球消費行為。因此,更多的中國“球迷”甚至無法進入吉廉蒂諾的分類。

在國內明確球迷的定義,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擠掉統計數據中的某些水分。讓中國球迷群體的數據變得更真實,才能讓那些叫罵著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的“球迷”認清——中國足球落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這些自詡球迷的人,算不得真正的球迷。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雖然球迷數量與足球水平之間並不是簡單的正比關係,但兩者具備很強的相關性。只有真球迷的數量大到一定規模,才能推動足球產業走向正向循環,從而不斷提高國內足球水平。近些年來中國電影行業得到了快速提升,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願意為電影消費,將走進電影院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所有的中國影迷都習慣於“打開電視看電影”(央視電影頻道廣告語),那麼無論這種“影迷”有多少,中國電影行業也難以進步。

那些謾罵中國足球的人,大多數與1988年大罵李寧、2008年痛斥劉翔的人沒什麼區別。他們既不喜愛體操,也不熱衷於110米欄,更不懂得如何欣賞足球。他們只是將自己樸素的愛國情懷,在大賽時寄託於這些能激發他們愛國情緒的載體。沒人會把1988年給李寧寫威脅信的人當做體操迷,也不會有人將2008年對劉翔口誅筆伐的人當做田徑迷,那為何要把只有大賽時才來湊熱鬧的看客當做“球迷”?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2016年世界盃亞洲區12強賽,中國隊主場輸給戰火中的敘利亞後,一位球迷對著採訪鏡頭大喊:“對得起我們嗎!退錢!”這個片段成為了調侃中國足球的經典梗,這位球迷的吶喊似乎也代表了中國人確實很支持中國足球。

然而,真正的球迷在那場比賽前根本不會盲目樂觀。真球迷都應該清楚的知道,中國隊面對西亞球隊歷來戰績不佳。敘利亞在正式比賽中也一直是中國隊的苦主,在1996年之後中國隊從未在正式比賽中戰勝過敘利亞(1平1負)。在西安那場苦澀的失利後,國際名帥裡皮接管中國男足,在兩場對陣敘利亞的比賽中也只取得了1平1負的成績。

中國足球為什麼不行?答案是“偽球迷”太多

24年裡面對敘利亞,中國隊僅取得了2平3負的成績,這樣拉長時間座標來看,足以說明兩國足球水平的差距。既然差距如此大,為何要在2016年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難道瞬間的熱情、突如其來的支持,就能立刻提升中國足球的水平?

咒罵李寧和劉翔的人,遠比怒罵中國足球的人更多。可惜,他們口中的“支持”,沒有提升中國體操和110米欄兩項運動,目前中國的這兩個項目都步入低谷。同樣,那些以“愛”和“支持”為名謾罵中國足球的人,對中國足球的提升也無濟於事。

只有屏幕前的你願意花錢看球、掏腰包購買足球周邊、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去踢球,中國足球才可能真的變好。如果中國真能有一千萬這樣的球迷,中國足球絕對不愁“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畢竟,冰島靠著30萬真球迷(冰島人口總數33萬)就打進歐洲盃八強,進入世界盃決賽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