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2019年6月15日,福建籍女演員張靜初攜《命中最愛》劇組亮相上海電影節,電影殺青時,她曾在微博中發文“哭腫眼的日子終於告一段落,泉州的兩個半月拍得好開心,幕前天天淚眼滂沱,幕後日日爆笑聲不斷。”而這部在福建泉州殺青的電影,改編自福建籍作家李師江的懸疑短篇小說集《六個兇手》中的同名篇目。《六個兇手》的故事開始在一個香火瀰漫的海邊小城,改變女主命運的戈壁灘和泉州有著難以言說的貼切感。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六個兇手》福建殺青照


福建對於李師江來說,是故鄉,也是滋養他寫作的沃土。他年少時便離家求學,也曾一心想遠離家鄉。可在出版了《中文系》《逍遙遊》等一系列作品後,他發現,故鄉的風土人情已經滲透到了他的字裡行間,故鄉的那些陳年往事也成了他寫作的靈感來源。對於家鄉,他離開,又歸來。他有很多的話,想要說給他的故鄉。


年輕的時候,對於家鄉,我的主題是離開。這可能是很多人的感覺。所以,像《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樣的主題,在那時是深入人心的。特別是上大學期間和工作以後,我覺得待在家鄉兩週,就會憋死。沒有文化氛圍,只有人情世故,不太熟悉的家長裡短,你融不到其中,特別尷尬,並且想遠離。這樣的感覺維持很久。


我第一次對故鄉回望,是在2006年。其時我在廣州做了一年公司,心神俱疲。那時候對我而言,故鄉是個懷抱,可以很寧靜地休息一陣,逃離都市的喧囂。那時候第一次覺得鄉村是個好地方。我開始

平靜地審視鄉村的沒落,人情世故之美,當時回家寫了長篇小說《福壽春》,既是一種逃避,也是一段心靈的休憩。寫作與生活有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寫完之後,感覺神清氣爽,七竅通透。該書出版後,有評論家認為我“未老先衰”。當時我三十出頭,還不服氣,現在想想,這麼說也未嘗不可,確實是被職場生活的節奏打敗了。而且,那只是我回撤的第一步。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六個兇手》福建殺青照


寫完之後回北京,又斷斷續續工作了幾年,到了2010年的時候,我再一次回望家鄉,有幾個原因。其時,經過幾次猶豫,我決定過自由寫作的生活。這時候對我而言,住在哪裡已經不重要了,越安靜越好。之前我去安徽池州閉關寫作過一段時間,沒事的時候,我就去街上看人討價、吵架,漸漸恢復了語言的感覺,覺得小縣市才是進入生活的秘密通道。市井生活,是中國人生活的核心。第二,當時我的寫作資源相當枯竭。在寫完一段北漂生活題材之後,我發覺我沒有題材可寫。每個時代的寫作者,都有不同的寫作源頭。我也很羨慕更年輕的網絡寫作者,可以不過多依賴生活經驗,可以寫幾百萬字的網絡小說,特別是那些優秀的網絡小說,那完全是想象力的狂歡。我的寫作模式是依賴生活經驗的,從體驗出發,必須為想象找一個出發點。在經過幾年呼朋喚友的圈子生活之後,我已經淡出,不工作也不社交,腦子裡空空蕩蕩,好像被格式化了。

在一個社區化的異鄉大都市裡生活,所有的經驗都是沒有根的,並不構成你寫作的內核。這時候你會很迷茫:我是誰?我的生命在這裡幹什麼?有一個寫詩的朋友告訴我,“李師江,其實你就寫你們家鄉海邊的生活,多好。”一語驚醒夢中人。哪裡有創作素材,哪裡便是我的世界中心。當我決定以自由作家為生的時候,這個想法便佔據了我的腦海。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家鄉海邊的生活


對我而言,家鄉是這樣一種存在:它是陌生的。上大學之後,過的循規蹈矩的生活,極少外出不聞窗外事,上大學之後,便很少長時間待過,也很少主動去深入世俗的生活。但是,家鄉的原始信息又是藏在你的血液裡,一旦去了解,這些信息便能復活和生長。特別是,當你掌握了寫作的經驗之後,這些信息與經驗結合,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這時候寫出來的東西,都是有根源的。這就是創作中為什麼其他地方永遠比不上家鄉的素材。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家鄉閩東的海岸線


當然,這裡必須要介紹一下我的家鄉閩東,山海之交,海岸線最為曲折,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也就是說,山區與海邊極為接近,既有山區生活,也有濱海勞作。並不神奇,但也不無特色。我回家之後,便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經常與朋友開車閒逛,路過一個村莊便停留,跟著樹下的老頭子聊幾句。日積月累,感覺這一塊土地的秘密慢慢向我開啟。


幾年來,許多素材確實在我內心被喚醒,可以歸納一下。


第一,市井題材。“小城”,是能夠代表中國的,這裡有基層的官場生態,有活生生的民生疾苦,有風俗人情,有雞飛狗跳,鮮活的生存狀態、中國倫理。可以說,真正瞭解中國,應該是在縣級市,每個城市都有代表性

。在我喜歡懸疑小說這一類型之後,我創作了一系列以縣城為背景的社會懸疑小說,比如《中國結》《寵愛》等,展現了我對市井倫理、民生狀況、基層生態的觀察,其中許多都是大城市裡少有的景象。


第二,家鄉恢復了我年少的知覺神經,童年的經驗有時候不知不覺襲擊而來,轉化為成年之後的一杯酒,加上這裡濃重的民間信仰的元素,我創作了《爺爺的鬼》《白將軍》《斜灘鬼宅》等以靈異為外殼的溫情小說


第三,地域書寫。多年前我採風時,猛然發覺灘塗是一塊沒有被寫過的土地,而這塊土地正是養育濱海人家的一方樂土,時代使然,命運變遷。因此,孕育了我目前剛完成的六十萬字的《黃金海岸》。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養育濱海人家的灘塗


關於故鄉的創作,餘華講過一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個巴格達富翁,坐吃山空,最後一貧如洗。有一天他夢見一個智者跟他說,你想發財嗎,就去巴格達吧。他到了巴格達,不但沒找到財富,而且被當成小偷抓了起來。法官問他一個外地人為什麼來巴格達,他如實講述。法官哈哈大笑說,我要是像你那麼傻,就去巴格達三次了。我曾三次夢見有人對我說,如果想發財,就去巴格達吧,在巴格達有這樣的一座房子,房子裡有這樣的一座花園,在花園的噴水池下面,有無數的金銀財寶。


這個法官提到的房子,正是他的房子。他回來後,挖開噴水池,又變成一個富翁。


餘華說,這個故事的真正意義在於,你只有離開了最熟悉的地方,再回來,才知道真正的財富在哪裡。


我深以為然。家鄉對我來說,是一塊創作的寶藏,只要你儲備好寫作的經驗和技巧。


我想,如果我不是個創作者,我會不會回到家鄉,會不會如此傾注全力去了解?我想可能不會。我現在對家鄉是一種能量的索取。對於每個人,每個職業,家鄉具有不同的意味吧。有的人逃離一輩子,有的人只是不想錦衣夜行而已。說實在,這個經濟突飛猛漲、日新月異的小城市,對我而言,最好的,都將留在紙上。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本文轉載於公眾號“搜城101”,原文標題為《作家李師江親傳故鄉寫作經:每個人都可以開啟一塊土地的秘密》



作 者 簡 介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李師江,小說家,詩人。2005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得者。1974年生於福建寧德,199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居福建。


出版有長篇小說《逍遙遊》《福壽春》《中文系》《中文系Ⅱ:非比尋常》等。在中國臺灣出版有小說《畜生級男人》《福壽春》等五種。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韓等語言。



今 日 薦 書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李師江:離開又歸來,家鄉永遠是我創作的素材中心


須一瓜最新小說集《西風的話》(精裝版)

2020年11月上市!

四個女性故事,每一個都是動人心魄的歌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