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夜月——濟源九景之一

延慶寺創建於唐垂拱三年(687年),因座落在濟水西源的龍潭岸邊,又名龍潭寺。延慶寺坐北朝南,鼎盛時期,寺內建築有20餘座。經過時間的沖刷,延慶寺損毀嚴重。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延慶寺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夜月——濟源九景之一

龍潭夜月是濟源古九景之一,描繪了延慶寺美麗的夜景。一輪圓月,把寺中舍利塔照得巍峨挺拔。清清的龍潭水在微風吹拂下波光粼粼,晃動著塔影、樹影與月影,令人沉醉。濟瀆廟北海池是濟水東源,西去二里遠有一龍潭,為濟水西源。龍潭北岸有延慶寺,也稱龍潭寺。寺院裡有一座舍利塔凌空高聳。這裡碧水潑藍、煙村水寺,疑似江南。秋夜,皓月當空,與潭畔垂柳、古寺塔影一起倒映水中,如詩如畫,幽雅清靜。

舍利塔,位於延慶寺內西北角,又名千佛舍利塔、龍潭寺塔、文峰塔。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通慧禪院(即今大明寺)住持比丘法言為藏置舍利子與延慶寺主持省初、河陽念定寺僧教岸共建此塔。塔高28.16米,為六邊形七層密簷式磚塔。該塔塔基低矮,內部中空呈筒狀,外部輪廓略成拋物線形,承襲了我國早期佛塔的營造風格。舍利塔外壁各層嵌有磚雕佛像1000餘尊。磚雕精細,造型生動,近於北魏手法。塔心室呈六角形,入北門可拾級登至二層。二層以上有疊澀式磚層收頂,上置木板樓板已毀。塔心室內立有《大宋河陽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所修舍利塔記》碑,馬元穎撰文,郝黯篆額,楊虛已仿晉王羲之行書書丹,頗得王書真諦。除了舍利塔,延慶寺內還保存有山門、北宋墓塔(殘)一座、四令堂基址等附屬建築和唐至清10餘件碑碣石刻等附屬文物,均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延慶寺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北宋太平興國時(約976年左右),閬中陳省華任濟源縣令,愛龍潭風物,舉家遷居延慶寺西佛院。三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為學其中,後相繼登科,接踵為相,延慶寺亦被後世推崇為“文峰勝地”。歐陽修《賣油翁》中的“陳康肅公,堯諮善射”講述了陳省華的小兒子陳堯諮射箭與賣油老翁酌油的故事。相傳《賣油翁》的故事就發生在延慶寺。北宋天禧元年(約1017年),陳堯叟謝病歸濟源故里,宋真宗賜詩惜別,詩云:君臣相厚意,瞻望兩徘徊。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陳堯佐之孫虞部員外郎陳知儉在當年“四賢讀書處”建四令堂,紀念其曾祖父陳省華,祖父陳堯叟、陳堯佐、陳堯諮。文學家司馬光作《四令堂記》以記之。

(摘自愛0391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