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剖析:同情弱者,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我們總是傾向於同情弱者。

遵循社會對於強弱的定義,物質財富高的人,即為強者。反之,為弱者。

當我們面對路邊的一個乞丐,或者收入比較低微的人。我們很容易會泛起同情心,保護欲。想要給予他們一些幫助。聽著他們的生活遭遇,我們也更容易感同身受。

但倘若碰到一個身價億萬的明星、或者一方富豪。即使他們聲淚俱下的訴說著他們的辛酸,我們也很難去,對他們產生同情。甚至會覺得矯情。

因為他們是強者,我們會認為:富豪得到了物質財富就需要付出這些。明星得到了名利就需要被公眾辱罵。就這樣,強者獨自承受著我們所看不到的痛苦。我們選擇對其所受到的痛苦視而不見。

心理剖析:同情弱者,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同情弱者”背後的病態

“我弱我有理,就要給予我精神和物質關懷。“那些靠自己雙手不斷成為強者的人,難道不比有些無所事事的弱者更值得我們去關懷嗎?

有些社會弱者有手有腳,就是不工作,心安理得的享受著各項超國民待遇。而拼搏奮鬥的成功者,只因為是強者,遭受著詆譭。這難道不是一種病態嗎?

當然,這些行為源於我們的一種心理。:總願意相信看起來弱的一方,傷的永遠都是故作堅強的人。

心理剖析:同情弱者,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放棄一點”故作堅強“

由於每個人的階層不一樣,他所感受到的強弱也是相對的。

一個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在城市裡打拼,不管他過的多麼糟糕,但他仍然會以一個故作堅強的姿態,告訴父母或者村裡的人,她過得很好。即使他可能電話掛掉以後,吃著泡麵,在為明天的生存而發愁。

這個來自農村大學生故作堅強,因此不會被村裡的人給予同情。甚至還會被村裡的人委託他做一些事情。大學生的狀況就越發的雪上加霜。

我並不是要批判大學生的行為,這只是每個人的一種生活選擇。大學生的故作堅強,也無非是為了維持成年人的一點點尊嚴。

但我希望對於大學生來說,不要太故作堅強,只有這樣,他的父母才有給予他關心的機會。

心理剖析:同情弱者,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一生都故作堅強的人

故作堅強,其實是一種姿態,有些人隨著成長,慢慢的習慣了這種姿態。

故作堅強,可能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無能為力,因為他不知道有誰可以去依靠,而只能默默的用這樣一種方式,支撐著自己的生命,支撐著自己生存的意義,支撐著自己的一切。

對於一生都故作堅強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他明晃晃的笑容下,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過往,吞噬了多少不可言說的憂傷。可是在你面前,他永遠只會故作堅強。

如果你一生都在故作堅強,就沒人會在意你的感受。於是你的遷就,你的善良,也變得毫無意義。真正的善良,也需要鋒芒,真正的故作堅強,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不能孤立於群體而存在。

心理剖析:同情弱者,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故作堅強的背後

中國有一句古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因此故作堅強的人,在生活中,極難得到別人的幫助。

在一些團體關係中,有些人明明盡了最大的付出,卻因為她不爭,不巧,故作堅強。最終,他收到的回報卻是最少的。

就像是我一直都照顧別人,久而久之,別人便會忘記我也需要人來照顧。

發生了矛盾,大家也會去相信另一方,明明我才是受傷的那個,卻因為傷害我的那個比較會撒嬌,我就成了無理取鬧的一方,我明明心裡面疼得要死,可我還是不願意說。

故作的堅強,有時卻敵不過夜色的降臨。偷偷的哭,卻看不清前面的路。

心理剖析:同情弱者,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老子說”故作堅強“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大意是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end

看完記得關注作者,轉發給好友呀!你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前進的動力。關注我的文章,看透生活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