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互聯網大會:金融科技已入下半場,及未科技重視長期價值

剛剛過去的三天裡,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的如火如荼。這場全球性的互聯網盛會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千名嘉賓齊聚烏鎮。在白牆瓦黛、小橋流水的江南風情裡,縱論互聯網發展大勢,交流最新的信息技術創新成果,尋求合作發展的未來途徑。

在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的25週年之際,中國互聯網發展已經產生了質的變化,隨著互聯網屬性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國的金融機構已有不少進入金融科技時代,更發展出一批金融科技服務公司,金融業務創新突飛猛進。

作為金融科技的先行者,及未科技早早佈局以科技手段賦能金融價值,改變傳統的金融服務理念,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迭代出更效率、更精準、更專業的場景化金融服務產品。

及未科技以信用卡為切入點,連接更多的用戶,解決了金融行業核心問題,並以此深耕金融服務領域,成為用戶與金融機構之前的橋樑。

而現在,金融科技正在轉入下半場的賽道中,就像互聯網大會中說的那樣,科技、開放和共建,是金融科技發展逃不開的命題。如何創造長期價值,是擺在所有金融科技公司面前的一道考題。

會上,金融科技未來發展都探索者們,紛紛陳述了各自觀點。

烏鎮互聯網大會:金融科技已入下半場,及未科技重視長期價值

金融科技三要點和三個階段: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作者:郝亞洲

觀點:陳生強

1、金融科技下半場的核心能力建設圍繞“科技能力”和“開放”展開。“科技”的意義在於提升金融價值鏈的效率和金融監管的能力。“開放”的意義則在於破除邊界意識,提升服務意識。

2、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如果想尋求共贏的商業模式,需要和已經建立起核心數字能力和場景能力的科技公司合作。去除單邊思維,尋求共建模式是打開金融科技下半場的正確方式。

3、創新需要符合監管。監管的趨勢越來越嚴,這就倒逼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打開彼此的邊界,在技術層面和監管機構進行互動,讓業務也受到監管結構的指導。

金融科技下半場是一個需要站在用戶角度重構戰略視角的機遇。對於金融科技領域而言,這種戰略視角的重構經歷了三個階段:

1.0時期,科技公司發現了被傳統金融產業“禁錮價值”。“禁錮價值”是行業轉型升級中的核心所在,即利用新技術開發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這些服務旨在釋放潛在的用戶需求。那些未被滿足的服務需求,被稱之為“禁錮價值”。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以科技公司為主導的消費金融的崛起。對於傳統金融業來說,因為小額消費金融不在其主要服務範圍內,科技公司的空間相對充裕,但與之相對而生的是監管的缺失。

2.0時期,金融機構進入消費金融領域,和科技公司形成競爭態勢。這就好像一條河的兩岸,雙方都在積極彌補技術落差,無限逼近河岸。

3.0時期,共建模式。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彼此換位思考,通過技術的中立性尋求最大公約數,同時符合金融監管的新要求。

在過去的三五年,中國的金融機構已有不少進入金融科技時代。如果按照金融專業性和互聯網屬性對金融行業部分業務進行分類的話,用一張四象限可以概括金融科技從1.0到3.0的遞進規律。

烏鎮互聯網大會:金融科技已入下半場,及未科技重視長期價值

我們可以認為第四象限代表金融行業的“價值迴歸”,“強金融屬性”和“線下”是兩大變量。金融科技行業的變革已經觸及靈魂深處,進入到了深水區。即迴歸到金融產業的本質,重新審視科技對於行業的顛覆效應,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站在彼此的立場重構價值體系。

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就是如何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去看待金融科技的下半場。這個問題提出得及時且必要。日前,央行發佈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分佈式數據庫、網絡身份認證體系等科技應用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明確要求,並鼓勵金融機構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務生態體系。從央行的規劃也可以看出,發展科技和構建開放生態是金融行業擁抱數字未來不可逆轉的趨勢。

釋放“禁錮價值”不是科技作為單一力量可以解決的,尤其對於金融行業而言。其特殊性要求監管及時到位,以及對行業有足夠的深耕。就像埃森哲報告中指出的,在企業數字化進程中,需要先彌補技術鴻溝,再彌補經營鴻溝。

文章觀點已標註來源,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