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及週期性問題分析:以下內容,參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數據

首先,光伏產品屬於標準化工業產品,有大宗商品的屬性,價格走勢核心取決於供求關係,最好的指標就是EVA廠家的出貨數據。

光伏行業及週期性問題分析:以下內容,參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數據

EVA是光伏組件必須用到的膠膜,和麵積直接相關,一塊組件1.63平米,EVA需要對電池片正反封裝,且面積會比組件面積略小,所以一塊組件所使用到的EVA面積為1.6×2=3.2平方米;

由於生產過程中會有一定面積的損耗,每塊組件生產下來損耗的面積介於0.2~03平米之間,所以一片60型標準組件實際使用到的EVA的面積為3.2+0.2=3.4㎡。

EVA行業高度壟斷集中,龍頭公司福斯特一家佔據全球48%的市場份額,去年出貨量達到了5.77億㎡;

龍二為斯威克,去年產量1.56億㎡;第三是海優威,去年出貨量約1.3億㎡,三家公司市場格局穩定,去年合計出貨量8.63億㎡,如果折算成60型標準組件,對應8.63÷3.4=2.538億塊;按照去年每塊60型組件平均功率278W計算,對應總功率2.538×278=705億瓦=70.5GW。

去年全球扣除薄膜組件後的總的組件出貨量達到了101GW,上述三家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恰好70%。

EVA和麵積相關,所以電池技術進步帶來的功率提升不會給EVA數據造成干擾。

EVA用量一定,產業內各家損耗差異很小,各家每片60型標準組件用量均為3.4平米左右,好記好算,容易尋找出確定性的衡量計算標準。EVA產線開停靈活,淡季來了不會為了囤積庫存而盲目生產,庫存因素擾動小;

EVA高度壟斷集中,我們只需要追蹤三家公司的產銷數據便可覆蓋全行業70%的出貨情況,而且競爭格局穩定,我們只需要把三家數據除以0.7便可推算全行業的整體需求,簡便快速地對行業冷暖有一個清晰認知。

其次,怎麼去看光伏未來的投資機會?老規矩,要看未來,先回顧過去。

光伏行業及週期性問題分析:以下內容,參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數據

過去10年,光伏行業發生過三次大變革,第一次是尚德英利成立兆瓦級光伏組件生產線,第二次是保利協鑫突破冷氫化工藝佔領硅料市場,第三次是隆基股份推動單晶硅片降本替代多晶硅片。

這三次分別對應光伏產業鏈三個環節組件、硅片和硅料的大幅度降本,實現大規模製造推動發電成本邁向平價。

而這背後,是光伏行業過去10年呈現明顯的週期加成長的特徵:行業總體在成長,但是週期波動劇烈,主流廠商經常被顛覆,曾經的領先者都是非主流的外來者,光伏行業不斷重複窮鬼到首富再到破產的故事。

比如,在尚德英利突破組件工藝之前,是名不見經傳的貿易商,保利協鑫突破硅料工藝之前,只是香港上市的二線熱電廠,而現在的隆基在爆發之前,只是尚德三線供應商,火熱的通威股份,還在生產飼料。

主流廠商不斷被顛覆,因為上一波投資的巨量沉沒成本捆住了他們難以動彈,擁抱新工藝左右為難,所以規模越大的死的越快。

具體來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尤其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大力補貼光伏。

當時的產業鏈瓶頸在硅料供給,硅料價格暴漲到接近200美元,薄膜路線的性價比凸顯,應用材料等半導體公司紛紛推出turnkey生產線,正泰光伏、新奧能源等企業大手筆買入,還有金屬硅和廢硅回收冶煉等非主流路線。

光伏行業及週期性問題分析:以下內容,參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數據

彼時,保利協鑫發現硅料的製備工藝其實是中等難度的化工流程,所以獨闢蹊徑招聘一批東北化工廠的工程師,自己設計還原爐和反應釜摸索工藝。2009年,保利協鑫的冷氫化工藝成功落地,震驚全球光伏屆,股價也一飛沖天漲了10倍。

洶湧而來的資金推動保利協的產能從5000噸幹到了6萬噸,與此同時,硅料價格如墜機一樣從200美元跌到20美元,從應用材料到正泰、新奧等薄膜企業黯然退場,漢能光伏卻在高點接盤了薄膜的故事今天也沒有結束,至於金屬硅和廢硅回收再無提及。

2010-2011年歐債危機消滅德國西班牙的補貼,瘋狂擴產的多晶產業鏈遇到光伏歷史上最慘烈的供需雙殺,當時相對小眾的單晶硅片企業降價反應遲鈍,單價市佔率被擠壓至不到20%。

2011年上市的隆基股份手握10億資金心有餘悸,董秘感嘆行業這麼慘隆基應該能生存下去。

2012年底一個偶然機會,我們坐在鍾總身邊,在無聊的會議上鍾總隨手給我們劃了一個2013-2017年的單晶降本路線圖,並且拆分了新工藝的邊際貢獻,非常有說服力。

2013-2015年小小的隆基股份在強大的協鑫壓力下埋頭探索這些工藝,直到2015年第一次增發隆基股份成功獲得20億子彈啟動單晶硅片第一次大規模擴產。

5GW、10GW、20GW直到65GW的過程像極保利協鑫,50倍的股價漲幅遠遠超越保利協鑫成為A股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光伏行業及週期性問題分析:以下內容,參考了外部券商的部分數據

硅料的技術迭代穩定硅料行業的競爭格局。今年以來海外硅料廠紛紛停產,通威、大全和協鑫等等廠商的市場集中度超過70%,硅料價格的波動率顯著下降。硅片的技術迭代正在穩定硅片行業的競爭格局。

今年多晶硅片的市佔率降到20%以下,隨著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和上機數控等廠商產能的大規模釋放,前幾位單晶硅片廠商的市佔率接近70%。

4月以來單晶硅片價格暴跌,此次產能週期拐點引發暴跌的價格將在今年下半年接近硅片的長期價格中樞2.3RMB左右,以後隨著波動率的收斂,硅片價格將緩慢下降

覆盤來看,組件、硅料和硅片都發生了技術迭代,最後一個領域電池片依然悄然無息。正是這種悄然無息導致電池片的行業依然分散,面對硅片的產業鏈博弈始終沒有話語權。

從貨值計算,電池片的市場容量接近硅片兩倍,單位利潤率水平不及硅片的1/3,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

從十年前美國國家實驗室的技術演進圖來看,光伏的效率排序:異質結(multijunction)›單質結(single-junction)›多晶電池(crystalline si)›薄膜電池(thin-film)。產業層面的兩次跳躍間斷點完美體現這個效率路線。

市場認為光伏新技術層出不窮,難以辨識真偽。根據第一性原理,這個效率路線圖是無可爭辯的,背後是材料學的科學邏輯。

上帝早已安排光伏技術的未來,即異質結技術,獨有的複合材料結構以及可觀的效率潛力。

硅料替代薄膜和單晶硅片替代多晶硅片的過程為異質結替代單質結做好了產業鋪墊,因為異質結電池的硅片基底是N型單晶硅片,P型單晶製備工藝可以轉化為N型工藝(這並不是跳躍間斷點),所以當P型單晶硅片全面替代P型多晶硅片的時候,宣告N型結構替代P型結構的開始。

光伏發電的最後目標是為了上網,但電網不是慈善機構,不會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無限制地接納光伏。

當光儲系統達到發電側平價,電網就有商業動機接納光伏,火電被終結。

電網改革放開調頻調峰等配售電領域輔助服務市場空間,儲能運營商有了穩定收入來源。電網的併網壓力倒逼儲能需求的啟動,電網的改革壓力倒逼儲能盈利模式的啟動。

光伏是光儲系統的一級火箭。

儲能刺激鋰電池下一個超級需求,儲能需求和動力需求共同推動鋰電池降本增效,反過來加速儲能應用,這是光儲系統的二級火箭,因此光儲系統替代火電的時間或許比大家預期得更快,這個市場空間是兩個千億級市場的疊加,可能在萬級別。

總結一下,異質結和儲能將是未來光伏10倍股甚至百倍股的誕生之處。

最後的最後,講一下對週期的理解。在講週期的時候,從短及長,分為了庫存週期、產能週期和經濟週期。

庫存週期引起利潤表的變化,產能週期引起資產負債表變化,經濟週期引起技術變化。

再進一步推演下去:

1)引起利潤表變化的是營業收入。營業收入由價格和銷量決定,價格受制於供需,銷量來自於產銷率和產能利用率,而產能是來自於資產負債表,所以利潤表是資產負債表在當前時點的折現值;

2)當庫存週期的價格波動引起利潤表變化的時候,企業資產負債表尤其固定資產沒有變化。當價格下跌的時候,落後企業的固定成本無法承受衝擊,導致落後企業破產,全行業產能收縮,推動產能週期向上;

3)當技術淘汰來臨,領先企業的固定成本無法承受衝擊,全行業破產。企業固定資產(固定成本)能否承受衝擊是區分三種週期級別的標準。

無論是落後還領先企業,本質都是通過折舊收回固定資產投資,所以再漂亮的利潤表也無法掩飾虛弱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

在產能週期級別,落後企業被淘汰,領先企業集中度上升,行業越來越穩定,最後產生壟斷。壟斷是超額利潤的來源,這一點對於任何行業都成立,問題在於行業穩定性的持續時間。

對於商業模式和技術進步層出不窮的行業,壟斷是個偽命題,美國50年代軍方需求孕育了半導體行業,過去50年以來半導體的數輪週期埋葬了無數的半導體領先公司。

當晶圓技術穩定之後才出現了上漲20年的臺積電,身後的三星和英特爾進進出出依然動盪,摩爾定律在擴大臺積電的護城河,即使在這個領域臺積電賺錢依然幸苦。

稱霸了CPU領域十幾年的INTEL的市場份額被AMD在數年內趕上,新的構架依然在衝擊領先者。

更進一步來說,在商業模式和技術進步層出不窮的行業裡,企業階段性的領先甚至會埋藏失敗的起因,這就是著名的”創新者的窘境“。

領先者嘔心瀝血積累起來的龐大固定資產反而成為新一輪技術競賽的包袱,地位越領先規模越龐大,被拋棄的可能性越大,因為提前計提資產減值就是主動破產,維持產能利用率又加速自我負循環,進退兩難。

光伏行業從硅料技術變革到硅片變革再看未來的電池變革,從龍頭到落後,從首富到破產,比比皆是。造成這樣的局面,

1)技術變革太快所以固定資產淘汰太快;

2)效率溢價不足所以成本屬性多於技術屬性;

3)成本差異小所以重複性建設經常造成產能過剩。

不過,在經濟週期級別,所有的庫存週期和產能週期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每一輪經濟週期的尾聲技術紅利消失,增長乏力伴隨著危機四起,比如戰爭、瘟疫或者金融危機,新興產業完全替代落後產業,國家興衰亦然,20年代美國超越英國靠的是第二次技術革命驅動的電力和汽車等行業,80年代美國超越日本靠的是第三次技術革命驅動的計算機互聯網等行業,並不是新教倫理的白人文化也不是美聯儲滔滔不絕的流動性泡沫。

人、企業和國家一樣,週期輪迴都依賴於穿越牛熊的偉大產業,核心是基於固定資產的資產負債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