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市领导迎接援鄂医 护人员平安回家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致敬“逆行者”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一个都不少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我们回家了

灵秀湖北,楚楚动人。千里草原,勇“蒙”向前。

疫情当前,远在3000公里外的呼伦贝尔医疗队日夜兼程,奔赴湖北。他们中有像李金圣一样的援非医生,有像萨仁托亚一样的仁心医者,有像王艳玲一样的扎兰姐姐,有像于婷婷一样的待嫁新娘,有像陈亮一样的蒙古族姑娘,有像裴宪桐一样的青春少年……

他们挺身而出,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科学、专业、规范、高效的医务技能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与全国抗疫战线的同仁们一同攻坚克难,彰显草原白衣战士的英雄本色。

不见硝烟,却有生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呼伦贝尔市先后派出2批共52名医护工作者组成医疗队支援湖北。

在这场援助行动中,地区界限被跨越,融为一体;民族概念被打破,勠力同心。内蒙古人民与湖北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书写了两地人民守望相助的传世佳话。

在湖北,内蒙古医疗队员与当地医护人员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保护。通过这次疫情,湖北人民更加了解内蒙古人民的善良、豁达和奋斗精神。

在呼伦贝尔,通过媒体的报道,通过医务人员工作之余的点滴记录,人们知道了武汉市和沙洋县的疫情,听到了隔离病区的故事,更记住了湖北人民的聪慧、细腻和感恩情怀。

这些来自草原的最美“逆行者”,用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构筑起一道道抗疫防线,让人们真切体会到什么是英雄的无畏、坚韧。今天,本报为您讲述部分援湖北医疗队员的抗疫故事——

他们,“火线入党”彰显使命担当

本报记者 王秋月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3月23日,一句句嘹亮的入党誓词在空中回荡。特殊的“火线入党”宣誓仪式正在武汉市汉阳区陶家岭举行。呼伦贝尔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郭平、单楠楠、高娃、陈亮、高向楠在这里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发之前,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郭平刚刚从满洲里赶回海拉尔。从一个“一线”奔赴另一个“一线”,除了果敢和担当,更多的是一份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郭平告诉记者:“在举行入党宣誓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能在这样的特殊地点和时间入党,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会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向前。”

“都说重症医学科风险高、工作量大,其实要说风险,每一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员都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工作。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疗工作者的本职,见到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救人,其次才是感染的问题。”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单楠楠对记者说。单楠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在重症医学科,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医生会进行一些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有创操作,感染风险较高。但是单楠楠总是说:“只要患者需要,重症人不惧风险,全力以赴!”

战场上的旗帜分外鲜红夺目,战斗中的誓言尤其震撼心灵。市蒙医医院内科护士长高娃说:“6年间我向组织递交了39份思想汇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于我而言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以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市蒙医医院护理手术室护士陈亮是一位美丽大方的蒙古族姑娘。性格开朗的她,在护理之余经常为病患唱家乡的草原歌曲,歌声在病区里回荡,仿佛把患者带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她说,入党一直是她的愿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地点,这个愿望实现了。当党徽佩戴在胸前的一刻,她感觉无比光荣,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以后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冲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扎兰屯市中蒙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高向楠告诉记者:“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让我感到十分自豪,也让我的内心得到一次洗礼与升华。尤其是在疫情之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入党,这让我倍受鼓舞。我会以身作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越是艰险越向前,也会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党组织中。”

李今圣:静水流深 大爱无言

本报记者 王秋月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李今圣

呼伦贝尔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

2月17日,呼伦贝尔市第二批37名援鄂医疗队员披挂上阵,踏上抗疫征程。这一天,距离李今圣结束援卢旺达回国仅仅过去123天。

李今圣是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28年的从医之路不仅成就了他精湛的医术,也彰显了他救死扶伤的誓言初心。从非典到援非,他总是勇当先锋冲在前。这一次,他又主动请缨奔赴防治疫情的最前线。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李今圣总是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越是艰险我们就越要向前!”

除了担任呼伦贝尔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之外,李今圣还是内蒙古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兼第一支部书记。此次援湖北医疗救治工作中,李今圣和他的队员们到达的是疫区“震中”——武汉市硚口区的武汉市肺科医院。这里也是国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一。

作为队长兼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与重症2疗区救治组组长,李今圣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医疗救治工作外,还会对队员的起居饮食、生活物资、驻地消毒、个人防护等方面进行安排和叮嘱。为疏导队员们的压力,李今圣联系自治区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为队员们开展心理疏导。他说:“我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也是这样告诉队员的,一定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家!”

在呼伦贝尔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年纪小的队员今年24岁,年长的超过50岁。面对危险和困难,他们从未退缩,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说起队员,李今圣满脸自豪:“在这40多天里,全队队员都非常努力,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个人掉队。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得到了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这些天里我们还收到了30多封表扬信和奖状、锦旗。这些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李今圣还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病人需要我、国家需要我,这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每一次的义无反顾,每一回的勇往直前,李今圣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职责,树起了共产党员这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郭平:用行动诠释医者初心

本报见习记者 徐晓梅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郭平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1月26日大年初二上午,还在出发热门诊。中午,踏上支援满洲里市医院的征程。2月17日,随呼伦贝尔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征,被分配到武汉市肺科医院,全程参与患者的救治工作。3月31日,平安撤离返回鄂尔多斯市,进行14天的集中医学隔离观察与休整。这就是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郭平的抗疫轨迹。

郭平主要负责呼吸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他的母亲和爱人也都是医生。疫情当前,每位医生都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郭平夫妇二人也都坚守在岗位上,只能把儿子留在爷爷奶奶家。他说:“家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所以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满洲里归来后,郭平与家人只匆匆见了一面,就奔赴湖北。

“武汉市肺科医院接收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我所在的是八楼一病区,患者一直保持在50至60人的状态。起初心里是忐忑的,因为想到家里年迈的父母,懵懂的孩子……一切都是我的牵挂与担忧。但是当投身到这场战斗中时,就会自觉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看着患者期盼与信任的目光,一切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郭平告诉记者。

随着武汉气温逐渐回暖,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厚重防护服的包裹,医务人员连呼吸都有些困难。每次工作结束后,脱下防护服的他们都是汗流浃背。郭平说:“一次值班期间,一位护士虚脱了,意识模糊。我们进行紧急抢救。期间,病房人手短缺,但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因为其他医护人员很有默契地补上空位,让患者的诊疗正常运行。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穿上白衣,我们就是穿上战袍,所有人的担当、团结发挥了巨大作用。”

郭平说:“现在满洲里输入型病例增多,我已经和医院联系沟通,只要需要我,我还可以再战。希望能用我已经积累到的经验,为家乡再贡献一份力量。”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面对高强度工作的抱怨,郭平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用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携手并进,面对无情病毒书写着人间温暖。

裴宪桐:用青春书写战“疫”担当

本报见习记者 彩虹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裴宪桐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急诊护理科护士

1996年出生的裴宪桐是市中蒙医院急诊护理科的一名护士。2月17日,接到单位驰援武汉的通知,裴宪桐主动请愿,放弃休假时间,放弃与亲人的团聚时刻,毅然决然地踏上离乡之旅。就这样,他成为呼伦贝尔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他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也是唯一的一名男护士。

到达武汉,裴宪桐的工作是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区。ICU是医院里任务最重、传染性最强、暴露风险最大的区域,也是他与病毒战斗的地方。在那里,他面对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和其他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样,他每天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穿梭在病人之间,泡在汗水里工作早已是常态。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一整天水米不进。尽管护理工作繁琐辛苦,但裴宪桐对患者的细致照顾不会减少。他总觉得,关键时刻,多辛苦一点儿,多做一点儿,病人就有可能尽快治愈。

说到让他印象深刻的患者,裴宪桐说,有2位患者是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最初生命体征都不稳定,一位上着血滤机,一位戴着ECMO机器。经过医疗队精心的救治和照顾,2位医生都转出重症病区,恢复得很好。“在40多天里护理过很多病人,看到他们病情稳定,而且有3位重症病人能健康出院,我就觉得这一趟没白去。”裴宪桐坚定地说。

在支援一线的过程中,很多生活中的细节让裴宪桐心生感动,倍感温暖。自内蒙古医疗队到达武汉后,武汉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戴胜伟负责为队员们协调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他事无巨细、有求必应,悉心照顾医疗队员们的生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戴阿爸”“武汉爸爸”。“听到我是1996年10月出生的,戴阿爸说他的孩子就比我大2个月。他把我当成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看待,衣食住行都特别照顾。我们走的前一天下午,说好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但一直没有看到戴阿爸。后来就听说了他突然去世的消息,真的是接受不了,我们所有人都很难受。”说到这儿,这个坚强的大男孩几度哽咽。“我们走之前本来打算买一束花送给他,但是还没等到离别的时候他就先离开了。我们连夜叠了1000只千纸鹤,希望能陪伴他,让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太孤单。”说完,他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武汉爸爸”因为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永远停止了为爱奔跑的脚步,但是他的爱与关怀已永远留在裴宪桐的心中。

一线的工作极其辛苦,为减轻父母的顾虑,他报喜不报忧,一直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父母。今天,这个第一次离家这么久的孩子,这个平时喜欢篮球、唱歌和美食的大男孩,这个能在危急时刻冲锋陷阵的医护工作者,平安回家了!

故事里充满着温情和泪水,这次特殊的经历对每一位医护人员来说,都是此生难忘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这次疫情大考,众多年轻医护工作者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责任和担当。

萨仁托亚:忘不了那声“谢谢”

本报见习记者 彩虹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她是医护工作者,也是父母最牵挂的女儿,更是孩子最爱的母亲。可面对疫情,她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她就是市中蒙医院护理科护士长萨仁托亚。

2月18日,医疗队到达武汉肺科医院参加培训。21日就正式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武汉肺科医院是指定接收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医院,是“一线中的一线”。逆行的人生并非生而强大,只是炙热的心中有着深深的责任。在ICU,重症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经常翻俯卧立,基本整夜无休,医护人员除了常规的护理之外,还要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

“很多老年患者,因为没有家属也没有陪护,就需要我们为他们喂饭喂水、洗头、擦浴,晚上帮忙打洗脚水,准备换洗的衣服。在这些老人的心中,我们就像他们的孩子,他们也把我们当做亲人。”萨仁托亚说。

前线的白衣战士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时刻让她暖心和泪目。“最让我感动的是武汉的医护人员,在医疗条件有限、医院早已经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他们一直在坚守。防护物资短缺,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但他们仍然冲锋在前,和死神较量。”萨仁托亚感慨地说道。

“刚到武汉的时候经常听他们说,多亏你们来了,非常感谢。我们并肩作战,抢救病危的患者,看到有的患者出院了,我们一起高兴,很多患者激动地哭着感谢我们,我们也感动地直流泪。”武汉人民的热情担当和奉献时刻感动着她。

除了医生和患者的感谢,她还收到了一些特别的“谢谢”。在ICU,每天有喜悦,也有离别。她打电话通知去世患者的家属,他们在哽咽之后会说谢谢,辛苦了,知道你们尽力了。“谢谢”这个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在救死扶伤面前却变得意义深刻,让这位坚强的护士多了对生命的感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

她说:“其实我们不是英雄,我们也不想当英雄,我们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做了我们医生护士本该做的事。”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的医护人员用坚韧与担当,诉说着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萨仁托亚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护理科护士长

陈亮:最美的蒙古族姑娘

本报记者 陈静文

在疫情暴发的危急关头,我市先后组织两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前线进行医疗援助,市蒙医医院护士长陈亮作为其中一员出征武汉。

2月17日早7点,陈亮接到医院紧急通知前往湖北支援。陈亮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已有20年了,她熟练掌握手术护理知识与技能操作,业务能力强,此次成为医疗队的一员,她心里万分激动。10点钟开完会回家匆忙地收拾了行囊,下午3点多登上了飞往呼和浩特的飞机。2月18日下午,医疗队飞往武汉。

医疗队支援的是武汉肺科医院,也是武汉首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之一。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充分的心理准备,陈亮还是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多小时不吃不喝不排,长时间穿着厚重的三级防护服,在零上二十几度的环境下穿梭,闷热、憋气等不适一起涌上,但是只要碰到剧烈咳嗽或者需要照顾的的病人,即使再不适、再危险,陈亮依然会义无反顾冲上去近距离照顾。每次从病房下班后,脱去防护用品,她的脸上是口罩帽子留下来的深深痕迹,手已经被汗水泡得发白。

经过几天的工作,陈亮已经很好地适应了穿着笨拙厚重的防护服为患者做治疗,为他们服务。陈亮工作的病房是在武汉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病区,患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他们的思想包袱和顾虑相对比较重,性格开朗的她就在护理之余和老人们聊天,为他们唱家乡的草原歌曲,给他们鼓励。每当患者问“我还能好起来吗?”,她总是直视患者,用坚定的语气回答:“一定可以的,一定会好起来的!”。“患者看不到我们的脸,但要让他们从我们坚定的目光中看到希望,增强信心。”陈亮说。

来到武汉的那段时间,陈亮没有因为压力、劳累掉过一滴眼泪。可是当她看到9岁的女儿写给自己的加油信时,她哭了。她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有着太多的不舍和惦念,可是当祖国需要时,她毅然剪掉长发,无所畏惧。因为她知道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

3月28日下午,收到了领队发来的通知,通知医疗队于29日交接工作,要大家站好在武汉肺科医院的最后一班岗。陈亮的眼睛湿润了,终于要回家了,即将踏上家乡的土地,拥抱亲爱的爱人和孩子。更重要的是队友们都平平安安、整整齐齐的可以一起回家了。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陈 亮

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护士长

王艳玲:别哭我最爱的人

本报见习记者 刘乃心

2月17日,扎兰屯市中蒙医院的10名护理人员从家乡出发,奔向武汉。王艳玲作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被任命为领队。30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见惯风雨,但此次,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2月21日,她们开始了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工作。

没来之前只是通过电视了解医护人员多么辛苦,重症患者多么痛苦。武汉市肺科医院作为重点专科医院,负责接收来自各个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有已经陷入昏迷的重症患者,也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高龄患者。为避免交叉感染,家属不能进入病区陪护,所以她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护理方面的工作,还承担很多“家庭责任”。

回忆起最开始的情形,王艳玲感慨地说:“刚来的时候我们很有斗志,但是过了几天,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清一色的女将们身心俱疲,从病房出来就自己在角落里默默地坐着。当时防护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我们得尽量省着穿,有好几次很想哭,但怕污染到护目镜,硬是憋了回去。”

但是当她们看到97岁高龄、在病床上还在鼓励医护人员要坚强、要有信心的“武汉爹爹”,看到未满18岁、在病房里还在写作业的高中生,她们告诉自己也一定要更加勇敢和乐观。她们发挥自身优势,教患者“八段锦”,给患者按摩穴位,内分泌科的护士对一些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健康宣讲和饮食指导,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消除病痛。逐渐地,医院里的哀叹少了,欢乐多了。

在她们离家一个月之后,扎兰屯市领导和院领导给她们的家属开了一个交流会。会上,王艳玲的儿子作了发言。他说从16日开始,自己就没再睡过一个好觉,妈妈毕竟年龄有些大了,身体不比年轻人,这个23岁的大小伙子禁不住落泪了。

在武汉的一个半月时间里,王艳玲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领队,还是队员们的家长。她在心里一直提醒自己,这些孩子怎么带出去的,就要怎么带回来,不仅平安,还要健康。

采访中,当被问到在鄂尔多斯隔离期间等待回家的心情时,王艳玲感慨地说:“心情用语言很难描述,我只想把这些同事们交到她们的家人手中,我的任务才算彻底完成了。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王艳玲

扎兰屯市中蒙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于婷婷:疫情结束做最美新娘

本报记者 陈静文

于婷婷是市蒙医医院的一名护师,与未婚夫金家兴都是医务工作者。大年初一接到通知后,她与金家兴双双投入到了防疫一线的工作中。那一刻,于婷婷已忘记自己是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准新娘。

当得知组建驰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时,她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请缨,顺利入选。2月17日清晨,于婷婷接到呼伦贝尔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集结命令。午后,天气依然寒风兮兮,但于婷婷内心是热血沸腾的。她带着医院准备的医用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和家人的叮咛踏上了征程。

当所有医疗队员集结到呼和浩特后,组长建议大家剪短头发。轮到于婷婷的时候,她掉下了眼泪,想到七月份就要做新娘了,怕不好看。但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她还是服从命令剪去了一头长发。

医疗队支援的是武汉市肺科医院,那里收治了很多重症患者,也是收治患者最早的医院之一。肺科医院医护人员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一致的工作态度,令于婷婷钦佩而感动。在40多个日日夜夜里,于婷婷与他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于婷婷很紧张,那种快要窒息的感觉让她连走路都困难,头晕、恶心症状接踵而至。但在克服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后,于婷婷就成了重症病房里最活跃的姑娘。每天进入病房前,她都会在自己的防护服上画一只简笔画的小鱼。于是,“小鱼儿”就成了病人们对她的称呼。打针有“小鱼儿”、吸氧有“小鱼儿”,病情好转后“小鱼儿”还会跟病患聊聊千里之外的家乡,来缓解病患的焦虑。“小鱼儿”会告诉病患,在她的家乡有无垠的草原、美丽的森林和湛蓝的湖水。工作几天下来,于婷婷已习惯穿着防护服时闷热厚重的感觉,甚至可以抱着近30斤的氧气瓶健步如飞。

尽管工作中于婷婷的衣服一次次被汗水浸透,脸颊被口罩护目镜压出深深的印记,她却无怨无悔。“看着患者一天天减少,病区里一张张空床,感觉一切辛苦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我真的特别高兴。” 于婷婷说。

于婷婷发现冲在前方的永远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她,这也坚定了她加入党组织的决心。2月20日,于婷婷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月19日,党组织正式批准于婷婷成为“积极分子”。那一刻她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一个多月的时间,住院的患者在逐渐的康复,看着他们摘掉了呼吸机,到最后能走出医院的大门,于婷婷收获着一次次的暖心和感动。一个个远去的背影,也成为她此生难忘的记忆。

于婷婷说等到疫情结束时,她要与最爱的人携手,做最美的新娘。

春暖花开载誉归,寒冬逆行入荆楚

于婷婷

呼伦贝尔市蒙医医院护士

部分图片由本报记者 丁凤泽 韩永刚 陈立业 佟欣 张梁诚 李辰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