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為何總被沽空機構盯上?

安踏,為何總被沽空機構盯上?
安踏,為何總被沽空機構盯上?

本文字數:886|預計2分鐘讀完

這是13個月以來,安踏第三次被做空機構盯上。

記者丨譚璐 關紫芸

編輯丨鄢子為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02020.HK,下稱“安踏”)又被做空了。這是13個月以來,這家中國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第三次被做空機構盯上。

7月8日,知名做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 Capital LLC)發出一份報告,指安踏秘密控制其部分主要分銷商,以操控財務資料,因此投資者不能依賴公司的財務報告。

受此影響,安踏於8日午間臨時停牌。停牌前,股價報51.25港元,跌幅為7.32%,市值蒸發109億港元。

7月9日上午,安踏發出澄清公告,稱渾水報告不準確且具有誤導性。安踏表示:“強烈否認指控。”當日安踏復牌,收報51.35港元,微升0.2%。

渾水在7月9日又發佈了安踏沽空報告的第二部分,稱安踏在IPO不久進行了一系列交易,讓渾水相信安踏內部人士打算欺騙外部投資者。2008年安踏內部人士剝奪了公司的國際品牌零售業務,並試圖隱瞞事實。

經銷商疑雲

渾水報告的第一部分指出,安踏交出領先行業的營運利潤率報告,不是因為經營良好,而是安踏秘密控制了多個一線分銷商造假。

根據上述報告,安踏操控了27家分銷商,其中至少25家為一線分銷商,佔安踏品牌銷售額超70%,可能高達80%。渾水根據收到的信用報告顯示,這些公司2017年的銷售成本約為55億元,約佔安踏報告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這些經銷商的信用報告通常顯示毛利率僅為7%至8%,淨利潤率接近零。

Belle和Pousheng是中國最大的運動鞋和服裝經銷商,參考它們的年度報告數據,真正獨立的一級經銷商的毛利潤率約為30%至35%。經銷商的低毛利潤率和淨利潤率,都顯示安踏利用對經銷商的控制來誇大其利潤。

安踏,為何總被沽空機構盯上?

報告還指出,安踏從2007年IPO開始,就將獨立經銷商稱為自己的子公司。部分獨立經銷商並沒有使用“ANTA”名稱,而是成為新實體。即使安踏對外宣稱他們和經銷商是公平的交易,但現有證據證明,安踏控制大量分銷商。安踏資深員工也清楚該批分銷商由公司控制,這在安踏企業內部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渾水報告的第一部分列舉出經銷商與安踏管理層之間的關係。比如,安踏執行董事兼銷售總裁吳永華長期擔任安踏最大分銷商——廣州安大貿易有限公司的主管。

又如,2008年3月,晉江韻動商務諮詢有限公司成立,安踏高級執行官王華友是韻動總經理。韻動控制著安踏許多一級經銷商。自公司成立以來,韻動的主管李丹一直擔任9家FILA分行的法定代表人。

安踏7月9日回應稱,“渾水報告中所提述的所有本集團25家分銷商,均為獨立於本公司或其任何關連人士。本集團各分銷商擁有其自身的管理層團隊,作出獨立商業決定,並擁有獨立於本集團的財務及人力資源管理功能,且並無相互控制關係。”

針對報告內容,安踏回應道,“部分分銷商為了推廣業務的便利,會自稱其為本集團的‘子公司’或‘分公司’,而並非以法律的定義來表述。”它指出,因為與分銷商存在緊密的工作關係,存在個別員工離職後加入分銷商的情況。這是公司職工的個人規劃,在行業中並非罕見。

創最高營收

安踏在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也曾遭遇過做空公司的質疑,主要與公司收入有關。

2018年6月14日,沽空機構GMT發佈針對體育用品企業的做空報告,認為安踏的“利潤率難以置信,(安踏)要麼是世界上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要麼就是個騙子公司。”

安踏,為何總被沽空機構盯上?

2019年5月30日,沽空機構Blue Orca Capital的創始人索倫達爾質疑安踏的會計及企業治理水平,尤其是旗下品牌FILA(斐樂)的營收不透明,認為其股價有高達34%的下跌空間。

2019年3月份,安踏公佈2018年業績,交出了上市以來的最好成績單。安踏總營收增加44%到241億元,而在過去10年,安踏的增速營收大約是20%。另外,2018年安踏的淨利潤增加32.9%至41.0億元,毛利率上升3.2個百分點至52.6%。

受到沽空機構關注的品牌FILA,安踏在2009年收購了其在中國的業務。2018年FILA品牌在全年營收佔比為35%,銷售增速超80%,已成為安踏第二大主品牌。2018年FILA在大中華區和新加坡地區共有1652萬家店。

收購FILA後,安踏開啟了多品牌戰略,持續佈局差異化、專業化的高端市場。隨後,安踏完成了對迪桑特、斯潘迪、可隆、小笑牛等多個運動品牌的收購,實現高、中、低檔品牌矩陣佈局,涵蓋專業體育與大眾體育領域。

2018年12月7日,由安踏、方源資本、AnameredInvestments及騰訊組成的投資者財團收購了亞瑪芬體育公司AmerSports。這筆交易的金額超過350億元,安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在年報中提到,“我做了從創業至今份量最重的一次決定,這是安踏在國際化上踏出的重要一步。”

創業27年,安踏一路狂奔,要做到“永不止步”,道阻且長。

(本刊記者何己派對本文亦有貢獻)

安踏,為何總被沽空機構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