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變“仇”?水滴籌和輕鬆籌員工打架,不是那麼簡單


近日,一則水滴籌員工醫院毆打輕鬆籌員工的視頻將兩家公司推上風口浪尖,也再次將網絡眾籌平臺“明爭暗鬥”的行業內幕曝光到大眾的視線前。儘管兩家公司均表示該事件僅是個人事件,不應上升到行業競爭層面,但網友對此似乎並不買賬,認為公益眾籌背後存在“利益”紛爭。



事件


“兩籌”員工衝突被“搶生意”


有網友發帖稱,4月13日下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水滴籌員工(籌款顧問)因為掃樓時勸病人通過其平臺籌款,打擾到病人,被醫院方面清場。隨後,他們在醫院裡揪住了懷疑的“舉報者”——輕鬆籌員工進行毆打。


事發後,石家莊市公安局裕華分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經查明,2020年4月13日10時40分許,李某夥同趙某在石家莊市裕華區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三號病房樓和五號病房樓之間的通道口處,毆打劉某。李某和趙某被處以罰款500元,行政拘留12天的處罰。


兩家以公益慈善為出發點的眾籌平臺卻在醫院因為業務發生衝突,事件引發關注。有網友表示,雙方是競爭對手,事發時雙方員工正在醫院“掃樓”,尋找潛在客戶,而發生衝突是因為“搶生意”,也有人表示,之所以會大打出手,都是因為推廣人員身上都揹著立項數和流量壓力。對此,有網友評論稱,這些籌款平臺“嘴上說的是道義,心裡想的是生意”。


兩家公司對此回應,該事件只是兩位年輕人打架,水滴籌員工打傷了輕鬆籌員工,並沒有必要上升到公司鬥爭乃至“陰謀論”的高度。


而據被打的輕鬆籌員工劉某介紹,當時是因為對方辦理的案例被舉報,認為是自己公司員工所為,才引發的衝突,“和‘掃樓’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我不認識打我的人。”劉某說。


回應


雙方均說“不可能因搶生意大打出手”


據業內人士透露,水滴籌和輕鬆籌是籌款平臺,均屬於非營利機構,雖然APP內有廣告位的保險介紹,但只是推介動作,都是依靠集團旗下其他產業盈利後進行“反哺”獲得平臺活動及運維資金的。兩家公司的“保險業務”也僅是在平臺中植入廣告做宣傳,不會下降到基層員工身上。


輕鬆籌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是通過籌款這個特殊的環境,讓捐贈者在捐贈時候能夠有危機意識,購買保險。”而水滴籌工作人員也表示,公司不會向已經有資金困難的病人推銷保險,同樣這也不在保險的受理範圍,“對於‘掃樓’一說,是被扣了帽子,並非實情。”該工作人員說,公司對每位員工都有績效審核是不可否認的,但那是基於服務評價方面,公司並未將“拉新”工作下降到基層員工。


她說,因為很多被捐贈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不太能理解捐贈流程,就需要員工及時發現並解決,同時要保證每一位員工在溝通和交流時保證服務態度端正。而當時水滴籌的員工李某和趙某正是在醫院發放籌款詳細流程的宣傳單和回訪工作,為已報名的病人進行流程講解。


輕鬆籌相關人員也表示,因為以前經常會有爆出籌款人有車有房或者有假病歷的消息,公司就對審核部分加強了管理。事發當時,員工劉某就是為了防止籌款人虛報假病歷,例行到現場對已申請籌款人員的病歷情況進行人工核實,幫助病人進行智能手機籌款操作,公司也並不像水滴籌一樣給自己的員工制定績效考核機制,所以雙方不可能就工作重合“搶生意”而引發衝突。



調查



水滴籌在職員工直言“幹這行無利不起早”


雖然雙方均表示並未規定在一家平臺眾籌後就不能再到另一家平臺眾籌,只要限制不超籌就好,根本沒必要搶人。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北青報記者以求職者的身份應聘了“兩籌”統籌顧問一職,卻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


水滴籌統籌顧問阿陽(化名)告訴記者,這個職位的主要工作,就是遊走在各醫院病房和重病科室進行“打卡”,也就是私下與病人溝通,讓他們辦理水滴籌進行籌款,並幫忙撰寫文案。


“類似於地推,但不同的是,普通推銷是要別人掏錢,而我們是通過平臺給他們籌錢。”他說,員工的提成是按照立項多少制定的,因此立項越多,吸引流量越多,給公司帶來的收益也就越大。


阿陽表示,各地區提成金額根據城市化等級有所差別。因為在醫院內員工都以“志願者”的身份出現,所以他們稱員工每天的工資為“補助”,稱提成為“服務獎金”,就是是幾十元到一百元不等,而平均每位正式員工每月底薪有3000元左右。


阿陽說,每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不一樣,所以做成每單的“服務獎金”也不一樣,是階梯性的。像河北大部分地區,每次籌款金額超過2000元,員工得100元獎勵,金額超過4000元,員工得150元獎勵。


“幹得越多拿得越多,超出部分還有額外獎金。咱們幹這行都是為了掙錢,我們最差的員工,每個月也能有6500元的收入,如果低於這個數,就會被領導懷疑能力問題,被末位淘汰。”阿陽說,“這份工作就是無利不起早,按照我們的話術來,一個月做成二十幾單不是問題,我身邊的同事,有很多都能拿到一萬以上,像北京這種綜合型城市,能拿到更多。”


輕鬆籌員工:

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能給這麼優厚薪酬


輕鬆籌的籌款顧問小蔣(化名)也告訴記者,和水滴籌相比,輕鬆籌是在2017年才開始走向線下推廣的。績效考核體系確實與水滴籌大不相同,公司並沒有針對立項多少制定獎懲機制,只不過是有部分鼓勵資金,但和做了多少項目,籌了多少款都沒關係,是由相關部門的同事,通過醫護人員和籌款人對自己的評價進行打分的,按照分值多少發補助。雖然底薪相同,一個月下來,自己和同事至多也就能掙四至五千元。


“哪怕在一線城市也掙不了太多,大家都有醫保。相比較之下我還是羨慕他們(水滴籌)的薪資水平,但他們壓力太大了。”小蔣說,之前就聽說過水滴籌部分遭受“末位淘汰”的員工,排隊遞辭呈的消息。


但是在同一城市的另一位輕鬆籌員工海洋(化名)給出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回答。他說,績效還是和立項單數掛鉤的,到達一定數量和金額,都會有獎勵。“因為每個地區都不一樣,我只能給你個估算。在二三線城市,如果你達到一個月四十單左右,月入過萬是沒有問題的。”海洋說,“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任何一家能給這麼優厚薪酬的互聯網公司。”


同時輕鬆籌的招聘人員表示,“有績效”,但是並不是全部按照立項多少制定,還要發展籌款人轉化為介紹人等等的細節。


對於幾名工作人員給出的不一樣的答覆,他們均稱,可能是公司最近有調整,要再核對一下。


平臺間暗地裡起矛盾衝突並非偶然事件


雖然雙方都認為,兩公司並沒有宿怨已久,但是阿陽和小蔣都告訴北青報記者,平臺員工之間矛盾衝突是常有的事。


一名某籌款平臺的使用者就告訴記者,以前出現過一些平臺的員工,在另一家員工和患者協商好之後,再一次介入,告訴患者一些關於平臺的負面消息,遊說其別用這個平臺籌款,“可能是影響績效和流量,具體我也不懂,就選擇了這兩家之外的其他平臺。”她說,“早就聽說這個行業不規範,我們也怕惹事兒。”


阿陽也表示,眾籌平臺之間都是競爭關係,表面上大家比的是幫了多少人,實際上是比吸引來的流量,“雖說在其他家平臺發起了籌款,不影響在水滴籌再發一次,但效果卻完全不一樣。”阿陽說,所有籌款平臺都是通過朋友圈轉發,在有限的資源裡尋求幫助,所以如果水滴籌作為第二個籌款平臺,就不太容易達到更多提成的“檔線”了。


“你放心,他們幹不過咱們,咱們不會給其他平臺機會的,咱們水滴籌誰都知道,是行業老大,我們也會教你怎麼去辦,哪怕其他平臺先去了,咱們一去直接就給拿下,不可能讓他們欺負咱們的人。”阿陽說。


事實上,兩籌之間的衝突並非偶發事件,記者從水滴籌官方微博中得到了印證。據該微博記載,4月1日,輕鬆籌山西運城地區員工齊某因破壞水滴籌宣傳物料,被水滴籌員工師某制止,隨後,齊某對師某大打出手,導致師某鼻骨骨折、臉部多處受傷。


4月12日,輕鬆籌福建廈門員工杜某,因破壞水滴籌宣傳物料,被當地警方處理。杜某的道歉信顯示,“領導要求我們破壞水滴籌的層架,影響水滴(籌)的正常業務,4月11日被警方發現後,給水滴籌造成了惡劣影響,請水滴籌公司予以諒解”。對此,輕鬆籌方面則表示,上述事件情況較複雜,“我們也不在現場,不知道該怎麼去證實。”


輕鬆籌工作人員表示,這種事情在幾家眾籌平臺是常有的事,並不止他們一家,像案件被舉報,也很有可能是其他平臺員工所為。他解釋,都是一些底層男性員工年輕氣盛,同樣的案例別人家平臺掙著錢了,自己沒掙到氣不過。就用“打雞血式”的激勵行為鼓舞士氣導致的。“但公司文化本身不是這樣的。內部也常常呼籲,要以正確態度面對競爭了。底層員工管理難,一直是存在的。”他說,“都是為了掙錢。”


眾籌平臺的通病:

審核不嚴有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同樣,北青報記者在不同省份給兩家公司都投遞出了簡歷,同時進行了電話溝通,記者發現,相同的公司對於應聘者的要求也是良莠不齊。同時,他們對於要籌款的人的資質審核也並不嚴格,他們坦言這是行業通病。


“審核不嚴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給我們個身份證號、手機號,也沒權利查患者家庭財產狀況。”雖然許多眾籌平臺官方這樣表示,但仍有員工在和記者交談心得時說,“一些小的財產情況可以簡單忽略,文案裡不要提,只要他們病歷是真的就行。”有時候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包括代寫文案的問題,輕鬆籌和水滴籌雙方對此均表示,因為很多籌款人文化低,所以由工作人員代寫。而記者在應聘時被告知,“(你)不會寫沒關係,公司有模板,練練就會了。”


而對於病人的財產問題,籌款顧問們表示只能進行口頭詢問,和觀察對方的穿衣打扮。


據介紹,各籌款平臺還特意設置了黑名單和舉報功能。如果加入了黑名單,就不能在平臺從事籌款行為。“有時候籌款人有錢,被朋友看不過去,也會被舉報,他就要到居委會開一份財產證明,才能繼續籌款。我們不想讓這些人破壞遊戲規則。”眾籌平臺工作人員表示。


公益人們眼中的眾籌平臺:

利益驅動,但也幫助了很多人


公益人廖女士透露,天上不會掉餡餅,投資人既然是投資,那就得有回報,會讓平臺想辦法賺錢。既然是商業,就要靠經濟利益驅動,業務員就必須拼業績,多接單才能多賺錢。


所以同行是冤家這種事在眾籌平臺中屢見不鮮,大家都要為了生存進行激烈競爭,這本來也很正常。但如果平臺激勵機制失去道德與法律的約束,業務員為了獲得患者的信任,自稱是志願者(後來改叫籌款顧問),幫籌款人上平臺籌款;為了和對手爭客戶搶地盤,不同平臺的業務員就可能互相拆臺、謾罵指責甚至公開挑釁,一旦雙方情緒失控,就可能公開上演互毆之類的惡性競爭事件。


她認為,平臺業務員找到患者,幫患者發起眾籌,患者的朋友和網友們捐款,患者籌到了看病的錢,平臺獲得了用戶,賣出了產品,業務員、平臺和投資人賺到了錢。這個過程中,只有捐款人真正實實在在做了公益,其他的都多少從中伴有目的性。然而,因為患者享受了免費的服務,解決了困難,所以稱平臺是在做公益。


公益人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石宇辰認為,互聯網平臺實際上是很燒錢的,兩家公司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取得影響力,從而帶動流量、效益產生的業績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同樣的市場份額,一方佔多了,另一方肯定有所不滿。


石宇辰說,這次事件看似是兩位員工之間的矛盾,但從公益角度考慮,如果單純為了公益,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一旦從市場角度出發,就不難發現員工為了業績和薪酬增長,在利益驅動下,到患者面前互相詆譭、乃至同行之間相互進行人身傷害,都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暴力手段則是競爭的最高級別的一種表示形式。如果不加管束,很容易觸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法律。


但同時他表示,撇開流量之爭和效益之爭來說,眾籌平臺在大的公益方向上並沒有錯誤。雖然他們的行為招致很多網友的質疑,可畢竟他們提供了一個平臺來真正的幫助了一些有困難的人群。網友們應該秉承著做公益不忘初心的態度,理性對待這種事情,不要因噎廢食,但也不要對互聯網公司抱有太多期望,既要承認他們這種現實的利益驅動,也要肯定眾籌行業本身對公益行業的促進作用。

欄目主編:張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