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冕|蜀都小吃記

謝冕

成都文物鼎盛,文脈深遠,是一座文明之城,卻也是讓人靜心的休閒之城。在成都泡茶館非常誘人,它是城市的一道風景。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內外的那些綠蔭底下,到處都是茶室。或院內,或樹蔭,川音鼎沸。在成都,人們泡一壺茶可以消磨一整天。

與泡茶齊名的是成都小吃。其特色是麻辣,鮮花椒,乾花椒,青辣椒,紅辣椒,無辣不成菜。不分晝夜,紅油火鍋翻滾著熱浪,像要把成都點燃!都說成都休閒,成都慢動作,但成都卻是這般熱烈而不“平靜”。推杯換盞之間,它總是揮汗如雨,熱火朝天!

擔擔麵。蜀都小吃,第一名。擔擔麵如雷貫耳,是成都一張“大”名片。沒到成都前,我就知道擔擔麵。那時北京城裡沒有幾家川菜館,著名的要算地安門外大街的馬凱。還有絨線衚衕的四川飯店。這兩家川菜館都很顯赫,尤其是後者,隱在街巷深處,頗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氣勢。那時出入絨線衚衕這家店的,都是些達官貴胄,以及像梅蘭芳那樣的人物,一般人不敢問津。我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也曾慕名騎車前往,踟躇良久也不敢進門。四川飯店倒很“親民”,體諒我們這樣的慕名而囊中羞澀者,專門在院外另設“小吃部”。在那裡就可吃到擔擔麵。

舊時擔擔麵是沿街挑賣的,我記得作家凌力曾經寫過她所見到的“擔擔”:一副擔子,一頭裝著爐灶,湯鍋,半成品麵條,另一頭更神奇了,幾層籠屜下面裝著麵碗等物,上邊平板上置放十數件小碟,上面是:鹽、糖、醬油、醋、味精、生薑水、花椒水、蒜水、蔥花、幹豆豉、水豆豉、紅油,特別是這後面兩種:芽菜末和川冬菜末。擔擔麵的麵條加鹼,細長而韌,湯是清的。佐料麻辣酸甜,多味並舉,是其特點,但它的“精魂”卻是芽菜和川冬菜。吃擔擔麵,驗其正宗與否,就看是否有此兩件。

夫妻肺片。這是冷盤,川菜特有。牛頭肉的各個部位,以及牛肚等,切成薄片,疊置於盤,外澆諸種蘸料,當然最為突出的是紅油。上桌時,撒以香菜末和蒜末等。

蒜泥白肉。此亦冷盤。熟五花肉切薄片,呈半透明狀置於盤。也有諸多佐料,但突出的是施以大量蒜泥。此物上桌,晶瑩如玉,五花肉是韌而脆,蒜泥沁心,此物佐酒最佳。眼下京城食家有流行曰新川菜者,雅稱“晾衣白肉”,小木架上“晾”著幾片半乾的白肉,不是蒜泥混同著吃,好像是從架上“扯下”那已幹得堅硬的肉,蘸著吃的。此番“創新”,失常且乏味,與傳統的蒜泥白肉的爽脆失以萬里。日後再聞“晾衣”者,逃之不及。

麻婆豆腐。中國豆腐遍及南北,千姿百態,萬花競豔。可成一席宴,可著一本書,甚至可修一部史。當年那位為理想而獻身的偉人,他在從容就義前說過一句並不“多餘”的話,就是對中國豆腐的懷念和由衷的讚歎!

以一道普通的豆腐而使川菜天下聞名,我們始終應當感念的是這位也許真實的“麻婆”。幾塊豆腐,一些牛肉末,豆豉,豆瓣醬,當然更有辣椒和花椒,竟然造就了一道鮮麗的風景。麻婆豆腐外觀火爆,鮮嫩中透著一股激越,原料是單純的,多種佐料的疊加融匯,造出味覺上的豐富繁麗。這真是一個奇蹟。

川北涼粉。記得是在當年的“大串聯”中,在成都街頭偶遇川北涼粉。微褐色的凝膠狀,貌不驚人,卻是韌而脆,街旁駐足,攤販魔法般地在涼粉上撒佐料,手捧小碗,有令人精神一爽的沁涼。川北涼粉用料是豌豆澱粉,散發著一種來自鄉野的清香。

龍抄手,鍾水餃。北方餃子不帶湯,水煮後撈出單吃,醋、蒜等是外搭,可有可無。成都的鐘水餃則是帶湯吃的(記得在合肥去蕪湖的路邊也有帶湯的餃子),湯當然特別,是紅油湯,也是一番熱烈景象。餃子用全肉,不加青菜。與鍾水餃容易相混的是龍抄手,也是麵食,也水煮、也帶湯,也是泡在紅油的濃湯中。川人把餛飩叫做抄手,龍抄手是成都的餛飩。一個是做成餃子,一個是做成餛飩,都連湯吃,也都用火辣辣、紅通通的辣椒油,因此容易混。

三大炮。一道溫馨的甜食,它的名字本應是綿軟而女性的,卻被安上這硬邦邦的、帶著火藥味的稱呼。這就是四川,川女多情,川人強悍。三大炮是糯米制品,廚師從糯米餈粑中分別取出三坨麵糰,從高處分別拋向案板,發出嘭、嘭、嘭的響聲,因為是三個一碟,故稱。三大炮不是涼品,是微溫拌以芝麻粉和黃豆粉,外澆以濃汁。香,糯,甜,加上韌勁,極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