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影響乒乓球比賽勝負的非技術因素,我在上一篇文章裡粗略地分為

主觀因素(戰術+心理+身體)和客觀因素(器材+場地+規則+運氣)。

上篇:“技不如人”照樣能贏球!這就是戰術的神奇作用!

今天接著聊聊心理吧。話說回來,我在大學時還曾擔任過心理課的課代表呢,聊到這個話題倍感親切啊。從學術上來說,心理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乾巴巴的學術定義我就不羅列了,大家也不愛看。

我們一般把心理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相對穩定的外在表象,比如性格、氣質等;另一個就是動態變化的內在的心理過程,比如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等。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乒乓球是個精細活,大家都認可心理因素對運動員的技術水平發揮影響很大。那麼,問題來了:心理因素又是如何影響到技術發揮的呢?

從大的層面來看,性格氣質會影響一個運動員整體的技術打法風格。我們國乒有個很有意思的“雙子星”現象:在同一時期,往往會出現兩個打法風格迥異,而實力並駕齊驅的核心主力。從劉國樑、孔令輝,到馬琳、王勵勤,接著是張繼科、馬龍,他們之間奉獻了許多經典的巔峰對決。

外向型的球員,球風更具衝擊力,相對來說出成績會比較早,但成績往往會有起伏,不太穩定;內向型的球員,球風細膩縝密,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的積澱,厚積薄發,成績相對而言更為穩定。兩者並無高下之分,都能達到世界的巔峰水平。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從細微的層面來看,變化的心理過程也會影響比賽的進程。這個影響是多維度的,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都會對技術的發揮產生影響。

第一,認知會影響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會影響技術使用的堅定性和合理性。比如去年小胖世乒賽失意之後,陷入了低迷期,一直到10月份德國公開賽才“王者歸來”。

我記得采訪時,小胖說過一段話:“2019年我經歷的挫折,是內心的煎熬和挫敗感,如果人不改變,再好的技術在關鍵時刻還是用不出來。”所幸,小胖最終還是直面自己,找到“愛拼才會贏”這劑良方,突破了心魔。競技體育就是這麼殘酷,哪怕你的技術水平已然是登峰造極,卻依然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第二,情緒最能左右人的思維,情緒占主導地位時,理性就會“退居二線”。而乒乓球運動是智慧與技術的雙重對抗,打球時最好的心理狀態就是“理智的激情”。積極的情緒會讓人打球時更加釋放,技術發揮更加自如;而怯場、心虛、焦躁、想贏怕輸、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負面情緒,會給自己加上一個又一個的DEBUFF,都不需要對手做什麼,自己就能把自己捆成一隻“大閘蟹”。

所以,乒乓球運動員和興奮劑基本不沾邊,因為要打好乒乓球,先得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君不見,哪怕內心狂野如“藏獒”張繼科,也只會將情緒壓制到比賽結束之後,才如火山爆發一般,來個激情四射的“撕衫”show……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就算是撕球衣,也得等握手之後,背對再撕

第三,情感決定你打球時的投入程度。俗話說:“不瘋魔,不成活”。你對乒乓球這項運動有多熱愛,打球的時候就會有多沉浸其中,心無旁騖自然能把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反之,則雜念叢生,心魔纏身。

數年前,平野美宇橫空出世,世界盃奪冠,亞錦賽完成對國乒主力“一串三”的成就,風頭一時無兩。然而,時過境遷,在遭受無數打擊之後,年少成名的她甚至曾直言一度想放棄乒乓球。如今,儘管她仍在賽場上堅持,但球風之中已然不見當初的那股銳氣了。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第四,意志品質往往是反敗為勝的關鍵所在。這個就不必多說了,每一名優秀的運動員,都有一顆“不拋棄、不放棄”的心:帶傷堅持作戰的丁寧,外號“馬要”的馬琳,打著封閉也要上場的張繼科、“三線作戰”不下火線的許昕……

聊到這裡,這時肯定有球友們說:你掰扯了1500多字,還是沒回答最開始的問題:如何鍛煉出一顆“大心臟”?

好吧,我攤牌了,其實這個問題我也答不出來。憋急!各位球友先把手裡的乒乓球/球拍/板磚/球桌(?)放下來……因為我本人也是個練球型的選手,可謂是“練球猛如虎,比賽戰渣五”,深受心理素質不過硬之苦久矣。但也算是“久病成良醫”,有幾味偏方,可供大家姑且一試——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偏方一: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打出什麼樣的球。所以呢,你若是個開朗大方、不拘小節的人呢,就儘量把球打得簡單一些,大開大合、大刀闊斧地硬拼實力;你若是個認真嚴謹、心思細膩的人呢,就不妨多從小球入手,在變化和戰術設計上多一些巧思。

球風和個性相吻合了,打起來才不會束手束腳。好比一個身高體壯的歐洲大個子,偏偏要和中國球員比拼臺內小球技術;或者一個亞洲小個子卻要和歐洲選手退臺拉開架勢對拉,都會感到十分別扭,十成功力都發揮不了三成。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偏方二:敗中求勝。這是我最近閱讀卡耐基《人性的優點》一書時,得到的靈感。書中有戰勝憂慮的三步法:“找出最壞結果——接受最壞結果——改善最壞結果”。

放到乒乓球領域,打球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呢?輸球。嗯,輸球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嘛。那我要怎麼輸得不那麼難看呢?把我自己的水平打出來就好了……別人的療效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這味藥對我自己“想贏怕輸”心理的療效挺好的,可以幫我卸下很多思想包袱。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偏方三:比賽時不去考慮勝負,只專心打好每一球。這個是某次“初代目”鄧亞萍,在解說比賽時講到的:“認真打好每個球,每個球都打好了,它自然就會有個好的結果。”

說白了,就是“專注”二字。說到這,我就不禁聯想到吳敬平指導對小胖的評價:“一個心思特別純淨的孩子。”也許只有這種“心裡只有球”的人,才能登上球壇巔峰吧。

擁有張繼科式的“理智激情”品質,不光能打好球,幹啥都能成功

偏方四:多打比賽。心理素質這個東西吧,打著打著就出來了。對比一下中日兩國的年輕球員,在國際賽場上,一年到頭滿世界“以賽代練”的日本小將,與很少有機會出國打比賽的國乒小將相比,不論從技術實力的發揮、還是對比賽場地氛圍的適應,明顯都要好上許多。對咱業餘愛好者來說也是一樣,交的學費夠了,成績多少會有所提升的。

最後,大家有什麼練成“大心臟”的秘訣,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本文為球友@楓彧 原創,國球匯經授權發佈

歡迎更多球友在國球匯發表觀點、分享心得

投稿事宜請添加微信號:pingpang33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