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德:我心澎湃如昨——《東方早報》

章友德:我心澎湃如昨——《東方早報》

7月22日,是中國上海科創板正式運行一週年。一年前,當註冊制的科創板終於運行的時候,像我這樣的股市投資者無比慶幸,終於可以擺脫韭菜的命了。


前幾天,在新中國第一家進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飛樂公司開展講座。期間,說起了我們的股市從成立之初,就承擔起為國有企業解困的責任。


今天我們終於意識到,必須為所有的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但如何才能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最高領導人也開始關注如何保市場主體的問題了。比如,我今天想要談到的曾經的《東方早報》,因為適應不了新的市場競爭而不得不實現媒體轉型,成為今天的“澎湃新聞”。


一、澎湃新聞六週年,超越媒體從1.0向8.0進階


22日,從《東方早報》轉型而來的中國最早的新媒體澎湃新聞,迎來了自己的6週年生日。作為中國原創新聞平臺領跑者,澎湃新聞通過線上發佈會的形式宣佈了最新戰略。


她立志在做好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的同時,致力於成為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


6年前,澎湃的前身《東方早報》在告別喜歡她的讀者的時候,我還寫過一篇懷念這份我喜歡的紙媒。當紙媒終於成為傳統媒體的時候,我知道一個時代開始結束了。那個時候,讀者們還不能理解澎湃創刊詞中,“我心澎湃如昨”的內涵。


6年後,澎湃新聞以“專注時政與思想的互聯網平臺”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在今天這樣的生態中,能夠給讀者留下嚴謹、客觀、及時的印象並不容易。


其實,瞭解了澎湃前身《東方早報》的讀者,也就知道澎湃有著怎樣的基因。《東方早報》本來就是一個以新聞與思想著稱的紙媒。

記得那時候每次路過上海街頭的報亭,我總情不自禁地買一份《東方早報》,然後一版一版地讀。特別是週末讀者版,更是讓我讀了以後捨不得處理,以至家裡曾經收集了若干期《東方早報》的週末版。


然而我還是不得不在2016年12月31日起,對這份充滿了情感的報紙說再見了。

《東方早報》在終於完全停刊前最後一天除了發表致讀者外,版面內容並沒有過多渲染“最後一天”的情緒。這一天是星期六,雖是報紙出版的最後一天,但依然按照計劃刊登了《身體》週刊。


報紙在頭版刊登“敬告讀者”《青出於藍 而勝於藍》一文,宣佈正式停刊:“今天是2016年的最後一天。東方早報決定從明天,也就是2017年1月1日起,不再出版紙質版。” 那一天,我還專門起來買了這天的報紙,留作紀念。


6年來,我一直見證著她如何執著地堅持內容為王,執著地堅持媒體本分,執著地追求成為一家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的所有努力。


在宣佈生態戰略的同時,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在演講中講述的從傳統媒體成建制整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能夠這樣自信宣告,其實並不容易。


今天,澎湃正是用她敏銳的視野,在運營中越來越貼近用戶,瞭解用戶需求,勵志做出最好的新聞。


二、新媒體時代,更該發好聲


我對《東方早報》有著很深厚的情感,主要因為與她的長期緣分。


這份報紙以及其後的澎湃新聞,對我有過多次的採訪,雖然我很少為她寫文章,但在《東方早報》刊行的若干年中,我一直是《東方早報》的忠實讀者,並經常應記者採訪做一些新聞評論。同時我也因此擁有了一批《東方早報》以及澎湃新聞的青年朋友。

印象深刻的一次經歷。之前有媒體報道:從2004年起,貴州黃平縣開始推廣“中小學生向過路車輛敬禮”的禮儀方式,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爭議。


在一項網絡調查中,有八成網民(愈9萬人)表示反對此規定,甚至有人指責此舉為“奴性教育”


而我認為,黃平政府積極探索有效保護學生安全的措施,應予肯定,但具體措施仍有優化的空間。由於敬禮具有“特別的儀式意義”,這也造成了公眾的誤解與分歧。其實,措施的初衷是解決中小學生因為頑皮而造成的“人車爭道”問題。


日前,我們又開始抓行人亂穿馬路了。這種罰款解決行人亂穿馬路的做法已經有很多年了。2006年5月8日,便衣交通協管員選擇違法現象較多單位所在的路口,如學校、醫院、寫字樓、機關等所在的路口,用數碼相機抓拍上述單位人員“亂穿馬路”違法行為。(見《東方早報》2006年5月9日)

我認為:作為國際型的特大城市,上海應該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

亂穿馬路固然是一種文明陋習,但“用重典治陋習”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把法律拋到一邊,任何人也沒有這樣的權力。“示眾”不僅侵犯了肖像權,也可視為對人格尊嚴的侵犯。“人格不受侵犯”是犯罪分子尚且擁有的權利,對亂穿馬路的行人施以“示眾”,顯然是懲處過度。

2009年7月23日,一篇題為《走到生命的盡頭了,留下的都是遺憾》的帖子發佈在都市客論壇內,網名為Lexguan的發帖者敘述了自己在感情、工作、家庭諸多方面帶給自己的壓力,稱自己“毫無喘息的機會”、即將“徹底崩潰”。

由於文章通篇瀰漫著巨大的壓抑感和極端情緒,帖子發出之後,就引來很高的關注度,很快被“置頂”。但是發帖者卻不再現身回應。

7月21日下午,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終於聯繫到這位網名為Lexguan的白領。我就此事接受上海東方早報記者採訪:這個事件反映了網絡時代的社會心理價值觀。而發帖者只顧自己宣洩情緒,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

採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很可能是潛意識中希望得到大眾關注,但同時會對網絡秩序產生不良影響;面臨各方面的問題與壓力,是每個人都有的常態,但是如何尋找合適的表現方式值得思考。


三、青年時代的教育更應多元化


記得2013年6月6日,郭敬明回到母校上海大學宣傳自己導演的電影《小時代》,對於被問起郭敬明曾在《魯豫有約》上稱母校是“一個變態大學”,郭敬明改口稱上大不變態很溫馨。曹可凡解釋郭敬明的意思是上大是一個不斷變化狀態的學校,所以是“變態”大學。

7月5日,郭敬明回母校宣傳的時候,上海大學的老師還希望他能為學生講課。肄業生能當講師?爭議人物郭敬明又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於“上海大學客座導師”這個新頭銜,贊同的、反對的、質疑的很是熱鬧。

而我則認為:上海大學作為郭敬明的母校,現在邀請他回母校擔任影視學院客座講師一職,表明了其對郭敬明校友的認可態度,對他離校以後在社會上做出的成績是持一個絕對認可的態度。


郭敬明當年在學校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但若干年以後,他們能夠重新意識到,社會培養人才的標準實際上應該是多元的。類似這樣的熱點新聞,我都應《東方早報》的記者採訪,做出了自己的評論。

2012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學者錢理群在一次追思會上宣佈“告別教育“。


“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可能在特定階段對中國的教育界、思想界、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已經結束了,是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了。因為這是屬於青年人的時代,曾經屬於我們的那個時代已經成為回憶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到了。”


屬於紙媒的時代結束了,一個新媒體時代開始了。

結 語


告別或許是最好的迎接。在沒有了《東方早報》的日子裡,7月22日澎湃新聞迎來了她6週歲的新媒體日。雖然我不時看到她的創新創造,但我知道,在這樣的媒體生態中,要真正做到澎湃如初,難呀!

也在7月22日,陳蘊茜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55歲。


從1992年來華東師範大學讀博士以來,記憶中似乎沒有見過陳蘊茜師姐。她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在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以後也在這裡工作做教授。她雖比我小,卻比我早上研究生,故為師姐。

優秀的她一直以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畢業30年來,師姐一直在她的研究領域辛勤耕耘,她用生命做孫中山研究,以她創新性的研究告訴我們:孫中山是如何從總理轉型為國父的。我們的社會是如何形成了對孫中山的個人崇拜的。那個時代過去了嗎?

也在今天,在澎湃新聞私家歷史中,我看到了幾年前澎湃新聞採訪南京大學歷史系陳蘊茜教授的訪談。我想,澎湃用這種方式懷念一個逝者,正是澎湃給喜歡她讀者的印象。


6年來,澎湃的不斷探索與努力,讓澎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真正記錄者。今天,她用私家歷史的敘事,向我的師姐,這位英年早逝的歷史學家致敬,表示哀思與懷念。


原創不易,您的評論和轉發分享是我最大的動力。

撰文:章友德,系歷史學博士,社會學教授,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家政服務產業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