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由于之前传出中信证券要和中信建投合并打造“航母级”券商,再加上我之前也用过中信建投的产品,今天我就从几个维度分析一下中信建投,带大家深入了解这家公司。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中信建投目前是A股证券板块总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希望大家先有个大致的概念。

中信建投的发展历程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2005年前,我国有三大证券公司,分别是南方证券、国泰证券与华夏证券,但是自2001年开始,券商步入熊途,业绩一年不如一年,甚至乎全行业陷入亏损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券商开始铤而走险,华夏证券发生一系列经营失误和重大违规问题,最终于2005年被撤销营业许可。

也是在这一年,在危机中蛰伏已久的中信证券携手建银投资出资46亿元吞下华夏证券,其中中信证券出资60%,建立了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这便是现在中信建投公司的前身,很明显,那时候中信建投就是中信证券的子公司。

只不过在2010年,出于行业“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中信证券分别将45%的股权和8%的股权转让给北京国管中心和世纪金源投资集团,同时中国建银将40%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几次重大的股权变更,相当于将中信建投有限责任公司变成了国企,自此,中信证券失去对中信建投的控制权。

之后就是中信建投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道路,2011年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做铺垫,过了几年在2016年即在港股上市,2018年首次登陆A股。

目前,中信建投的主要股东情况如下: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中信证券正好保持在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线上,看上去还是很在乎这个大股东位置的。

以上总结就是,中信建投的前身是华夏证券,做了几年中信证券的子公司,之后被收归国家管理,直到现在。


中信建投的现状

我之前写过一篇东方财富的分析,那篇是基于互联网券商这个点来进行展开,并且由于东财券商业务简单,我对传统券商的业务没有做详细的分析。

但是中信建投是传统券商,其涉及众多券商业务,且业务构成对业绩的影响非常大,借此机会我再补充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券商这个行业。

根据年报披露,中信建投业务类型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以及投资管理业务,这些业务展开情况如下,不同证券公司对其业务划分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大同小异,中信建投算是罗列得比较详细的。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以上很多业务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陌生,我们接触到的一般是财富管理业务,比如证券买卖交佣金以及获取相关的咨询服务就是券商的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而在证券账户上融资加杠杆就被归为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

不过有时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比如在证券公司买理财产品就被归为券商的固收产品销售及交易业务。

而其他的这些业务基本上是为上市公司、机构、基金公司之类的大客户服务,业务内容比较复杂,而且需要有足够的投研实力支撑。

从中信建投近几年的年报数据看,业务收入占比中,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一直占据较大比例,而从趋势上看,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滑,而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则在不断提升,2019年,其已成为收入构成中占比第二高的业务。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2016年以来,中信建投从佣金业务主导开始向专业化程度更高的领域转型,逐渐弱化了财富管理业务对整个营收的影响,这也从侧面展示出中信建投背后研究团队实力在不断增强。

2019年,其营收结构达到了一个非常均衡的水平,这就保证了未来中信建投能够有效地享受到券商任意业务板块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从利润贡献的角度来看,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创造利润一直非常稳定,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利润则在稳步增长,只有财富管理业务也就是佣金收入这块,利润水平很不稳定,其中,在2018年熊市,其利润占比仅为2.28%,2019年有所恢复,但距2017年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深刻证明这就是一块靠天吃饭的业务。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总结以上就是,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一直占据所有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论在营收端还是利润端,都是中流砥柱。而近几年其财富管理业务营收占比下降明显,该业务利润创造能力也充满不确定性。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则在近几年增长显著,营收端和利润端都为公司创造了不错的效益。到2019年,公司业务结构已十分均衡,这将有利于公司未来在行业任意业务领域快速发展时占据主动。

中信建投未来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我国A股市场牛短熊长,熊市中,一方面,看着跌跌不休的市场,开户新人会减少,另一方面,场内的老股民可能很多被套牢,或者对股市绝望而取出账户中的本金,导致成交减少,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熊市中券商佣金收入不可能高,这是不管你服务质量有多好,都没办法弥补的,并且,熊市中各个营业部依然要运作,员工工资还得照发,因此经纪业务的毛利率也会比较低,中信建投与2018年的业绩就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块业务面临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经纪业务还面临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简单地说就是这块业务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是个券商都可以做,而佣金率又是由券商自己决定的,所以这块业务的竞争非常激烈,比如说东方财富,虽然它基本没有分析师团队,但也能靠经纪业务实现流量变现。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目前市场上各券商各营业部之间都是明争暗斗,靠低佣金,免五等手段吸引客户开户,很多正规平台是万2.5的佣金率,而有些营业部客户经理和一些大v合作,在某些平台也开到了万1.5以及免五的低佣,如果不是行业规定了佣金率不能太低,不能打价格战,仅仅由市场决定的话,我认为零佣金也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随着未来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佣金率还将下行。

所以目前在证券经纪业务收入这块占比高并不是一件好事,中信建投目前这种业务构成更有利于穿越牛熊,赢得长远发展。

再说说投行业务,投行业务主要就是一些股债的承销发行,在熊市中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要分开分析,一方面,股市一直下跌,管理层可能会要求少发新股,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股票承销这边业绩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但同时,股票资产收益率不行,不受待见,债券这种固定收益资产就会被人们青睐,新债发行就会受到追捧,这样一来,即使是在熊市中,投行业务业绩面临的压力也会比经纪业务小很多,看看中信建投2017年到2018年股权和债权的承销规模变化就很容易发现区别。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再者,目前由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该发行的股还是要发,该发行的债也不能一直拖着,加上科创板、新三板等融资平台的激活,实力强的头部券商仍然能够争取到足够多的股债承销资格,综合分析,投行业务无论在熊市牛市震荡市中都是能够稳定创造业绩的。

另外对于交易及机构服务业务,里面业务构成比较复杂,限于篇幅我也不好展开讲,只要知道目前随着我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长,对于固收产品、不同投资品种的投资、境内外的投资需求将会持续保持增长,这方面业务本身就比较多元化,更加适合于穿越熊市,在2018年,中信建投该方面业务也保持了高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信建投目前已经是投行业务和多元化的投资服务业务占据了营收的主导地位,从2019年年报董事长的致辞“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也可以看出,中信建投显然不再是之前靠游资炒作火起来的次新券商,而是很有可能要成为国内超一流券商的一家公司,随着今年七月限售股的解禁,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其内在价值而非炒作价值。

说到价值就简单谈谈中信建投目前的股价,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股价肯定是被高估的,只不过由于其流通市值过低,被资金炒作使得数据严重失真,虽然业绩和基本面的支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个价位无论和行业哪家比较都很离谱。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与中信证券合并的可能

首先明确一点,目前的行业环境,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合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一,从行业竞争格局出发,目前业内公认的头部券商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以及中信建投,其中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总市值超过2500亿,其余几家在1500亿上下,如果将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那合并后的公司市值肯定是甩后面几家一条街的。

那么随着合并之后公司资源的整合,公司在各个领域比如经纪业务领域拥有更多的营业部,在投行业务领域拥有更加强大的团队,那么其他几家头部券商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生存境况堪忧,就好比三国时期,随便其中哪个国家被吞并,剩下的那两个国家必然决出一个胜者,随着蜀国的消亡,吴国最终也被统一。如果两家现在合并,那么很有可能之后会演变成一个寡头市场,这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第二,从公司层面角度出发,细分业务范围,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都很强,其中中信证券股权承销业务在国内稳居第1,2019年总承销金额达到2798.03亿元,而中信建投2019年股权总承销金额381.94亿元,行业排名第5;债券承销金额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2019年分别为10015.3亿元和9415.98亿元,位列行业1、2名。

而在公司的专业人员构成中,两家公司投行研究人员占比都达到了10%左右,上下图分别为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两家公司合并对于整体投行实力肯定有提升作用,但空间并不大,因为两者都已经是行业顶尖,并且这个过程中可能还要淘汰许多原本就比较优秀的研究人员,实则会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另外对于经纪业务,2019年中信证券就曾收购广州证券,以此来增强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力,这是非常有目的性的收购,因为广发证券在广东的影响力非常大,中信要靠自身实力要打入广东市场也是比较难的,因此选择了收购广东本土券商,这样一来也省去了在广东新设营业部的时间和成本,便于经纪业务的迅速开展。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航母”还是“甲板”——中信建投深度分析

再看看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营业部分布(上面中信证券,下面中信建投),主要都是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这样的地域属性,一合并能为经纪业务带来红利吗?显然不能,甚至要面临在同一个地区的营业部被拆除的窘境,还会造成区域人员的失业率提高,这对于公司对于社会,显然都是弊大于利的。

综上,我认为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近几年都没有合并的可能,但是打造航母级券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证券行业集中度仍然比较低,一些小券商被吞并,又涌出一些奇奇怪怪名字的券商,严重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效率。随着资本市场陆续开放,提升券商行业集中度势在必行。

从另一个角度想,我们何必要把两个未来能够成为航母的胚子打造成为一艘航母呢?眼光放长远一些,或许以后我们就能打造出券商行业的“航母群”。

(出于合规考虑,本文内容仅为个人投资思考,不作为买卖建议,据此交易,盈亏自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