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佚[周]文王時史官。

文王仁及草木,有虎不害,名曰騶虞,白質玄章,馴於靈囿,佚乃錯綜其體而為虎書。及武王觀兵盟津,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命佚紀瑞,作為魚書。又文王時,赤雀銜書集戶,至武王復感丹鳥流室,佚又紀此二瑞,作為鳥書,勢若翔羽。 《書林紀事》

白話文記載

周武王在河南牧野與商紂王決戰時,史佚隨從周武王出征。因商紂王慘無人道,百姓離心離德,武士紛紛倒戈,商紂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揮劍砍下了商紂王燒煳了的腦袋。此時,史佚回望天際漸漸淡去的星影,記錄下了在這一激動人心時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凱旋歸宮後,命鑄銅匠在利簋上澆鑄下“歲鼎克聞夙有商”的銘文。利簋在20世紀70年代出土後,銘文被經學家解釋為“歲(木)星正當其位,在周的星土鶉火”。這一記載,使得3000年後國家“九五”規劃重大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藉此攻克了周武王克商的準確日期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於唐時,又是史佚擇吉日,並記下了星象。《國語·晉語》載:“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歲在大火……唐叔以封。”周成王為前1042年繼天子位,司馬遷《史記·晉世家》載,唐叔之封在成王三年,叔虞封唐的確切年代即為公元前1040年。作為一名史官,在記下星座後並命鑄銅工匠銘刻在器皿上,沒有給後人留下竹腐簡朽而湮滅的遺憾,實屬功垂千古。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剪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而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正是史佚這句“天子無戲言”,為後人留下了“君無戲言”的典故。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一些文獻記載倉頡為黃帝左史官,為造字聖人;另有文獻記載倉頡為部落首領,曾自立為帝拜受洛書。

倉頡,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左史官,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據歷史記載:軒轅黃帝興起之後,黃帝的史官倉頡、沮誦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蒐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後倉頡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稱為文字。倉頡所創的文字有六類大意,一類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聲字,如“江、河”,四是指會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轉註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長”。指事情的文字,在上為上,在下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滿月虧,仿照其形也。形聲的文字,以類為形,配以聲。會意的文字,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也。轉註的文字,以老壽考也。假借的文字,數言同字,其聲雖不一樣,文意相同。所以自黃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動。

倉頡造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河圖玉版》中記載倉頡是一位部落首領,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

倉頡在位時,向南巡狩其領土,倉帝登上陽虛之山,然後順著洛水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處發現靈龜負書,由此倉頡拜受洛書。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臺,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河圖、洛書的出現,預示著天象的變化,人間新帝王的誕生。因為歷史上許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過一段故事,倉頡也是其中一位。

倉頡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死後遺體葬在利鄉,尊號倉帝。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今白水縣城西北35華里史官村有倉頡墓、倉頡廟,倉頡廟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廟內有古柏50餘顆,居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文字學家也認為白水才是倉頡造字的發源地,因為“源泉”的泉字分開來就是白水。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8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還有李煜。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佈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魚, 春秋時衛國(都於濮陽西南)大夫。名佗,字子魚,也稱史鰍。衛靈公時任祝史,負責衛國對社稷神的祭祀,故稱祝佗。吳國的延陵季子經過衛國時,贊史魚為衛國君子、柱石之臣。衛靈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衛國的公叔子曾設家宴招待靈公,告誡他說:“子富而君貧,必將遭禍。免禍的辦法,只有富而不驕,謹守臣道。”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以勸戒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史稱“尸諫”。孔子稱他為“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萬歲(549年-600年11月20日),京兆杜陵人(今陝西西安人),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15歲隨父從軍。北周武帝時,其父戰死,以忠臣子授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北周末,隨上柱國樑士彥攻討相州總管尉遲迥,每戰先登,因功拜上大將軍。隋初,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殺而受牽連,發配敦煌為戍卒。隋開皇三年,秦州總管竇榮定擊突厥,遂至轅門請自效。奉命與突厥單騎比武決勝負,馳斬其一勇士,使突厥軍不敢再戰而退。每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善撫部下,將士樂為效力。因其南征北戰,屢建戰功,遭楊素嫉妒誣陷,被隋文帝冤殺。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字直翁,號真隱。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政治家、詞人。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4年)進士,由溫州教授除太學正,升為國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議立太子,以此受知於朝廷,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參知政事。隆興元年,拜尚書右僕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國公。宋光宗御極,進太師。紹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會稽郡王。宋寧宗登極,賜諡文惠。

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彌遠貴,追封越王,改諡忠定,配享孝宗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彌遠(1164年2月23日 —1233年11月27日 ),字同叔,號小溪,別號靜齋。明州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中期權相,尚書右僕射史浩第三子。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

開禧三年(1207年),韓侂冑北伐失敗,金朝來索主謀。史彌遠時任禮部侍郎兼資善堂翊善,與楊皇后等密謀,遣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於玉津園槌殺韓侂冑,後函其首送金請和。史彌遠在韓佗胄死後的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升任右丞相,此後獨相宋寧宗17年。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嵩之(1189年—1257年10月6日) ,字子由,一作子申,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大臣,尚書右僕射史浩之孫、右丞相史彌遠之侄。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天澤(1202年—1275年) ,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大蒙古國及元朝初年名將。

史天澤少善騎射。勇力過人。元太祖八年(1213年),隨父史秉直歸降木華黎。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接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帥職。不久率軍擊敗金將武仙,俘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攻克趙州、真定等地。歷授五路萬戶、河南等路宣撫使、中書右丞相、樞密副使、中書左丞相等職。至元十一年(1274年),史天澤奉命與伯顏等統軍出征南宋,至郢州時因病北還。次年,病逝於真定,年七十四。累贈太尉、太師、鎮陽王,諡號“忠武”。

繼承宗族優良傳統 弘揚先輩聖賢精神(古代的史氏官員)

史貽直(1682年-1763年),字儆弦,號鐵崖,江蘇溧陽縣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檢討。以後歷充雲南主考、廣東督學、贊善、侍講、庶子、講讀學士。雍正元年(1723年)任內閣學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後來署理閩浙總督,升左都御史,協理西安巡撫,又升戶、兵部尚書。乾隆初年曆任湖廣、直隸總督。乾隆九年(1744年)授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乾隆二十五年(1755年),他為次子史奕昂擔任甘肅布政司,寫信給巡撫鄂昌,被告發而削職。乾隆二十七年(1757年)再入朝拜相。去世後,贈太保,諡“文靖”,入祀賢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