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敦華:用中國自覺意識研究西方哲學

趙敦華:用中國自覺意識研究西方哲學


我們現在講西方哲學,需要正視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何種哲學,是誰的西方?應該肯定,在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主體是中國人,而不是西方人,使用的主要語言是中文,而不是西文。中國人通過西方哲學看到的西方是中國人的西方,而不是西方人的西方;正如西方人通過漢學看到的中國是西方人的中國,而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一樣。這不是我們刻意要作出的區分,而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自覺地從這一事實出發,才能自覺地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西方哲學,帶著中國自覺意識研究西方哲學,把西方哲學思想轉化為中國哲學現代形態的組成部分。


用中國自覺意識研究西方哲學,不是出於民族主義的情緒或主觀願望,而是對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事實的自覺把握。中國人學習、引進和研究西方學說,不是不分重點、沒有選擇的拿來主義,而是根據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需要,為我所用的拿來主義。西學東漸四百年來的歷史,莫不如此。明末清初之際,我們翻譯《幾何原本》,引進西洋曆法;清代的洋務運動引進聲光電化為三綱五常服務;在清末救亡圖存的形勢下,開始引進西方哲學思想。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等著作風靡全國,是第一次高潮。


“五四”之後,我們重點引進與民主和科學有關的西方哲學,是第二次高潮。在引進羅素的邏輯經驗主義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同時,也引進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確實提供了什麼是科學和民主的答案。這樣的思想比西方哲學其他學說更有吸引力,不但吸引知識分子,而且吸引廣大民眾。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西方哲學的引進掀起第三次浪潮。中國人根據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以及面臨的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選擇性地引進、研究西方哲學。在改革開放形勢下要發展馬克思主義,突破前蘇聯的教科書體系,於是我們引進西方馬克思主義。90年代之後,人們覺得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很多弊病,需要反思現代化,於是引進了很多後現代主義的著作。


17世紀以來的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現象是,中國人總是根據政治和社會改革以及文化建設的需要,有選擇而不是盲目地,有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引進、研究、傳播和吸收西方哲學,這是歷史事實。我們既要從事實出發,又不是消極地承認事實和適應歷史,而是要對這一歷史事實作出價值判斷,也從中吸取一些歷史教訓。


首先要看到西方哲學傳統和中國哲學傳統有不一致之處。西方哲學有愛智慧傳統,西方哲學家為智慧而愛智慧;而中國哲學有經世致用的道統和學統。按照中國社會和文化的需要來選擇西方哲學的時候,中國人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用經世致用眼光看待西方哲學的愛智傳統。雖然我們引進和研究西方哲學有多年的歷史,但西方哲學中為智慧而愛智慧的那種純粹思辨的傳統,可以說還沒有被中國人所理解、所接受。當然,為了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需要來引進西方哲學是正當的,西方哲學確實在這些方面有它的用途;但也要看到,除了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需要之外,西方哲學對中國人的生活還有其他的應用,不僅對中國人集體的、公共的、社會的生活有用處,對個人的生活,對個人的精神追求和終極關懷,也有用處。今後中國人還要繼續按照社會集體的需要來選擇西方哲學,這個方向不可改變,也無需改變;但以後要有更加多元、更多層次的需要,有更加個性化的選擇。


其次,用中國人眼光看待西方哲學,有不自覺和自覺兩種情況。一個介紹者、敘述者不知不覺地表達他的立場、觀點、解釋和評論,這是一種歷史研究的方法;但如果自覺地運用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哲學史的材料,那就是哲學批判和創造的方法。哲學史是評述結合,而哲學批判和創造則是論從史出,兩者是有區別的。這是哲學史家“說哲學”和哲學家“做哲學”的區別。馮友蘭區別了照著講和接著講,現在有人要區分學問家和思想家,也是這個意思。在西方哲學研究裡,大部分人還是採取哲學史家的態度和方法,缺少中國式批判和理論創新的自覺,他們的研究只是譯介結合、評述結合的歷史言說,而不是論從史出的理論創新。缺乏中國自覺的西方哲學研究難免產生人云亦云的教條主義。沒有中國自覺意識的研究成果不但在中國沒有前途,也得不到國際哲學界的認可。


最後,中國意識的自覺表現為中國式批判。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揚棄了的肯定和有保留的否定之間的張力。中國式的批判並不忽視和排斥西方人的批判成果。事實上,有著強烈批判意識的西方哲學內部,有很多批評主流哲學家的聲音。中國式的批判需要在西方哲學界內部批判的基礎上,作出既符合西方事實、又有利於中國當代哲學前進的判斷和抉擇。近30年來,中國人一直以積極態度和正面評價來引進西方哲學。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當今西方哲學的危機,對它消極、負面的社會影響,要引以為戒。


馬克思指出哲學的發展方向是:“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學化”。只要我們用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待西方哲學,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傳統哲學,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在中國就能在獲得現代形態的同時,獲得它的世界形態;在反映中國時代精神精華的同時,也會影響世界歷史進程。


原載《光明日報》2008-07-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