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歷史人物:翁甫

一、生平簡介

翁甫,字景山,崇安人,易子。寶慶二年進士,召監登聞鼓院,陛對稱旨,除資善堂直講。言皇儲入宮中,左右獻玩器,乞加禁絕,奏入不報。累官江西轉運使、太府少卿。有《蜀漢書》、《浩堂類稿》、《讀書壁記》。

二、歷史資料

南宋制撫年表

吳延燮

翁甫

寶祐元年(一二五三)

歷文翁 志:寶祐元年十一月二十四,翁甫除太常少卿,免兼。是月,歷文翁以新除金部郎官除軍器監暫兼知。寶祐元年七月二十四,除太府卿。(捲上)

南宋館閣續錄

[宋]陳騤

翁甫

字景山,建寧人,習春秋。丙戌進士。八年十月以太常博士兼資善堂直講,除兼職依舊,十一月兼權禮部郎官。(卷七)

宋詩紀事

[清]歷鶚

甫字景山,崇安人。寶慶二年進士。累官江西轉運使,改知泉州。有《浩堂類稿》。

九日

秋風兩度身為客,已見重陽未到家。村酒不堪供節事,只將青眼看黃花。(《全芳備祖》)(卷六十四)

全芳備祖

[宋]陳景沂

秋風兩度身為客,已見重陽未到家。村酒不堪供節事,只將青眼看黃華。(翁浩堂)(卷十三)

鹹淳臨安志

[宋]潛說友

翁甫

建寧府人。六月二十日,以直秘閣兩浙運判,時暫兼知。

七月十四日,除權發遣戶部判官公事,兼知。

九月,轉朝奉郎,除太府少卿,仍兼。

十一月二十四日,甫除太常少卿,時暫兼權直舍人院,兼資善堂翊善。(卷四十九)

淳佑十二年,運判,七月兼知臨安府。(卷五十)

西南隅,在壽域坊內仁王寺前,元額一百二人,淳佑十二年翁安撫甫置。(卷五十七)

翁竹林先生易

[清]李清馥

翁易,字粹翁,建陽人,通六經,尤長春秋。嘗與計偕從劉爚遊,因得登朱文公、蔡西山之門,遂不介心青紫,講明奧義,往返辨難悉得旨歸。晚歲授徒竹林精舍,學者稱竹林先生。子甫,字景山,寶慶二年進士。既仕後尤勵志讀書。薦知西安縣,除直講太常博士,累官太傅少卿,出知江西轉運使兼守豫章,改知泉州,未赴卒。以忠悃著聲。所著有《蜀漢書》、《浩堂類稿》、《讀書壁記》。(《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十五)

萬姓統譜

[明]凌迪知

翁甫,字景山,崇安人。登進士第,召監登聞鼓院,陛對稱旨,除資善堂直講。言皇儲入宮而左右獻器玩,乞加禁絕,奏入不報。兼知隆興州。所著有《蜀漢書》。(卷一)

《宋史·卷四十三·本紀第四十三·理宗三》

[元]脫脫等

(淳祐十二年)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巳未,詔陳顯伯資善堂翊善,蔡抗資善堂贊讀、翁甫資善堂直講。

《宋史·卷四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十八·別之傑傳》

[元]脫脫等

別之傑,字宋才,郢州人……(淳祐)七年,拜參知政事。乞歸田裡,依前職知紹興府,復以兩浙轉運判官翁甫論罷。

《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列傳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王應麟傳》

[元]脫脫等

王應麟,字伯厚,慶元府人……諸校欲為亂,知縣事翁甫倉皇計不知所出,應麟以禮諭服之。

閩大記

[明]王應山

翁甫,字景山,崇安人,易之子也,寶慶進士,知西安縣,召監登聞檢院,除資善堂直講,疏罷提點中官對拜之禮,兼太常博士,遷秘書丞兼禮部郎中。為陳垓所論,出知汀州。歷太府少卿兼知臨安府,尋兼太常少卿、直舍人院,國史編修,《實錄》檢討。極論集慶、太乙之役,不報。出為江西轉運使兼郡,改知泉州,未上卒。(卷二十七·列傳十二·名賢)

後村詩話

[宋]劉克莊

《三國志》帝魏而卑吳蜀,說者謂陳壽蜀人,仕屢見黜,父為諸葛所髠,於劉氏君臣不能無憾而然。翁甫仲山作《蜀漢書》以矯之,遊丞相極稱其書,仲山亦求序於餘。餘觀其書,大意是,但書後主為安樂公,欲以著其不能負荷之罪。復翁書雲:“後主不能負荷,史官自貶抑之可也,豈可因曹氏貶削之稱。”會仲山仙去,其論未竟。後得廬陵貢士蕭常所作《續後漢書》,大綱與仲山同,但蕭氏直名其書曰《續後漢》,仲山猶加蜀字耳。蕭書後主為少帝,按後主嗣位二十五年而後播遷,歿時已六十五,似非少帝。周丞相為蕭序此書,謂歐公議正統,不黜魏。其客章望之著《明統論》以辨之。張南軒《經世紀年》直以先主繼獻帝,而附魏吳於下方,又引習鑿齒《漢晉春秋》以蜀為正,魏為篡,考訂詳備,惜仲山、遊公皆未之見。餘亦近方見之。劉斯立《病中》詩云:“欲成蹇士賦,應作半人詩。”半人當是用習鑿齒事。(續集卷二)

三、詩文

(一)詩

九日

秋風兩度身為客,已見重陽未到家。

村酒不堪供節事,只將青眼看黃花。

(《全芳備祖》前集)

贈孫花翁

我生頭髮未燥時,花間已歌花翁詩。

我發既長今漸白,猶見花翁好顏色。

舉酒祝翁壽百年,我為詩孫戲翁邊。

(影印《詩淵》冊一頁五二二)

四、翁應星

翁應星,崇安人,自稱翁甫之弟,具體事蹟不詳,著有《翁應星樂府》。

翁應星樂府序

[宋]劉克莊

曩餘使江左,道崇安,君袖詩謁餘於逆旅,餘讀而奇之,訪其家世,君曰:“浩堂吾兄也。”餘嘆息曰:“君可謂為難弟矣!”別去一甲子,不與君相聞,君忽貽書,抄所作長短句三十餘闋寄餘。其說亭鄣堡戍間事,如荊卿之歌、漸離之築也。及為閨情春怨之語,如魯女之嘯,文姬之彈也。至於酒酣耳熱,憂時憤世之作,又如阮籍康衢之哭也。近世唯辛、陸二公有此氣魄。君其慕藺者歟?然長短句當使雪兒囀春鶯輩可歌,方是本色。範蜀公晚喜柳詞,以為善形容太平。伊川見小晏“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之句,笑曰:“鬼語也。”噫!此老先生亦憐才耶。餘謂君當參取柳、晏諸人以和其聲,不但詞進,而君亦自此官達矣。(《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