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七月五日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在各大院線上映,截止今日已快逼近10億票房,口碑炸裂。

這是一部現象化的電影,在影片的開頭交代了這是一步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而病友的希冀也在最後得到實現。這部電影中“程勇”的原型是陸勇,當年的病友群群主,網名是“太湖一帆”,而影片中格列寧的原型藥物就是“抗癌神藥格列衛”,《我不是藥神》中把白血病形容的是一種靠錢續命的慢性病,現實也確實如此,當年格列衛的價格是25000一個月,美國售價是18000一個月,病人賣掉了房產,辭去了工作,所以有人那麼形容“格列衛”:格列衛就像吸毒,什麼時候沒錢了,人也就該走了。所以在得知印度相同藥效的時候,病友們開始聯繫陸勇,吃了印度的仿製藥,大家也從其他病友灰色頭像不再跳動的沉默中轉變為存活率越來越高,電影中也是如此。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不是每個死亡都會對應一個罪人

瑞士諾華製藥廠。《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背景就是在“藥品專利”和“窮人們的生命”的博弈中進行的,哪個更加重要呢?電影毫不客氣也不改名批判了瑞士諾華製藥廠,甚至不改頭換面。由於藥價太高,導致許多人吃不起而死亡,自殺。所以把矛頭指向它。

瑞士諾華研製的格列寧,光是在成本上就花費將近50億美元的成本,1997年2011年,在研發新藥上進已經花費了將近836億美元的成本,但結果呢,只有21款藥物上市成功,大部分的資金、虧損嚴重,而上市的專利保護時期本身就是短暫的,而不得不用高昂的價格上市,就算藥企把資產收益降到0,也避免不了研發的費用。也正是因此,才有了走私犯與仿製藥,也得到了患者的支持。可是如果沒有格列衛,白血病的患者就只能在一天消費8000元的ICU裡等待死神審判。所以瑞士諾華製藥廠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警察。黑格爾說過:真正的悲劇不是出現在善惡之間,而是出現在兩難之間。所謂的法律,是為了統治國家與管理國家而頒佈的條款,而作為警察要做的就是執法,法大於情。法律是最基本的社會共識,對走私的嚴肅對待處理,對藥品產權的保護也都是情理之中。而卻有人把病人的生存與死亡歸結在警察的掌握之中。警察同樣是感情的載體,作為警察局長,他一定會理解與明白病人的苦衷。“他們真的不容易,他只想幫我們,你們把他抓了,我們就沒辦法活了,誰家還沒個病人呢,我們還想活著,我們不想死。”情感之上,不抓藥販,但是不合法,法律之上,抓住藥販,很多病人的生命就會毀於一旦。如果你是警察,你會怎麼選擇?警察沒有錯。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延續文明的要素:愛

我們之所以如此的注重生存,是因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素。而當生存無法得到保障,文明的基石就會崩塌。《我不是藥神》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朝不保夕的白血病患者;一群想著陪伴孩子成長的父親母親;一群背井離鄉不願拖累家人的後生。但是你會發現,病人一個都沒有哭,沒有病人是訴苦的,而哭的都是群體之外的人。面對一群白血病患者,你要描繪什麼呢?這部電影僅僅是描繪這個群體的日常生活,這個群體對未來的想法,而就在此時“他們”變成了“我們”。這種觀眾的情感共鳴,觀眾會把自己帶入,角色的不容易變成了他們自己的不容易。情感尺寸拿捏的剛剛好將這種對群體的愛融入到觀眾心裡的每一寸。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這部電影的男主程勇前後共有兩次去印度:第一次由於自己的父親病重,毫無能力去支付手術費與房租,在得知這個群體的背景後,在進價500的基礎上,暴利5000元一瓶。他是想發財的,想用金錢滿足自己家庭的支出的。而第二次是由於自己的良心,在心碎中認清了遺憾,很多人離世,這些人的死去讓程勇揪心。所以此時的藥價他毫無盈利,甚至在印度藥廠倒閉時,願意自己倒貼也不願意讓病人受罪。但是重操舊業為病友販藥,等待的就是牢獄之災,結果也是成為了被告進入監獄。同樣週一圍這個警察的角色,是一個讓法律與情與愛的交鋒能以一種相對公平的形象出現。以愛之名。以惡之名,完全取決於你站在哪個角度。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窮病”的思考

電影中有一句臺詞:“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窮是指對藥價的無能為力,同樣也是指技術的研發遲滯。藥價為什麼如此之貴?“靶向藥之所以如此的昂貴,那是因為你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個顆藥的價格已經是數十億美金。”發展科學技術才是降低藥物成本的科學之道。如果產業和技術跟進不上,你所面臨的就是任性的考驗。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我們究竟為什麼難以研發屬於自己的專利藥品?張長林就是答案。張長林在影片中是一位假院士,四處宣揚自己的虛假科研成果並賣假藥騙取人們錢財。現實中也有千千萬萬的人像張長林一樣賣著黑心的假藥。一位博士無論多少的科研成果都會在導師不滿意的端茶遞水中被剝奪學位,一位官員只需要進行幾天的研究生班的學習就可以輕鬆當上博士生的導生。再看看我們自己,沉迷熬夜刷微博看愛豆,沉迷遊戲與直播,不去鼓勵踏踏實實敬業的一線科研人員,不去鼓勵演技實力派,反而會為自己的愛豆一擲千金。精神層面的匱乏終將成為我們身體上的原罪。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真正的藥神。一個真實的案例:一群包含數名華裔學生的悉尼文法學校的高中生,不滿於華爾街基金經理馬丁什克雷利將藥物售價翻了將近50倍的瘋狂行為,這位經理在生命垂危的病人面前高呼自己的售價很低,賺的也只是救命財。這群學生表示不管用什麼理由抬價都是不公正的。即使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合成出來的藥物成本還不到20美元,病人們都能用到廉價正版的藥物,活著再也不痛苦。聲援正義,科研創新,就是真正的藥神。

《我不是藥神》匹夫之勇的落淚呈現

中國需要這樣的電影去展現這個社會下的不同群體與邊緣人的存在,沒有權貴沒有光環,只需握住手中的平凡,讓平凡之光得以歌頌。這份平凡當然是中國電影最寶貴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