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胸有成竹,其字面意思是指畫竹子時,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用來比喻一個人在做事之前,已經成竹在胸,拿定了主意。這樣做事,自然成功的把握更大。這個成語的出處,來自大文豪蘇軾的文章《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蘇軾文章裡的文與可,即文同,他是蘇軾的表兄,二人情趣愛好相同,親情友情篤厚。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宋史》傳記中,有關於文同的記載:

文同,字與可,梓州鹽亭縣人,漢文翁之後,蜀人猶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學名世,操韻高潔,自號笑笑先生。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文彥博守成都,奇之,致書同曰:“與可襟韻灑落,如晴雲秋月,塵埃不到。”司馬光、蘇軾尤敬重之。軾,同之從表弟也。同又善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請者,足相躡於門。同厭之,投縑於地,罵曰:“吾將以為襪。”好事者傳之以為口實。初舉進士,稍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豐初,知湖州,明 年,至陳州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

文同是著名的畫家、詩人、書法家。從記載可知,文同“方口秀眉”,自然是儀表堂堂,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加之以學名世,操韻高潔,襟韻灑落,得到當時諸多名士的讚譽和青睞。其詩文才學俱佳,性情磊落灑脫。

文同父祖均以農為業,少時家境貧寒。小時候要去賣柴貼補家用,卻曾經受官差鞭打及羞辱,從此發奮,刻苦攻讀,以後做好官,為民除害。

北宋皇祐元年,31歲的文同得中進士,步入仕途。先後擔任邛州軍事判官、攝蒲江和大邑縣令、靜難軍節度判官、判尚書職方、太常丞秘閣校理、邛州通判、漢州通判、普州知州、陵州知州、興元知府、洋州知州、判登聞鼓院事等職務。從其為官經歷來看,頗為豐富。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堪稱史上最窮的“清貧太守”,卻活出了文人的風骨。

也許是因為童年的特殊經歷,出身寒門,更懂百姓生活之艱辛,更體恤民生之不易。文同為官清廉,所到之處,興除利弊,為民造福。雖然為官多年,卻是兩袖清風,並無積蓄,故有“清貧太守”之稱。

要說一位太守清貧,能清貧到什麼程度?有一個情節可以見證,當他病故於赴任途中時,家裡拿不出喪葬費用,後來,是由他的從表弟蘇軾幫助辦理後事。直到文同死後15年,才落葉歸根,歸葬故里。

以文同的經歷、才學及品格,可以想見其志向及胸懷。這樣的一位嚴於律己、不貪不腐的傳統文人,一定有著非凡的高潔志向。文同有文人的風骨,有文人的操守與情懷,他與清勁瀟灑、磊落虛懷的竹子結下了多年的不解之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竹乃謙謙君子。君子比德於竹。

竿竿翠竹,虛心高節,風雨侵蝕,凌雲不屈。自古以來,竹以其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點,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

如此品德的竹子,對於同樣精神純潔、心靈通透的文人雅士,又豈能不愛之彌深呢?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對於畫家文同來說,表達愛竹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畫竹。

畫史上,文同以畫竹著稱。文同墨竹,堪稱一代宗師。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文同代表作《墨竹圖》,奠定一代墨竹宗師的地位。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一根倒垂的竹子從畫幅的左上角順勢而下而又翻轉而上,秀峭而勁挺。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墨竹圖》無名款,但鈐有靜閒畫室、文同與可兩方印。畫懸崖垂竹,主幹麴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之墨色濃淡相依。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畫家截取竹之最動人的姿態來進行構圖,竹竿勁健挺峭,竹枝橫斜,竹葉飛舞。文同之竹,逼真瀟灑,逸興遄飛,神采飛揚。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文同墨竹究竟好在何處?

首要之處,在於創新。為了畫竹,文同深入竹鄉觀察體會,瞭解竹之外形,體悟竹之精神風貌。正是由於其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和研究,筆下的墨竹法度謹嚴,形神兼備。

另外,文同作為詩人、文臣,其作品與職業畫家、宮廷畫師又有區別。他的墨竹,畫出了自己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託物寓興,則見於水墨之戰”。 《圖畫見聞志》:“與可工於墨竹之畫,非天資穎異而胸中有渭川千畝、氣壓十萬丈夫,何以至於哉!”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文同畫竹,有何獨門秘笈?

文同畫竹,下筆迅速,他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的遠近、向背。米芾稱讚他 “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他的這一畫法,開創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他被稱為“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文同動筆,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

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中,講述了這位表兄畫竹的狀態: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受表兄的影響,蘇軾也酷愛畫竹。烏臺詩案之後,蘇軾被貶至黃州,在那裡,一代文豪化身為一介農夫,開墾了數十畝廢棄的營地,築雪堂,自號東坡先生。他的東坡雪堂裡,壁上也常常畫滿了墨竹。

作為大宋第一文豪,蘇軾的詩書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墨竹畫法,也影響到了他的眾多朋友、門人、弟子。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墨竹大師影響了哪些名家?

四川仁壽縣黑龍潭石壁有一隱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無跡,潑水後卻呈現出一枝墨竹,當地人相傳是文同作品。

吳鎮《文湖州竹派》一文,列舉文同之後的墨竹畫家二十五人,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孫以及表弟蘇軾等。

湖州竹派在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影響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人。

歷史的長河,白駒過隙,疏忽千載。

竹痴文同,將他對於竹的痴迷與熱愛,賦予墨竹丹青,傳之後世,影響深遠。

今天的我們,欣賞他九百多年繪下的墨竹圖,依然會感到無比震撼,精妙絕倫。

丹青不知老將至,竿竿翠竹送清風。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史上最窮“清貧太守”病逝無錢安葬 卻畫出這世上最棒的墨竹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