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下,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掌控”這個詞彙最近頻繁出現自己的腦海裡,可能是因為剛看了幾本有關數據和信息方面的書籍從而引發的感嘆,也可能是基於時下不確定性現象,我的一個應對想法。

談大數據時代個人對信息、數據、隱私的掌控,談混沌時期個人對自我的掌控,對我來說這些話題太大也太難。我很難把數據這個熱點的話題通過自己的描述方式講的很明確,在這裡也不是具體的列舉書籍上傳授的個人數據和信息隱私保護的方法,而是更想表達一種態度——一種理性應對的心態,一種積極掌控的態度。

技術、數據和科學已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天生活、工作的主要信息來源和互動方式也大多是基於電子設備和網絡,或多或少會有如下這些方面:伴隨著手機鬧鐘起床,打開網頁、微信、郵件,查看最新的資訊;出門使用打車軟件;手機刷門禁;電腦運行搜索、社交、郵件等軟件;吃飯外賣平臺;購物支付平臺;與家人視頻、語音軟件;與工作夥伴視頻會議或與學生在線授課……

這些我們在使用的任何一個電子設備(手機、電腦等)都有著各自的身份識別信息,幾乎所有被授權的應用和軟件都在後臺默默的記錄了所有的操作痕跡,至於這些由我們自己產生的數據和信息接下來是被刪除還是保存,會進行怎樣的分析和使用,接著會流向哪裡,就不受我們自己的控制了。大型科技公司的觸角和權力不斷延伸和增長,作為普通民眾的我們,隨著我們逐步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科技公司也越來越瞭解我們的喜好,能模擬畫出我們的樣子,我們被動的範圍越來越大,與之抗衡也更加難了。互聯網、應用程序、大數據...幾乎掌控著我們的生活。


大數據時代下,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World》裡談到,如果你讓自己的設備運行他人的程序,相當於你將自己的設備交給了他人。結合種種現狀來看,除去信任數據使用者的責任心,另一個可以改善的方面就是去積極尋求掌控——去了解“是什麼”和“為什麼”,瞭解那些我們目前未知,卻又正在或將要影響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比如瞭解電子化、數字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數據挖掘、分析到底是研究什麼樣的數據,可能挖掘出什麼樣的價值,我們從中能有什麼啟發;作為個體可以怎樣更好的在網絡世界裡保護自己;模型算法可以計算一切嗎;人工智能AI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可以問的還有很多,可以瞭解的還有很多,並不是說我們會去從事這些方向的職業,而是促進我們發現和加深對周遭的理解。在自己去主動尋求積極瞭解的基礎上,還可以藉助更多的書籍和網絡教育資源做進一步的理解,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期上線的面向公眾的人工智能學習平臺——致力於通過教育使技術更加民主化,從幼兒園到高中年級K12開展的AI教育(https://aieducation.mit.edu/),為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和公正的未來做著努力。

與其被動的接受現狀,完全交由他人,不如我們主動去增加對它的瞭解,瞭解事實的真相,理性的分析與決策,尋求可能的改變,探索更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

《大數據、小數據、無數據》

《算法霸權》

《硅谷帝國》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World》

《大數據時代》

《數據時代的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