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计划建“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

国庆前的一个下午,阳山七拱三所村的村民沈天才等人驱车近一个小时,到附近的犁壁山下山村查访一座炮楼旧址,测量炮楼墙体的宽度,向村民们询问起几十年前流传至今的剿匪故事。

位于七拱的三所村三面环水,风景秀丽,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三所村人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剿匪斗争。阳山县太平中学教师、三所村村民沈天才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抢救式访谈,挖掘、整理、还原出三所村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并编纂了《红色三所,星光闪耀》《三所村志》等书稿。

“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三所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勇表示,该村将建设“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让三所红色革命斗争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阳山计划建“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

位于阳山七拱的三所村全貌。

卫所后人 全民皆兵

三所村位于阳山县南部七拱镇的七拱盆地中央,三面环水,水路交通便利。村庄东面是清波荡漾的七拱河;南面是沙石资源丰富的沙河;北面的白鹤坑水草丰盛,常有白鹤、水鸭等鸟儿觅食。

除了本村人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从明、清到民国初期五百多年间,虽然地处阳山境内,三所村却始终归属连州(连县)管辖。

在近年重建后的三所村南门,保存了多次重建后的碑记,其中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重建本乡南门碑记》(下称“《碑记》”)最为珍贵,《碑记》中记载:“明成化间(1465-1487),吾乡先祖随师征讨,军次清远边陲……遂行屯田之策……化兵为农,开村以还,聚居已四百余载。”

阳山计划建“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

三所村老战士叶朋回忆革命往事。

结合三所村叶、沈等姓族谱可以发现:明成化间(1465~1487),福建上杭县叶元青率部征讨粤北叛乱,从清远卫(在今清城区)出发,进军阳山,荡平战乱,受到朝廷封赏表彰。并奉命率九旗十姓,于阳山县通儒乡设立第三百户所,直属连州千户所管辖。之后就地屯守,亦兵亦农。立村至今已五百多年历史,其中明、清和民国初期,都归属连州(连县)管辖,直到民国后期才改属阳山。

根据记载,三所古村旧时有两城、八巷、三楼、一圳、十六井,还有各姓宗祠等。两城,即旧城、新城。所谓旧城就是三所古村。根据《碑记》记载,古村原有城墙围绕,有南门、接龙门、北门共三门,但到民国时期,城墙已经损毁,三门仅剩南门。1947年,村民出资重修南门楼。

由于地处平原,四周无遮无挡,为了村庄的安全,村东设置了跑马场,跑马射箭、练兵杀敌。村庄四周密布鱼塘,村内布局独特,大门楼、炮楼、古围、巷道,都能起到防御作用;村中的十六口古井和军圳(大水圳)则是为了保证战争时食用水的方便和安全的需要。

时至今日,三所村庄内的古建筑绝大多数都已消失,数百年繁衍生息后,村中的房子也已超出了原有的范围。保存至今的南门门楼、叶氏大宗祠和仆射第门楼等建筑,传承着村民津津乐道的先辈故事。而三所村民传承百年的尚武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也为他们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埋下了伏笔。

阳山计划建“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

七拱“荣安杂货店”旧址。(受访者供图)

多次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让村民们更加自豪的,是长辈们在上世纪40年代投身革命,参与到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红色事迹。

今年90多岁的老人叶朋和88岁的老人沈福润,是村中少数仍在世的老战士。身材瘦小的叶朋精神矍铄,他回忆说,1949年,他和村中100多人一起投身革命,在举行七拱武装起义未遂后,加入连江支队第三团参加解放战争,后来又回到家乡参与剿匪斗争。据沈天才统计,从1940-1951年间,三所村有3人参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有130多人外出参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剿匪斗争。

曾长期作为连州(连县)飞地存在的三所在民国后期被划归阳山县管辖,三所村民为了反抗苛捐杂税和反动统治,与反动政府矛盾日渐激烈。长期与阳山县国民党的斗争中,三所村民在共产党的支持和指导下,涌现出大批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剿匪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士和红色革命队伍战士、干部。

1941年5月13日,国民党政府派兵围攻三所村。三所村民用土枪、土炮、竹杠、锄头、铁钎等作武器奋起抗击,国民党军队最终选择撤离。1943年,国民党阳山县政府又以三所村的税收不能长期由连县征收为由,再次派兵进驻三所村,又遭到三所人民的抵抗而毫无收获。1948年3月,国民党政府趁三所人赶七拱“三·八”圩期之机,派兵进入三所村,搜捕连江支队抗日的军人沈瑜等进步人士。这次偷袭,国民党军队劫去枪支弹药一批,逮捕40多名群众。

阳山计划建“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

三所村内炳亭书室旧址,目前正在重建。

教书先生撒下革命火种

早在1940年,三所村就有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

三所村重视教育,聘请多人来村中教书。其中来自广东大埔县的邓炳国、王志超夫妻和邓伟刚、梁奕桐等人,受共产党组织的委派,到三所村教书为名,组织学校师生唱革命歌曲和张贴抗日标语,发动群众积极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和征收苛捐杂税。当时,七拱圩上的“荣安杂货店”就是三所村民与中共地下党联系的站点。

1940年7月至10月,三所村民沈瑜、张德运,到连县参加小学教师培训班。学习期间,沈瑜听闻父亲因抗税被连县国民党关进监狱,考虑到父亲体衰年迈,受不了牢狱之苦,便代替父亲去坐牢,被关进了连县监狱。

在狱中,沈瑜结识共产党员邓炳国、梁奕桐等人。沈瑜一直以来十分痛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向邓炳国、梁奕桐两人倾诉。三人在狱中约定,出狱后到七拱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12月,经邓炳国夫人王志超找到时任广东省国民党副司令黄世陶求情,三人被释放。邓炳国夫妇、梁奕桐三人同沈瑜一道来到三所,在村中的真武殿住下来,由沈瑜代替乡长父亲出面组织乡民前来。随着人数增加,1941年2月就搬到旧“社学”上课,三所社学从此改名“保国民学校”。邓炳国3人以教学作掩护,宣讲抗日斗争形势,教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锄野草》等抗日救亡歌曲,村民被救亡宣传感染,思想觉悟不断提升。而在革命思想的武装下,三所人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为后来130多人参加革命打下基础。

阳山计划建“三所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

三所村的仆射第门楼。

炸毁清城日军营房

在三所村流传的红色革命事迹中,沈瑜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1943年10月,沈瑜带领两名同乡离开家乡来到清远县,投身到清远抗日大队参加抗日战争,以商人身份搜集日寇情报。当时,在清城区下庙有一座日军军营,人数不多。沈瑜三人到此地不久,人面生疏,得到命令去炸毁军营。

1944年2月的一个夜晚,沈瑜等12人成功潜入日军军营,把炸药包放进营房。随着几声巨响,日军军营里一片火光,死伤十多人。日军连夜展开全城大搜捕。由于12人未及时撤离清城,被捕去8人,敌人用电刑、水刑逼供,但众人宁死不屈,没有泄漏半点机密,直到被当地商会以正当商人身份保得众人出狱。

此后,沈瑜等3人被委派回阳山,组织发展革命力量。

2005年,沈瑜获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

举行武装起义未遂 外出投身革命

1945年9月,沈瑜、罗泽从国民党预备6师17团副官曾涤青(中共地下党员)取得一批日军投降武器,回村后在真武殿挂牌成立“三所农村自治会”,同时,村里秘密组织地下武装“更夫队”(三所游击队)36人,每人配枪一支。

1946年春,三所社学开学后,沈瑜等人决定以三所社学为据点,组织在校学生成立宣传队,到七拱、沙河、石角、新圩、龙脊、岩口等地进行革命宣传,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学生们高唱革命歌曲,张贴标语,宣传教育群众反抗反动统治。“更夫队”负责这些学生外出宣传的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七拱尚志学校的一批进步教师(其中有地下党员)与三所接上了头。为了便于联络,沈瑜决定在七拱成立联络点,在靠近市场和国民党区公所的中山街中路以经商名义挂牌开办“荣安杂货店”,后又更名“曾广兴杂货店”。

在七拱墟市附近的街道上,仍保存着一些旧时建筑,其中一家挂着“老字号”招牌的铺面,墙面斑驳,内部的房顶、墙体年久失修,便是过去“荣安杂货店”的旧址。

1948年7月15日,阳山小江下坪村爆发“阳山人民武装起义”;8月16日,“飞雷队”到达黄坌高陂村,与阳山人民武装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之后与国民党军队爆发一系列的战斗,阳山国民党大部队被牢牢的牵制在连江北岸,作为连江南部阳山粮食主产区的七拱片,敌人的力量大大削弱。

1949年5月,尚志学校的地下党员收到“中心县委”来信,为粉碎国民党政府进攻小江、黄坌高陂的阴谋,要求组织阳南武装起义,扩大影响,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日解放阳山。因为尚志学校力量有限,而三所村民早有拥护中国共产党主张,双方商定联合于6月13日举行武装起义,两组起义队伍准备于当晚12时从南北两个方向袭击七拱警察所,进而攻陷乡公所。

但在起义发生前,负责切断敌人电话线的队员不慎步枪走火,惊醒了敌人,七拱国民党队伍加强巡逻戒备,彻底关闭七拱圩的四个闸口,同时在闸口架起机关枪。为避免重大伤亡,起义被迫取消,各部分散回各地转入地下活动。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七拱“荣安杂货店”继续营业,张德运、沈天养等人继续担负地下交通员职责,为后来三所86人、七拱尚志学校和邓塝三四十人参加驻扎在浸潭的连支三团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物资供应。

七拱武装起义消息被察觉后,国民党阳山政府发出通缉沈瑜、黄开尧的通缉令:凡捉到两人中的任何一人奖稻谷三万斤。

1949年7月至8月初,参加七拱武装起义的骨干人员陆续离开七拱,投奔驻扎在浸潭龙口村的苏陶游击队———连江支队第三团,被纳入第三团独立排等队伍。从此,三所人民和七拱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地下转向公开。

参与剿匪 保一方安宁

在三所村北一片连绵不断的山丘,因为曾有老虎出没,被当地人称为老虎头山。在阳山县全境解放后,盘踞在阳山境内的国民党和青年党残兵败将仍然为祸一方,老虎头山就见证了一场由三所村民参与的剿匪战斗。

1950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初六),七拱区接到阳山县城被土匪攻击的消息,受命派兵到阳山支援。七拱中队派出12名解放军向阳山进发。途经三所时,村民沈章金(又名沈金)告知,白鹤坑对面的老虎山头有敌人伏击。随即,三所村的民兵在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与土匪激战,战斗从早上9时直至到下午5时,解放军的两挺机枪打到枪管通红,而三所民兵拿起此前缴获的枪支弹药,最后击溃土匪。

1950年的3月7日(农历正月十九),青年党头目纠集土匪和国民党残余一千余人,再次包围三所村,被三所村两名民兵成员发现,立即回村中报告情况,接报告后,三所村马上鸣锣组织群众抵抗,并派人到七拱圩向解放军驻军报告请求支援,匪徒最终被击溃。

“这些革命故事在村里一直流传着,村民们都觉得很自豪,”由于村中发展等历史原因,见证共产党员传播革命火种的真武殿、社学旧址早已改建其他建筑,见证多场战斗的城墙、炮楼也因为时间久远被拆毁,但村民们对于前辈参与革命的红色故事都毫不陌生。

三所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勇介绍说,三所村将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红色革命历史展览馆,并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活化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毛远策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