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去年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影視股投資的文章,大致認為投資影視股其實不是一項特別好的投資。

其理由主要在於:一是現金流比較差,需要預先投入大量資金,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製作週期都比較長,而且導演和演員的工資等製作費用需要預先付現,而產品變現需要等待電影上映或上臺播出,而這個過程比較漫長,或面臨不確定性,電視劇公司還面臨電視臺的應收賬款問題,因此這個行業長期現金流是比較差的;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某經常出爆款的影視公司現金流量表

二,爆款電影或者電視劇確實能短期帶來巨大收益,但是爆款的出現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比如光線傳媒的《哪吒》上次票房50億,而這次的《姜子牙》票房15億,因為觀眾的口味一直在變,市場環境也在變,好的演員,好的創意並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市場的追捧;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光線傳媒因為姜子牙標配低於預期股價大幅下跌

三是這個行業還面臨很多的政策風險,比如一個限古令一下子把一家上市公司就幹趴下了,投了大幾個億,結果遲遲不能變現,公司的現金流持續緊張,最後不得不變更實際控制人,還有華誼兄弟的《八百》本來早該上映了,但是因為某些原因一直拖到今年疫情後才得以和觀眾見面;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本來是2019年要定檔的

四是IP的打造能力比較差,花費巨資打造出來的產品其衍生價值變現能力比較一般,雖然有華誼這樣的搞電影小鎮,試圖變現自己的IP資產,但效果看起來並不是非常明顯;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迪士尼樂園為迪士尼公司貢獻了25%的收益


五是影視行業對明星或者名導演的依賴性非常強,其實製作公司在產業鏈的議價能力並不強,往往一部好的電影或電視劇,最後發現是電影公司在為電影明星打工。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電影明星才是最大贏家

以上確實都是投資影視股可能面臨的問題,但為什麼我還想在這裡在花點筆墨來談談影視股呢?第一,從需求角度,影視作品屬於精神需求的範疇,從某種意義上它屬於消費股,直接面臨C端的,而根據馬斯洛需求曲線,當人們基本的生存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就是要解決精神需求了,尤其是當人們有大量的閒暇時間,會有大量對精神產品的需求。雖然目前短視頻對長視頻有一定的衝擊,但前者主要是解決娛樂性及實用性的問題,至於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層面的,人生意義思考層面的還必須是藝術性商業性兼具的長視頻。所以這個行業首先是需求還在,而且還在增長,只是目前結構性的問題比較嚴重,既符合官方審查標準,又符合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作品比較少,有的話就可能成為爆款,比如之前的《戰狼》、《流浪地球》、《紅海行動》,最近上映的《我和我的家鄉》。2019年全球電影票房422億,其中我國是93億美金,2014年以來全球票房都在增加,而我國的增速是高於全球的,目前預計我們至少會到1000億人民幣以上。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過去6年全球票房一直在增長

從供給角度,以前是因為經濟增長導致需求爆發增長,但供給跟不上,隨便拍個電影或上個電視劇很容易賺到錢,所以很多資本蜂擁而入,應該說15年是個拐點,之前一級市場的資本到處找項目,把編劇、明星、單劇集的價格紛紛抬高,二級市場很多公司通過併購外延的方式跨界進入影視行業,相關股價隨著牛市水漲船高,最後泡沫破裂。有很多資本是帶著槓桿進入這個行業,結果在2015年的股市去槓桿和2018年之後的宏觀去槓桿又紛紛被埋。我在去年底問一個在電視臺工作的朋友影視劇寒冬過去了嗎,對方回答遠遠沒有,結果今年又遇到了新冠疫情,上半年無數項目因為疫情擱淺,應該說5年的熊市使得目前能留在影視行業的資本都是有實力的,或者真打算紮根做這行的。大家都知道一個行業的ROE就是行業的淨利潤比上行業的淨資本,當供給側改革把大多數行業外非專業的資本幹掉之後,行業的空間又沒有變小,那麼行業的ROE未來應該能達到穩步的提升。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影視行業的寒冬過去了嗎?


從國際對標角度,眾所周知美國股市在2009年以來持續了10年多的牛市行情,代表電視劇的奈飛和代表電影的迪士尼都是大牛股,前者漲幅近100倍,目前市值2400億美金,而後者漲幅也有6倍,市值2300億。確實,影視股也是可以出現巨頭型公司的,那麼國內有沒有類似的土壤,有沒有類似的標的。目前看,是有這種可能性的,比如奈飛自己有平臺,同時也不斷生產爆款內容吸引流量,慢慢自己成為人們長視頻的一個主要入口,從而替代了原來的衛星電視臺,而國內比較類似的是芒果超媒,由於國情特殊性,電視臺不可能直接上市,芒果臺作為國內的省臺頭部公司,以綜藝節目見長,臺網聯動,既可以吸引流量,又可以提供低成本的渠道平臺。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芒果臺上市資產二級市場股價表現良好

而迪士尼是自己掌握了大量優質IP,而且變現能力非常強,雖然估值不是很高,但是依靠業績增長也能成為一隻6倍的牛股,對於傳統藍籌股也算不錯了。國內能夠對標的可能就是光線傳媒了,華誼兄弟也可備選,兩家公司都有不斷製造爆款的能力,但是戰略思路不同。光線依靠小成本製作非知名導演來挖掘爆款,而華誼更喜歡大投入大製作,和大導演合作來打造爆款;IP方面,光線試圖通過走動漫路線來低成本培養成功IP,而華誼則是重金綁定明星和著名導演來創造所謂成功IP;衍生品方面華誼開始搞重資產電影小鎮,全國圈了不少地,而光線則是輕資產通過電影的周邊產品來獲利;資產外延方面,兩家公司都有大量的股權投資,但是華誼更加多元化,而且之前投資遊戲公司賺到了,但投資電影院線,目前看是拖累,而光線明顯比較聚焦,主要是圍繞自己的戰略來進行投資,比如先後投資了十多家動漫類公司,投資了貓眼娛樂。顯然,市場對兩家公司的估值也可以說明,誰的戰略是對的。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從前的龍頭華誼兄弟已經被超越


從投資時機角度,對於一個有前景的行業或者一家優秀的公司,應該在市場對其預期最差的時候開始介入。2015年之前,資本滿大街都在找項目,華誼兄弟的市值近千億,這個時候肯定不是好的投資時機,而現在一級市場談影視劇投資則色變,二級市場華誼的市值跌倒100多億,北京文化最高的時候300億市值,現在50億,慈文傳媒從最高點下來快90%了。影視劇行業本來就處於寒冬,而今年又遇到了新冠疫情,上半年幾乎行業性停工,應該說最壞的情況幾乎已經到了,預計明年可能會有多家影視劇公司會披星戴帽。


對當下影視股投資的思考

影視傳媒股票幾乎連跌5年了

但是現在買入是不是馬上就能漲,這個很難講,但是大概率應該是低估區間了。很多人說目前缺乏催化,但是等真的催化劑來了的話,價格可能已經不是這個價格了。另外,明年疫情大概率還是會被控制住,影視劇行業會迎來行業性的復甦,而供給端因為今年的疫情打擊,明年好的項目會更加稀缺,這更加有利於龍頭公司收割市場份額。當然影視劇商業模式也是存在一定硬傷的,那就必須選擇優秀的龍頭公司來對沖。相信未來板塊內的結構分化也會日益明顯,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逐步體現。當然整個市場的繁榮還需要我們的文化自信,以及監管層面真正的制度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