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簡稱“蘇”,古稱姑蘇、平江,是江蘇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風景旅遊城市[1]。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61.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2.17萬人,城鎮人口815.39萬人,城鎮化率76.05%。[2][3]

蘇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是揚子江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全市地勢低平,平原佔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佔總面積的2.7%。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4][5]

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曆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清代“天下四聚”之一,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蘇州古典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位置境域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間。蘇州市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1°19’,東經120°37’。[22]

地貌

蘇州地勢低平,平原佔總面積的55%。蘇州分別隸屬於兩個一級的自然地理區: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分屬於4個二級自然區:沿江平原沙洲區、蘇錫平原區、太湖及湖濱丘陵區、陽澄澱泖低地區。地貌特徵以平緩平原為上,全市的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左右。[25]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最新衛星圖

低山丘陵零星散佈,一般高100~350米,分佈在西部山區和太湖諸島,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2米),還有南陽山(338米)、西洞庭山縹緲峰(336米)、東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靈巖山(182米)、漁洋山(171米)、虞山(262米)、潭山(252米)等。

氣候

蘇州屬於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7℃,1月均溫2.5℃。7月均溫28℃。[25]

水文

蘇州古城境內河港交錯,湖蕩密佈,最著名的湖泊有位於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太湖水量北洩入江和東進澱泖後,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澤;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洩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遊記》將蘇州讚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讚為“鬼斧神工”。[25]

自然資源

蘇州水網密佈,土地肥沃,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三白(白魚、銀魚和白蝦)、陽澄湖大閘蟹等。[25]

蘇州地區河網密佈,周圍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有宋以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25]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姑蘇繁華圖

人口

截至2018年末,蘇州常住人口1072.1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15.39萬人。全市戶籍人口703.55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9.82‰,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2.79‰。[26]

截至2019年末,蘇州市常住人口為1074.99萬人,比上年增長0.3%;戶籍人口為722.6萬人,比上年增長2.7%。[27]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園林

經濟

綜述

截至2018年末,蘇州地區生產總值1.85萬億元左右,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左右。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稅收收入1929.5億元,增長15.3%,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9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全市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0.8%。實現製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73萬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2.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先導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15.7%。

截至2018年末,蘇州進出口總額354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出口突破2000億美元,達2068.3億美元,增長10.5%;進口1472.8億美元,增長14.2%。分註冊類型看,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255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8%,佔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72.3%;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增長19.9%和41.2%。全市實現一般貿易出口68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一般貿易出口佔全市出口比重達33.3%,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26]

第一產業

截至2018年末,蘇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0.09億元。全年夏糧總產量23.85萬噸,比上年下降9.6%;秋糧總產量64.07萬噸,比上年下降3.0%。夏糧、秋糧畝產分別比上年提高3.5%和1.3%。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85萬噸,比上年下降49.6%;禽蛋產量0.92萬噸,比上年下降58.9%;水產品產量19.56萬噸,比上年下降16.9%。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7.37萬畝,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5.38萬畝。年末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9.3%。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90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全市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6個,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562名。年末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社3772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8%。集體合作農場216家。農村集體經濟總資產1970億元,村均年穩定性收入85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1%和4.3%。[26]

第二產業

截至2018年末,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5%;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1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6%。35個行業大類中有26個行業保持增長,行業增長面達74.3%。10個行業大類產值超一千億元,其中前六大行業實現產值2.1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7%。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83%,3D打印設備產量增長51.4%,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2.2%。新增國家智能製造新模式和試點示範項目5個,新增省級示範智能車間144個,累計達262個。全市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建築安裝工程產值2349億元,比上年增長20.9%。竣工產值1665億元,比上年增長7.9%,竣工率70.3%。全市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039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3%,其中新開工面積407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4%。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築企業1345家,實現利稅155億元,比上年增長8.4%。建築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7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2.7%。建築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築業產值713億元,比上年增長27.2%。

第三產業

截至2018年末,蘇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6.9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034.6億元,比上年增長7.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712.3億元,比上年增長9%。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傢俱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12.8%、15.3%和19%。全年電子商務網絡零售交易額超2000億元。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互聯網零售額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26]

截至2018年末,蘇州金融機構總數868家,金融總資產5.5萬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28560.4億元,比年初增加2092.9億元,比年初增長7.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26546.2億元,比年初增加2555.1億元,比年初增長10.7%。[26]

截至2018年末,蘇州旅遊總收入26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旅遊外匯收入24.89億美元。全年接待入境過夜遊客188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12768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7%和6%。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蘇州有各級各類學校1620所,在校學生185.45萬人,畢業生41.07萬人,專任教師11.28萬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6所,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3.56萬人,畢業生5.7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9.1%。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推進集團化辦學,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統籌全市名優教師,打造免費線上教育平臺。

科學技術

截至2018年末,蘇州財政性科技投入152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7.7%。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52家,累計達5416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家,累計達733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86家,累計達505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中心(實驗室)11家,累計達90家;年末省級以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60家,其中國家級15家。[26]

截至2018年末,蘇州各類人才總量274.2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4.54萬人。全市擁有高技能人才56.92萬人。新增國家級人才引進工程入選者13人,累計達250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31人。新增省“雙創人才”91人,累計達873人。專利工作成效顯著。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批建設。新增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16家。年末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3件,比上年增加7件。[26]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蘇州文化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完成671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舉辦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第三屆亞太區大會、中國崑劇藝術節、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蘇州國際設計周等重大活動,獲評全球首個“世界遺產典範城市”。[26]

體育事業

2006年,舉辦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

2015年,舉辦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

2018年,舉辦國際田聯世界競走團體錦標賽、冰壺世界盃蘇州站;[26]

2019年,與北京、南京、武漢、廣州、東莞、深圳和佛山共同舉辦第二屆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蘇州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368個,其中醫院20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17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93萬張,其中醫院病床5.84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2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12萬人。

通信事業

截至2018年末,蘇州郵政業務收入181.57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全年發送快遞12.5億件,增長20.1%;實現快遞業務收入156.21億元,增長17.8%。[26]2019年10月31日,蘇州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38]

歷史文化

方言

蘇州話,是吳語的一種,隸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為吳語標準語,長期以來一直是吳語的代表方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話

吳語是中國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現代吳語至今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古字詞。吳語的最主要特點在於保留全部的濁音聲母,具有全濁音,塞音三分。吳語保留全部入聲,平上去入因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一般具有七到八種聲調,是為最正朔的平仄音。蘇州話區分尖團音,箭-劍、清-輕、酒-久這些都是不同音的。

蘇州話以優雅著稱,所謂吳儂軟語就常用來形容蘇州話。一種方言好聽與否,主要取決於語調、語速、節奏、發音以及詞彙等方面。蘇州話語調平和而不失抑揚,語速適中而不失頓挫,蘇州話的發音有些低吟淺唱的感覺。

吳語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吳語區有長達千年的經濟文化中心史。吳語保留眾多正統漢語因素,而蘇州話是吳語的核心。[39]

宗教

蘇州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場所有:道教宮觀有玄妙觀(位於觀前街)、玉皇宮(園區)、城隍廟(位於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觀等;佛教有西園寺、寒山寺、北塔報恩寺(位於人民路)、文山寺、靈巖山寺(木瀆鎮)、包山寺(吳中區西山島)園區重元寺、來風寺、常熟虞山興福寺、張家港鳳凰山永慶寺、香山寺、雙杏寺、吳江平望鎮小九華寺、崑山海藏寺等寺廟;其他宗教的有聖約翰堂、使徒堂、楊家橋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民俗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蝨蚤。[40]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明代 張宏《擊缶圖》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吳地還有用茶杯盛鴛鴦水(井、河兩水的混合物),置於庭院中承接露水攪和,待日出後任其照曬,待水面生膜,姑娘們各將小針投入,使針浮於水面,視水底針影,若成雲龍花草狀,為“得巧”,如椎似杵者為“拙兆”。尚有用線穿針孔以辨目力好壞等節俗。[40]

繪畫

蘇州的繪畫歷史源遠流長,從五六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物上刻畫和描繪的裝飾圖案開始,到明代以吳門命名的“吳門畫派”,無不散發著藝術的光輝。唐代最為突出的畫家有張璪、朱景玄、朱審。兩宋時期,蘇州一帶花鳥畫家的成績比較顯著,山水畫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到了元代,蘇州畫家們響應了趙孟頫的“文人畫”思想,用寫字的筆來繪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藉以抒發性情。此時的黃公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鉅作《富春山居圖》是世界美術史中不多見的傑作。受文人畫的發展,元代的花鳥畫也開始向水墨方向發展。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繪畫賞析

明代的蘇州繪畫形成了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相結合的繪畫藝術風氣,強調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作品多為即興抒情之作,提倡清新素雅而趨於平淡天真的藝術風格。這些近乎職業化的文人畫家又積極地推動了文人畫風氣的蔓延,到了正德、嘉靖時期,由於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努力,最終形成了有著廣泛影響的“吳門畫派”,成為明代繪畫的主流形態。到了明代晚期,吳門畫派的畫家們重視繼承古人的筆墨傳統,把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而且,由於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有各自的美學追求,從而也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批師法自然,重視寫生的優秀畫家,張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代蘇州畫家精湛的筆墨技法和師法自然的繪畫思想,對後世畫壇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吳門畫派引領畫壇至今,600年間從未中斷,人才輩出。

飲食

蘇州是中國東部飲食文化中心之一,是三大飲食文化之一(京式、蘇式、廣式)——蘇式飲食文化的發揚地。[41]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採芝齋糖果

蘇州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廟小吃、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和湖南長沙火宮殿小吃並稱為中國四大小吃)。“松鶴樓”是老字號的蘇式餐館;“老蘇州茶酒樓”以傳統蘇幫菜而聞名;“朱鴻興麵館”和“綠揚餛飩”等物美價廉,比較適合大眾消費。遍佈蘇州的麵店,表明澆頭品種很多、講究湯水的蘇式麵條是廣受歡迎的小吃。[42]

  • 美食街:太監弄、十全街、學士街、李公堤、鳳凰街等,碧鳳坊、李公堤為中國餐飲文化名街。
  • 蘇式招牌菜:松鼠桂魚、響油鱔糊、蟹粉蹄筋、清溜蝦仁、氽糟、母油整雞、太湖蓴菜湯、雪花蟹鬥、櫻桃肉、醬汁肉、薰魚、(魚巴)肺湯、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鍋、棗泥拉糕等。
  • 蘇式糖果:輕糖松子、粽子糖、澆切片、三色松子軟糖、脆松糖、松子南棗糖等。
  • 蘇式蜜餞:蘇州製作蜜餞的歷史可上溯到三國時代,清代是蘇式蜜餞的鼎盛時期,其中以“張祥豐”最為著名,歷來是“宮廷食品”。蘇式蜜餞現有160多個品種,以金絲蜜棗、奶油話梅、金絲金桔、白糖楊梅、九制陳皮最為著名。

風景名勝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

截至2019年末,蘇州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12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崑山周莊、吳江同裡、吳江震澤、吳江黎裡[43] 、吳中甪直、吳中木瀆、太倉沙溪、崑山千燈、崑山錦溪、常熟沙家浜、吳中東山、張家港鳳凰),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裡、盛澤、平望,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陸巷古村、明月灣),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截至2019年末,蘇州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5家、五星級飯店2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現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73處,其中拙政園和留園列入中國四大名園,並同網師園、環秀山莊與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分別於1997年12月和2000年11 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江南水鄉古鎮:周莊、甪直、同裡、沙溪、千燈、錦溪。

  • 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顧闢疆所建的闢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佈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 ”的美譽。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蘇州拙政園

蘇州現有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環秀山莊、藝圃、耦園、網師園、退思園等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區另有怡園、五峰園、惠蔭園等73處園林遺存。

  • 紅色旅遊


沙家浜蘆葦盪風景區:沙家浜蘆葦盪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華東地區最大的生態溼地之一,一區佔地1000多畝,已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一批景點。瞻仰廣場佔地1.33萬平方米。

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


小橋流水

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衝山村北山,主體工程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紀念館分三個篇章,展現了新四軍太湖抗日遊擊支隊初建、重建、擴建時期的曲折歷程。館內不僅陳列了新四軍戰士用過的生活用品、作戰工具、信件等,還再現了抗戰時期的蘆葦溝、通信船以及聯絡站,讓人身臨其境。

榮譽稱號

榮譽

榮獲時間

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53]

2020年

綜合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54]

健康城市建設示範市[55]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第7[56]

“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城市[57]

2019年

世界遺產典範城市[58]

中國康養城市排行榜50強[59]

中國城市創意指數第7名[60]

中國城市品牌評價百強榜[61]

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62]

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第29[63]

全球可持續競爭力第58[64]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第25[64]

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58[65]

中國地級市百強[66]

中國百強城市[67]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潛力城市[68]

中國外貿百強城市[69]

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城市[70]

2018年

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71]

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第6[72]

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73]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第7[74]

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1名[75]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76]

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77]

世界二線城市[78]

城市產業競爭力指數第5[79]

中國法治政府評估第四[80]

潛在的國家重要金融、文化中心[81]

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第三[82]

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第8[82][83]

2017年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84]

世界特色魅力城市[85]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86]

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87]

美麗山水城市[88]

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示範獎

2015年[89]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5年[89]、2016年[90]

中國十大智慧城市

2015年[91][92]

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示範市

李光耀世界城市獎

2014年[93]

中國服務外包最具投資環境城市

2013年

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

2012年[94]

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2012年[95]、2017年[96]

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2016年[97]

中國十大宜居城市

2009年、2011年、2012年、2016年[98][99]

全國文明城市

2009年[100][101]

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

2007年[102]

中國十大魅力城市

2006年[103]

國家園林城市

2004年[104]

國際花園城市

2003年[105]

全球九大新興高科技城市

2001年[106]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2000年[107]

國家衛生城市

1998年[108]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1999年[109]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1997年、2000年、2004年、2007年、2012年[110]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198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