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


●故鄉的雲(四川)


散文:我的父親


父親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多歲了。是川東北鄉村裡非常普通平凡的一位農民,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同時父親還是手藝人,方圓幾里出名的裁縫。父親有北京服裝學院的裁剪書,他能看懂,我卻看不懂,得有平面、立體想象能力。

父親小學畢業,剛好遇上“文革”,回家種地。我的曾祖母認為“養兒不學藝,擔斷籮兜系。”因此舉全家之力送父親學習裁縫這門手藝。當年父親十四歲,被送到離家十多里的神童庵村跟師父學習裁縫。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平常主要是幫師父家看孩子、放牛,學習時間很少。斷斷續續學了不到一年就回家了。據父親講,剛回到家時,他還不能獨立裁剪縫紉好一件衣服。怕別人笑話,就買了裁剪書在家自學,不懂就到街上裁縫鋪,站在旁邊看老師傅如何裁剪、縫紉。要知道,當年裁縫鋪是公家的,裁縫師傅是非農戶口,吃商品糧。能讓你站在一旁學藝是給你很大面子。時間久了,裁縫鋪的老師傅見我父親學習態度虔誠,肯鑽研,便悉心指導。到十七歲父親已熟練掌握了裁剪縫紉技術。漸漸地,有了名聲,本大隊六個小隊男女老幼近千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父親縫製。

對父親的記憶,始於我蹣跚學步。那時父親在老房子的二層木樓上縫衣服,房頂很低,安著玻璃亮瓦。我朝父親走去,還沒縫紉機高的我,頭磕在縫紉機板上,磕得生痛,哇哇大哭,所以記住了。父親心疼地抱起我,用鼻子不停嗅著我的頭頂。直到上小學前,父親總愛用鼻子不停嗅我和弟弟的頭頂。他是喜歡那種汗汗的味道嗎?後來看見村子裡的老牛用鼻子嗅著自己的小牛犢,才恍然明白:這是父親的舐犢之情呀。

小時候,我們農村孩子夏天都是光著腳丫到處跑。七八歲時,有一天父親揹著包穀帶著我到街上加工廠粉碎包穀面。旁邊有公家開的飯館,父親領我進去,點了一盤炒肉片,兩碗米飯。父親捨不得吃肉,讓我多吃。在那肚裡沒有油水的年月,能下一回館子,心裡別提有多高興。在回家的路上,也許我還在回味那炒菜的香味,沒注意腳下,一腳踢在了突出地面的石子上,腳大拇指鮮血直流。父親見狀,心疼壞了,帶我到醫院包紮,不停嘆息:吃肉不如養肉,吃肉不如養肉……濃濃的父愛之情溢於言表。

父親不僅會縫衣服,更是種莊稼的行家裡手。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村的主要經濟作物是棉花和辣椒,父親總是虛心向鎮上的農技員請教棉花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父親的精心栽培下,我家的棉花產量高,等級好。父親被鎮政府授予“種棉能手”稱號,獎狀一直貼在正屋牆上。一九八二年,父親用賣棉花的錢買了一臺上海產“紅燈”牌收音機。多年來,父親邊縫衣服邊聽收音機。他的見識逐漸超過了村裡許多人。

父親是一位平凡的農民,雖然只有小學文化,躬耕於隴畝之中,但他崇尚知識,尊重讀書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對父親觸動最大的是一九九二年的大連之行。從成都到北京,再到瀋陽、大連。一路上他見證了城鄉的巨大差別,農村人在城市裡所遭受的艱辛和鄙視,城裡人對農村人的傲慢和不屑,農村的貧窮和城市的富有……回家後,父親更堅定了供我和弟弟上學的信念,他擲地有聲地發誓:“你們能讀到哪,我就供到哪!”

父愛如山,父親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吃了常人未吃的苦,受了常人未受的累,嚐盡了人間艱辛……父親縫衣服收入微薄,縮衣節食給我和弟弟在農村每人置了兩間結婚用房,除了我們上學的學費、生活費,沒有結餘。做衣服心理壓力很大,一大堆布料,是全大隊男女老少的。為保證大夥兒春節穿上新衣,熬夜挨凍都要趕在過年前全部做完,裁、剪、縫全是父親自己做。由於熬夜,長期坐在家裡,一九九O年父親感覺心臟難受,吃藥治療效果甚微。後來父親忍痛割愛不做衣服了,和村裡的人一起到縣城打零工,在工地抬石頭、挖土方。整天一幫人在一起幹活,開開玩笑,沒想到心臟竟然恢復健康了。常言說:“血汗錢,萬萬年。”農業銀行九層樓,父親把河沙從一樓背到九樓,一趟一趟,汗水溼透衣背,午餐是兩個鍋盔一碗白開水。為移動公司在沿街房屋牆面上用石灰塗料刷廣告,父親起早貪黑,爬低上高,辛勞的足跡踏遍了全縣四十八個鄉鎮,辛勤的汗水灑遍了全縣各場鎮的土地。

父親剛四十歲出頭,弟弟和我考上了大學。父親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感到非常欣慰。父親說:“一想到你兄弟倆,我再苦再累都有幹勁,有奔頭!”說實話,沒有父親的辛勤奉獻、吃苦受累送我們上學,我們的命運是很難改變的。父親為家庭、為兒女,負責任,有擔當,自強不息,頑強堅韌,他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參加工作後有一年回家探親,臨別時父母送我到汽車站。當我坐上車時,父親給我買了一瓶礦泉水,讓我路上喝。一轉眼,父親就不見了,只有母親一人目送我乘坐大巴遠去。後來到家後打電話問母親:“我爸到哪去了?”母親回答說:“你爸莫得出息,怕你看到他在掉淚,躲起來了。” 久別的人盼重逢,重逢就怕日匆匆。多情自古傷離別,我的父親,男子漢,大丈夫,對兒女充滿深情,父愛滿滿。想到這,我眼裡噙滿淚水,鼻子酸酸的……
父親對土地同樣充滿深情,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直不離不棄。前年回家時,我和父親開玩笑:“爸,省部級領導六十五歲退休,你怎麼還種地?”父親說:“還幹得動,自己種點,就少花錢買嘛!”二O一九年初父親生了一場大病,死裡逃生,終於不種水稻、小麥了,目前只種一點菜園地。

父親對生活永遠充滿希望,充滿信心。父親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做事有恆心、有毅力、肯鑽研,不達目的不罷休。父親的優良品質和人性光輝,是我一生都值得學習與繼承的寶貴財富。父親:您永遠是兒子心中那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向您致敬!

(圖片:網絡)

散文:我的父親

●作者簡介●

故鄉的雲,微信名:天行健,原名杜禮文,四川西充人,高級經濟師。有多篇作品在媒體、網絡發表。

散文:我的父親


來自《天府散文》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