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對外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屢敗宋遼的背後

公元 1038 年李元昊圓了幾代党項人的夢想,在興慶府(今天的銀川市)登上帝王寶座,立國號為大夏,因為李元昊建立的大夏國是在中原以西,西夏的名稱也是這樣由此而得。

李元昊之所以敢叛宋建國,除了其自身野心及宋朝北伐失利之外,先進的冶煉技術也是給予李元昊最大保證,當時西夏的製作工藝水平並不會弱於宋和遼,甚至在部分領域都是領先地位。

党項一族在自己原有兵器的基礎上借鑑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製造出富有本民族性格的特色武術兵器,並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西夏對外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屢敗宋遼的背後

西夏的劍 “天下第一”

“劍”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也是出現最早兵器之一。它直身,尖鋒,兩邊有刃,後接短柄,常配有劍鞘,一般單手握持,也有雙手握持的雙手戰劍。主要功能是用於擊剌,古人稱之為“直兵”。

西夏的劍在製造上除了在借鑑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基礎上,還加入了自己民族的特色,製造出富有本民族特色劍,鍛造水平之高,是當時其他民族沒有的,個個都是最精良的武器之一。

李元昊統治西夏的時候,重視兵器的製作,據說就連自己的宮殿之中都設有製造兵器的機構。宋朝使節來會見李元昊時,就隱約聽到廳東側有千百人在鑄造之聲,可以想象到當時西夏對鑄造的重視程度,精良的刀劍就是從這一座座兵器製造機構中鍛造出來的。對於善於用兵又經常舉兵奮戰的拓跋元昊來說,更加明白兵器的重要性,武器的好壞對戰爭的影響,他是不會放過這個重要的關鍵環節。

在 1975 年西夏陵區六號陵墓室中出土了一把鐵劍,其劍身長約八十八釐米,刃部最寬處約為五釐米,厚約一釐米五,劍柄成管狀的橢圓形狀。由於長時間經受歲月的侵蝕,劍身已是鏽跡斑斑,失去了昔日的雄風,但作為帝陵的陪葬物,很有可能是一把非常名貴的寶劍。

西夏對外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屢敗宋遼的背後

出土的西夏劍

有資料記載,宋朝上到帝王,下到文人學士,都以擁有西夏劍為榮,據說還被用作尚方寶劍執行先斬後奏之用。宋欽宗本人隨身佩帶的寶劍也是“夏國劍”,後來將它賞賜給王倫,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西夏國部分的鍛造技術已經超過了宋朝,而鍛造技術對於西夏及西夏政權的建立,都有著不可否認的作用。

《宋史·王倫傳》記載:“汴京失守,欽宗御宣德門,都人喧呼不已,倫乘勢徑造御前日:臣能彈壓之。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以賜……”

西夏劍鋒利無比,有良好的衝擊韌性而被廣泛的裝備軍隊,西夏正規軍每人必須配備一把西夏劍用於戰場襲殺。而此時的宋朝的劍往往是成為掛飾作為佩帶所用,造劍的材料多以青銅,鋼鐵,也有做工考究的鑲嵌劍,夔金劍及玉具劍。

然而,宋朝的對外戰爭往往以步兵對抗騎兵為主,步兵對抗騎兵主要以甲冑以及長兵為主,這樣一來,劍的作用就可有可無了,致使宋朝所造的劍在軍隊中的地位日趨低落,朝廷對劍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也就減少了許多,以至於宋朝所造之劍的硬度和韌度已達不到戰場上撕殺之用,變成軍官衛體武器,或作威儀之用。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神”——神臂弓

西夏是一個遊牧民族組成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擅長騎射,戰爭離不開良弓勁弩。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誰能更加有效的在遠處壓制殺傷敵人,獲勝的幾率將會大大提升。

據史書記載 “西夏有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黃黑相間,用以制弓極佳。”竹牛就是現在所說犛牛。西夏盛產犛牛。重數百斤,它的角很長,黃黑相間,用它的角作為弓弩的架子,用它的牛蹄筋為弦,而做出來的弓弩性能非常好,威力無比,這種弓弩性能優良。

西夏對外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屢敗宋遼的背後

改良過後的神臂弓

西夏在李元昊建國之後,為了穩定局面增加對外戰爭的勝利,為了神臂弓的質量合格,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西夏的兵器工廠製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監造官的姓名,如有質量上的問題,即可捉拿查辦,所以質量較有保證,非常重視對兵器出廠時的較檢,質量,力度達不到要求者,一律不得用於戰爭。

直到宋神宗時期,西夏的神臂弓才傳入大宋,雖然經過改良,性能大大提高,但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而此時的宋朝也已經內憂外患,就算獲得了先進的作戰武器,也沒有能力收復失地了。

其實冶煉技術帶給西夏的不僅僅是劍和神臂弓,而是涉及到了軍事領域的方方面面,只要是涉及到冶煉技術的軍需用品,西夏不弱於宋朝。

1、木羽箭

弓弩就離不開箭,弓弩是力量的來源,箭則是力量的載體,箭的性能和結構對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大的影響。

西夏士兵所使用的箭為木羽箭,木羽箭是在公元 998 年一個叫石歸宋的人發明並獻給西夏的,由於性能優良便很快成為西夏軍隊使用的主要弩箭之一。它的重量很輕,但射程很遠,而且箭鏃非常堅利,能穿透重甲。射中樹木時,常能使大半段箭桿射入樹幹,其威力可想而知。

2、旋風炮

所謂“旋風炮”其實是古代的一種小型的拋石機,主要是設在駱駝背上發射石頭,成為西夏一種特有用於攻打城寨要塞的重要攻戰性武器之一。

西夏對外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屢敗宋遼的背後

3、盔甲

西夏的“鐵鷂軍”是西夏不可或缺的最精銳最有戰鬥力的兵種之一,鐵鷂子是人馬都穿鎧甲的,古代的裝甲部隊。作戰時“用兵多立虛寨,設伏兵包敵,以鐵騎為前軍,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而進”。

西夏對外戰爭的勝利絕非偶然,屢敗宋遼的背後

雖然“鐵鷂軍”是西夏最為厲害的軍隊,可能在軍備上有所傾向,但同樣也能看出,在盔甲的製作方面,西夏的技術一樣已經達到了平均水平。

西夏正因為有了堅固的盔甲、鋒利無比的兵器,加上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為西夏為穩固政權角逐沙場時提供了強力的軍事保障,西夏才能在短短的十幾年,成為一個稱雄塞上的軍事強國。

在當時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西夏的崛起得益於唐朝的強盛,冷兵器時代,冶煉技術是當時一項最為重要技術,尤其是對於党項一族的興起壯大起到很大作用。在冶煉技術對落後的少數民族來講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時,因為唐王朝的強盛,在遼闊疆域上的各個少數民族學習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冶煉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在當時西夏軍事設備的發展的過程中,為西夏的建立以及日後的戰爭中,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我們不能否認,在冷兵器時代,士兵的體能以及國家的政策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原因之外,我們自然也不能忽視西夏兵器對戰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兵器的好壞在戰爭中尤為重要,他能的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提高了人的進攻和防禦能力,節省了人在作戰時傷亡,從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作戰能力,尤其是騎兵為王的冷兵器時代。

西夏在與宋、遼、金抗衡時期,無疑是一個人少、地小、生活條件惡劣、軍事力量相對薄弱的政權,但卻能夠周旋於各個大國之間,立國時間190年要比北宋、金、南宋都長,僅次於遼,而且在與各國的戰爭中能多次獲勝。這不能不說西夏在當時很不一般,就連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為滅西夏國先後六次征伐,付出不小的代價才得以成功。究其原因那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西夏軍隊所配備的兵器無疑在戰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