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蔡穎卿這個名字對於大陸讀者來說,也許有些陌生。而在臺灣,她是著名的暢銷書作家、生活美學家、教養專家。她講究而不奢侈、精緻而不浪費的生活理念,影響了大批讀者。

養育兩個女兒,出版七本書,經營一間生活工作室,對生活有著天賦般的熱愛和用心,既是老闆又是母親的她,過著一種溫柔、優雅、剋制,雖平淡但有力的生活。種植花草、飼養動物、讀書寫字、與人相處,每一個細節,都流露出從容和美好,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生活美學倡導者和腳踏實地的生活家。

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這本書,彙集了蔡穎卿的一篇篇生活散文,書中處處散落著作者生活的大智慧。與生命相處了五十年,她有一種自成一派的氣質,文字舒服妥帖,讓人十分容易醉心,可以想見這些字一定是一個內心平靜又寬廣的人寫下的, 多思又溫柔。

她描繪旅途的景色——“綿延的房舍之間是一篇寬闊的水田,田中牛隻在耕作,寬衣寬褲的農人依依相伴。人間尋遍且歸耕!人間尋遍且歸耕。辛棄疾落筆寫下的,莫非是這樣的領悟;而韓愈送李願歸盤谷之時,心中勾勒的是否也是眼前這麼一幅樂且無央,值得終身徜徉的隱士歸山圖呢?”

她會談“生活真正的質地”,說到“燙抹布”這種細碎小事——“一方抹布是廚房裡的見微知著,在隨風飄蕩的抹布中,可以想象那扇門之後的條理與景緻。抹布那白,是珍惜與愛美的心所致;那一件微微磨損的邊角,顯露了生活真正的質地。”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多了一雙慧眼,原來生活在細微處皆有詩意,而這些點滴的詩意,將匯聚成我們美好而積極的人生。

01 待食物,如同待人生

回顧過往歲月,不管我與家人環坐在哪一個家中的餐桌上,我都不得不承認這一生自己所受過最實用也最美妙的教育,是在餐桌上。

這段話讓人感觸很深,彷彿透過書頁可以看見溫暖黃色燈光下一家人共享晚餐的溫馨場景。

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Food as Love,食物是愛的表達,是愛的接受。

把素材用心調製並用心享用的,就是美食。

蔡穎卿很懂食物,也擅長將食物寫得美味。

上菜的時候,那片鮪魚烤得如烏魚子一般美麗,切開的每一片,周圍薄薄一層漸進的熟度包裹著中間新鮮豔紅的生魚肉,魚肉下襯著一小堆棧的色拉,是小黃瓜細條、海藻與鮮蟹肉用法式醬拌成。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柴米油鹽間遍是生活的樂趣所在。 

而相較於描寫食物,她更擅長捕捉食物背後的情懷。

從小到大,我與食譜、食器就有著深厚的情感,可以說,它們是我情感的寄託。我從不嫌重,永遠帶著器物天涯海角各處去。不管我在哪裡安家,因為有了這些與我共同成長的器物與書籍,還有自己可以不斷創作的食物,我就永遠可以感受生活的面面豐足。

能夠感受一杯一盤所帶來的生活趣味,會讓我們更加細膩敏感對待生活,也更容易發現點滴小確幸。

《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一系列美食主題的紀錄片在這些年爆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找到了有共鳴的味覺記憶。這些記憶,有的是家的味道、有的是鄉愁、有的是對歲月不回頭的留戀,這些豐富而又複雜的情感,構成了我們對食物的情愫。

生活在一個急變遷的社會中,我從年幼時未曾聽過“外食”這兩個字,一直到眼見外食取代了多數人的回家用餐。我也從家家戶戶親手除舊佈新、洗手羹湯的年節,一路走到年菜外送的時代,這讓人享受到某些方便,也同時感受到生活質感被破壞的事實。

蔡穎卿的文字還出常常充滿了善意的趣味。比如她說“去市場的時候最容易感受到競爭”,把世俗行為說得詼諧有趣,想必也是心底溫柔寬容的人。這樣的生活態度在這個充滿戾氣的社會里,真是難得和珍貴。

02 日日勞作的樂趣:祝你——有許多事要做,並一一完成

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如果知道怎樣去工作和怎樣去愛、知道怎樣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和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就可以享受到豐盛的人生。

每個人對豐盛的人生自有定義。我們被時代裹挾著快速前進,大量的信息湧入,讓我們常常迷失自己。打開手機APP,妝容精緻的美妝博主告訴我們女人要學會愛自己,包包能治百病、在自己能(或不能)承受的範圍內選擇最貴的。高級餐廳喝下午茶,拋開家庭雜務,才是愛自己。

在蔡穎卿的心中,愛自己有千百種方法;感受付出的價值、用行動釋放下憂慮,是最受用的一種。

她說自己的手指節隆曲、筋骨浮突,出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概念。無論是做菜還是寫作,“它總是幫我把意念化為實際的行動”。而這行動二字,則是一切成功的起步點。

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人生果實》劇照

很多人羨慕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裡修一和英子的田園生活和神仙愛情。可是我們要看到,兩位老人雖然一個90歲一個87歲,但都沒有放棄勞作。每日做木工、鋤地拔草、種各種果蔬、挖土豆、摘櫻桃梅子、採核桃柿子、熬果醬、烤蛋糕、釀酸奶、打年糕……還親自去郵局寄食物給外孫女。正是這樣的勞作,讓他們的身體保持健康,也讓心靈保持鮮活。

用毫無設限的方法來與生活日日相見、培養感情。在日出月升之間,我們的腳步所行、雙手所做、心靈所受,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的生活。松浦彌太郎說過,理所當然的事情,也要一一確認。 越是微不足道,越用心去品味。 在這個過程中,必會有新的發現。由此收穫的每個微小喜悅,支撐著我們每日的生活。

生活中的快樂往往是從行動中得來的。越懶惰就會越負面,人之所以會煩惱,根源常常在於自己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蔡穎卿的生活哲學告訴我們,勞作也能讓你變成生活的遊吟詩人。

03 東西便宜不是可以隨意擁有它的理由

東西便宜不是我允許自己可以隨意擁有它的理由,功能與需要才是我的設想點。省四五樣東西的錢去買一個對我真正有用的東西,是我思考的花用法。一旦買了,就好好用、常常用。

現在我們很流行說斷舍離的概念。而一種更為根本的生活理念則是,從源頭上控制。把一件物品請進你的生活之前,請三思。是否真的需要它,是否能夠需要它。

蔡穎卿談到金錢的用度時說過,我買得起三萬多的烤箱、三萬多的蒸爐,但我買不起那套三萬多的杯子,也買不起一件三萬多的衣服,這與每個人看待與使用金錢的習慣相關——能長久產生效益的花費,才是我付得起的價錢。當節制是一種生活功課的時候,它的機制會在不同的時間啟動。

現在很多人在呼籲消費降級,的確,這幾年來的消費主義風潮確實影響十分廣泛,彷彿買買買就能帶來快樂。買買買可以帶來快樂嗎?當然是可以的。但這種快樂過於短暫,如果一直用購物來刺激自己的“快樂機制”,那麼快樂也會變得越來越難。

蔡穎卿的兩個孩子生活簡單慣了,但並不意味著生活的樂趣比別人貧乏。她們比較不受物慾的支配,久久得到一次的享受,似乎也讓快樂的感覺延續得特別久。女兒Abby去美國讀書,打工的費用當生活費,年年增加的獎學金付學費。窮而不酸的生活,也十分有質感。

量入而出、腳踏實地的生活。在限制中,生活有更美好的可能。

04 另類的女權守護者:家庭生活中大有女性價值的光輝

現在,家裡已經沒有年幼的孩子了,每天早餐喝咖啡的時候,幾乎就是全家人交換讀書心得的讀書會。每隔一段時間,我與父母相聚時,我們也總是很自然地分享各自最近所閱讀的書。

在書中,作者常常回憶自己與父母的日常故事。比如,她的母親邀她一起翻譯兩篇她覺得很好的日文短文,文章中寫道“盡人事,聽天命。在這樣長時間的磨鍊和等待中,生命的深度和廣度也就這樣被一層又一層堆積起來了,你以為然否?”

可以想到,就是這樣潤物無聲的教養,才成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溫和性情、平和心態的生活家蔡穎卿。

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圖片來源網絡

女性往往是一個家庭氣氛晴雨表的決定者,而餐桌時間,是極為難得的全家人相聚的時刻。作者說到自己的很多讀者是許多家庭的妻子與母親。“我知道,也看見,由她們所管理與主導的家庭生活,在餐桌的耕耘中已更加溫暖美好。

常常覺得一個母親的性格和審美情趣常常主導了一個家庭的基調。一個悲觀軟弱的母親,教不出一個陽光勇敢的孩子;一個斤斤計較市井的女人的家中,應該不會出現詩人。平等和諧、注重精神溝通的家庭,更容易成長出優秀的孩子。

蔡穎卿可以輕鬆地稱自己十八歲的女兒是一個“藝術家”,這不是沽名釣譽也不是故意炫耀,只是因為她認為在這個領域行走的人都可以稱為“家”。這對女兒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價值肯定。

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我們的教育,常常會打壓孩子,認為不能讓孩子輕易滿足,會驕傲,會退步。這樣教育習慣下成長的孩子,因為難以獲得及時、正面的反饋,而對所謂的“成功”更為偏執,卻更缺少穩定邁向成功的情商和後勁。

當人在一種真正的放鬆與完全的接納下,那個真正優秀的自我才會呈現。

幸福不是一定屬於有錢、有閒的人家,教育也不是花錢買得到的商品。生活穩定的節奏、父母每天的關懷照顧,所結合而成的安全感,就是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對於做母親,蔡穎卿有著自己的理解。

她說,當了母親後,黃昏是永不停息的忙碌時刻。的確,白天全家人各自散去,上班上學,黃昏歸來後便是重要的家庭時光。好的家庭氛圍,讓人放鬆,也給人力量。盡心當母親,也享受工作的勞累與努力的成果。

女權當中的第一要務,是撕掉標籤、認定自己。那些許許多多甘於生活中的苦與樂、甘於限制於勞累的女性,在安靜生活與默默努力之中,對女權是一種更好的體現。

無論是平凡還是富足,生活都應該平靜且喜樂。優雅並不是故意造作出來的,是生活的每一處細節都能透出人的從容和美好。

願你也能,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

生活美學家蔡穎卿:於細節處,感受生活真正的質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