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1]。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61.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2.17万人,城镇人口815.39万人,城镇化率76.05%。[2][3]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东南部、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4][5]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清代“天下四聚”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置境域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间。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22]

地貌

苏州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25]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最新卫星图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5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2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1米)、虞山(262米)、潭山(252米)等。

气候

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25]

水文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25]

自然资源

苏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阳澄湖大闸蟹等。[25]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25]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姑苏繁华图

人口

截至2018年末,苏州常住人口1072.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5.39万人。全市户籍人口703.55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9.8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2.79‰。[26]

截至2019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为1074.99万人,比上年增长0.3%;户籍人口为722.6万人,比上年增长2.7%。[27]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园林

经济

综述

截至2018年末,苏州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左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左右。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1929.5亿元,增长1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91%。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8%。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7%。

截至2018年末,苏州进出口总额35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达2068.3亿美元,增长10.5%;进口1472.8亿美元,增长14.2%。分注册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255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达72.3%;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增长19.9%和41.2%。全市实现一般贸易出口68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3.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6]

第一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09亿元。全年夏粮总产量23.85万吨,比上年下降9.6%;秋粮总产量64.07万吨,比上年下降3.0%。夏粮、秋粮亩产分别比上年提高3.5%和1.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85万吨,比上年下降49.6%;禽蛋产量0.92万吨,比上年下降58.9%;水产品产量19.56万吨,比上年下降16.9%。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7.37万亩,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38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9.3%。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市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6个,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62名。年末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社3772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8%。集体合作农场216家。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97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4.3%。[26]

第二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4.3%。10个行业大类产值超一千亿元,其中前六大行业实现产值2.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7%。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83%,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51.4%,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2.2%。新增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和试点示范项目5个,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44个,累计达262个。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竣工产值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7.9%,竣工率70.3%。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3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新开工面积40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4%。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345家,实现利税15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2.7%。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第三产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46.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034.6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12.3亿元,比上年增长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5.3%和19%。全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超2000亿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26]

截至2018年末,苏州金融机构总数868家,金融总资产5.5万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2092.9亿元,比年初增长7.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546.2亿元,比年初增加2555.1亿元,比年初增长10.7%。[26]

截至2018年末,苏州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89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8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276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6%。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620所,在校学生185.45万人,毕业生41.07万人,专任教师11.2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3.56万人,毕业生5.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9.1%。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全市名优教师,打造免费线上教育平台。

科学技术

截至2018年末,苏州财政性科技投入1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7%。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52家,累计达5416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累计达73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6家,累计达50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1家,累计达90家;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家,其中国家级15家。[26]

截至2018年末,苏州各类人才总量274.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54万人。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6.92万人。新增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3人,累计达25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91人,累计达873人。专利工作成效显着。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建设。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年末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件,比上年增加7件。[26]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文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完成67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举办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国际设计周等重大活动,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26]

体育事业

2006年,举办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2015年,举办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2018年,举办国际田联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冰壶世界杯苏州站;[26]

2019年,与北京、南京、武汉、广州、东莞、深圳和佛山共同举办第二届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

医疗卫生

截至2018年末,苏州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68个,其中医院2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7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93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84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2万人。

通信事业

截至2018年末,苏州邮政业务收入18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发送快递12.5亿件,增长20.1%;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56.21亿元,增长17.8%。[26]2019年10月31日,苏州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38]

历史文化

方言

苏州话,是吴语的一种,隶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为吴语标准语,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话

吴语是中国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现代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古字词。吴语的最主要特点在于保留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全浊音,塞音三分。吴语保留全部入声,平上去入因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一般具有七到八种声调,是为最正朔的平仄音。苏州话区分尖团音,箭-剑、清-轻、酒-久这些都是不同音的。

苏州话以优雅著称,所谓吴侬软语就常用来形容苏州话。一种方言好听与否,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等方面。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苏州话的发音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

吴语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吴语区有长达千年的经济文化中心史。吴语保留众多正统汉语因素,而苏州话是吴语的核心。[39]

宗教

苏州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场所有: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等;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香山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等寺庙;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民俗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40]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明代 张宏《击缶图》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40]

绘画

苏州的绘画历史源远流长,从五六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物上刻画和描绘的装饰图案开始,到明代以吴门命名的“吴门画派”,无不散发着艺术的光辉。唐代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张璪、朱景玄、朱审。两宋时期,苏州一带花鸟画家的成绩比较显著,山水画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到了元代,苏州画家们响应了赵孟頫的“文人画”思想,用写字的笔来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借以抒发性情。此时的黄公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是世界美术史中不多见的杰作。受文人画的发展,元代的花鸟画也开始向水墨方向发展。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绘画赏析

明代的苏州绘画形成了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相结合的绘画艺术风气,强调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作品多为即兴抒情之作,提倡清新素雅而趋于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这些近乎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又积极地推动了文人画风气的蔓延,到了正德、嘉靖时期,由于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有着广泛影响的“吴门画派”,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形态。到了明代晚期,吴门画派的画家们重视继承古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师法自然,重视写生的优秀画家,张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代苏州画家精湛的笔墨技法和师法自然的绘画思想,对后世画坛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吴门画派引领画坛至今,600年间从未中断,人才辈出。

饮食

苏州是中国东部饮食文化中心之一,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京式、苏式、广式)——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41]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采芝斋糖果

苏州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松鹤楼”是老字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朱鸿兴面馆”和“绿扬馄饨”等物美价廉,比较适合大众消费。遍布苏州的面店,表明浇头品种很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条是广受欢迎的小吃。[42]

  • 美食街:太监弄、十全街、学士街、李公堤、凤凰街等,碧凤坊、李公堤为中国餐饮文化名街。
  • 苏式招牌菜: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蹄筋、清溜虾仁、氽糟、母油整鸡、太湖莼菜汤、雪花蟹斗、樱桃肉、酱汁肉、薰鱼、(鱼巴)肺汤、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锅、枣泥拉糕等。
  • 苏式糖果:轻糖松子、粽子糖、浇切片、三色松子软糖、脆松糖、松子南枣糖等。
  • 苏式蜜饯:苏州制作蜜饯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时代,清代是苏式蜜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张祥丰”最为著名,历来是“宫廷食品”。苏式蜜饯现有160多个品种,以金丝蜜枣、奶油话梅、金丝金桔、白糖杨梅、九制陈皮最为著名。

风景名胜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截至2019年末,苏州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43] 、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陆巷古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截至2019年末,苏州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5家、五星级饭店2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73处,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1997年12月和2000年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江南水乡古镇:周庄、甪直、同里、沙溪、千灯、锦溪。

  • 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顾辟疆所建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苏州因此素有“人间天堂 ”的美誉。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拙政园

苏州现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网师园、退思园等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区另有怡园、五峰园、惠荫园等73处园林遗存。

  • 红色旅游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一区占地1000多亩,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瞻仰广场占地1.33万平方米。

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小桥流水

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北山,主体工程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纪念馆分三个篇章,展现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初建、重建、扩建时期的曲折历程。馆内不仅陈列了新四军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品、作战工具、信件等,还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芦苇沟、通信船以及联络站,让人身临其境。

荣誉称号

荣誉

荣获时间

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53]

2020年

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54]

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55]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7[56]

“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57]

2019年

世界遗产典范城市[58]

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59]

中国城市创意指数第7名[60]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61]

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62]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第29[63]

全球可持续竞争力第58[64]

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第25[64]

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58[65]

中国地级市百强[66]

中国百强城市[67]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城市[68]

中国外贸百强城市[69]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70]

2018年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71]

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第6[72]

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73]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7[74]

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1名[75]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76]

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77]

世界二线城市[78]

城市产业竞争力指数第5[79]

中国法治政府评估第四[80]

潜在的国家重要金融、文化中心[81]

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三[82]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第8[82][83]

2017年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84]

世界特色魅力城市[85]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86]

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87]

美丽山水城市[88]

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

2015年[89]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5年[89]、2016年[90]

中国十大智慧城市

2015年[91][92]

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市

李光耀世界城市奖

2014年[93]

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投资环境城市

2013年

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

2012年[94]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012年[95]、2017年[96]

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2016年[97]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2009年、2011年、2012年、2016年[98][99]

全国文明城市

2009年[100][101]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2007年[102]

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2006年[103]

国家园林城市

2004年[104]

国际花园城市

2003年[105]

全球九大新兴高科技城市

2001年[106]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0年[107]

国家卫生城市

1998年[108]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9年[109]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1997年、2000年、2004年、2007年、2012年[110]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