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文 | 陳三歲


《旗袍美探》是馬伊琍繼《在遠方》之後又一部劇集作品。

這部接棒《摩天大樓》的新劇剛剛播出,討論的焦點就集中在馬伊琍浮誇的表演上。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在《旗袍美探》的海報上寫著“民國時尚情感劇”這樣一個定位。

如果拋開喜劇的誇張和探案劇的懸疑,這部劇集背後體現了哪些“民國時尚”?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01 留學熱潮

《旗袍美探》故事的時間和空間維設置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極具年代魅力。

那時的上海,上流社會名媛享受奢靡、追逐時尚可謂是空前絕後。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馬伊琍飾演的女主雯麗小姐,設定是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探案專家。

歷史上民國時期確實出現過“留學熱”,主要分為公費留學、名門望族的後代留學和自費留學三種類型。

其中公費留學比較少,大多是國家為了培養科技人才經過嚴格挑選出來的學霸。

第二類名門望族的後代留學數量就相對多一些,基本有財力的家庭都會通過留學的方式來培育子女,但是目的不一定是出於報效祖國,大部分是為了振興家業。

對這樣的家族而言留學的好處主要有二,其一可以培育子女,其二可以躲避亂世。

本劇中的雯麗小姐家境殷實,在上海有大別墅,生活奢靡。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因此推斷她的留學背景屬於第二種,她是名門望族的後代。

02 上海美食

整部劇提到了很多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美食,雯麗小姐在全劇開頭的臺詞就有一句“我還是想念上海,想念這滿大街蔥油餅的味道”。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上海蔥油餅色黃亮,蔥香油潤,外脆裡酥,現做現吃。


即便是一個品嚐過巴黎塞納河畔咖啡的留洋大小姐,也不免被上海蔥油餅四溢的香氣所吸引。

雖然蔥油餅只是一種街邊小吃,但是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裡每天早晨時刻排起的長隊就能說明它有多受歡迎。


劇中雯麗的早餐桌子上經常出現上海的灌湯小籠包,其實也是特色美食之一。


其形態小巧呈半透明狀,用特製的小竹籠蒸熟,因此才被稱為“小籠包”。

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因此雯麗在帶著傭人去南京的時候才提到一定要吃“蟹黃包”。


其實南京的蟹黃湯包就是上海小籠包的變形,只是把其中的肉和雞汁凍改良成蟹黃湯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和江蘇因為地理位置的相近而導致飲食習慣的雷同。

03 上海舞廳

歌舞廳是民國時期上海繁華大都市的特色,如百樂門、理查飯店等都是舞會的聚集之地。

劇中經常出現各類舞女角色,既有陪客人跳舞的,也有登臺演出的。

在上海百餘家舞廳中,最負盛名的有巴黎飯店的黑貓舞場、百樂門舞場、仙樂舞宮。

最後,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淘汰,百樂門、仙樂宮、大都會和麗都脫穎而出,並稱為上海四大舞場,其中尤以百樂門廣為人知。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當年百樂門歌舞老照片

舞廳的建造上也是頗費心思的,舞池中央是採用汽車鋼板整體支撐,當眾人共舞之時,這種“彈簧地板”合著音樂的節奏,會出現傾斜和震顫,產生明顯的波動感,可使舞步更為輕靈。

這就有點像今天蹦迪時候的彈簧木板平臺一樣,能夠根據音樂節奏進行變動。

但是彈簧地板也不是每個舞廳都可以擁有的,是百樂門獨一份的,這與百樂門強大的號召力有關,增加名流貴族的奢靡生活的樂趣就是舞廳最大的意義。

04 上海時尚

這部劇原名是《愛絲小姐探案集》,最終以《旗袍美探》定檔播出。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劇集以“旗袍”命名,說明全劇在服裝上,尤其是主角馬伊琍所穿的旗袍下了不少功夫。

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受歡迎的女性服裝,兼備了東方的優雅和西方的性感,兩者結合之下突出了中國女性的曲線美。

在英語中甚至有cheongsam shanghai 1930s fashion(三十年代上海旗袍風尚)這一短語,說明當時這一時尚風格在上海的流行,甚至在世界都有影響力。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身穿旗袍的影星阮玲玉

當時上海擁有全中國最發達的廣告業,各種廣告海報上的女模特,也都清一色地穿著旗袍。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候,因此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徹底解放了女性在穿衣上的限制,開啟了自由之路。

歷史上早期旗袍是流行高領的,即便是夏日炎炎的時候,穿著薄如蟬翼的旗袍料子那也是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領口高到直抵顎下,繼而至耳。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把高領旗袍的美演繹到極致

後來,又開始流行低領旗袍,領子越低越時髦,到了最後乾脆不要領子了。

劇中大部分為“掃地旗袍”也就是旗袍的長度蓋過腳面為準,歷史上還有短旗袍是膝蓋以上為最佳。

馬伊琍民國時尚新劇《旗袍美探》背後的摩登上海

50年代香港街頭穿旗袍的女性

整部劇的開篇為觀眾描繪了三十年代上海的特色生活,燈紅酒綠、歌舞昇平。

雖然劇集口碑有崩潰的趨勢,但可以把《旗袍美探》當作一個瞭解老上海摩登風情的窗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