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關注

@糧罐生活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種桑養蠶後月收入從百十搖身一變高達萬元

凌晨五點,蠻崩村的村民已經開始起床洗漱,開始了忙碌的一天。這裡位於雲南和緬甸的交界處,從遠處看去雖然房屋略有損舊,但停靠的車輛彰和新刷的牆面彰顯出這個村子的富裕情況,讓人很難聯想到兩三年前這裡還是國家欽定的特困區。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精準扶貧的農業致富教學

最開始提倡種桑養蠶的是鄉鎮幹部,深知農民不喜歡紙上談兵,於是帶領專業人員入住小村,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專業化種植和收穫,讓村民避免損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最終讓所有村民都接納了這種新的種植模式,按照村民董跑約的說法,他家最初16畝地年均一萬元左右,然而種半年桑樹和蠶的價值就超過了以往一倍,在去年更是創下了四萬元的高額收入,然而這還是他入行較晚,最先跟著“吃螃蟹”的人已經月入五千多元,現在已經準備蓋房買車。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2014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6年後村子年均總收入453萬元

雲南的貧困村落較多,雖然多數地區環境良好,但這裡缺乏技術人員和農業合作社的參與,絕大多數的農民只能在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中掙扎,缺乏奔頭的生活讓這裡的人們酗酒、衝突等惡性事件不斷髮生,至今精準扶貧工程啟動,才迎來切實的改變。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2006年是雲南貧困縣的翻身年,在這之前這裡的人都住茅草房,在政策扶持下才開始建設宅基地,有了自己的磚瓦房。新房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幾年,當人們再次沉浸到生活的艱難時,農業部在2014年啟動了“一對一”的扶貧計劃,針對不同村子的地理優勢向其派送專業人員,為每個農民指引了一條致富之路。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以蠻崩村為例,這裡的磚瓦房基本上都翻建成了二層小樓,餘出來的部分也被改造成了倉庫,多數人為了運送桑葉更加方便甚至還全款買了交通工具,16年讓鄉村擁有了自己的電、燃氣、自來水和水泥路,搖身一變成了致富村,曾經所謂的“惡習”再難見到,整個村子其樂融融。

有衝勁讓村子更和諧

以前總有人說窮山惡水出刁民,但民風淳樸的地方人們心還是向著好的一面發展,因為窮才鬧得鄰里不和睦,現在種桑養蠶讓每戶人家都有了奔頭,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讓村民幹勁十足,再加上勞動力要比原來種水稻小上不少,學新技術時的耐心和細心將村民磨礪的更有涵養,以前整日空閒的人不見了,全都扎堆在桑田之中,牢牢抓緊這改變命運的良田。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雲南第一村”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同樣是從精準扶貧中走出來,玉溪大營街社區以全區119.21億的總收入成為全國鄉村的佼佼者,這是什麼概念?家家都蓋起二層小樓,基本上這個村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車輛,那這個社區是怎麼做到的?以下兩點硬性要求比較達標。

一帶一路是前提,如何施行人來決定

“一帶一路”是共同富裕的關鍵因素,曼崩村能有今天離不開當地農民的相互扶持,如果先富的人不理睬後富,那曼巴村仍然還會是當年的那個村落,因此人怎麼做很重要,其次才是如何共同努力。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政策所向,領頭人敢作敢為

農業部鼓勵農村發展建設的同時,社區抓住機遇開展了當地集體企業項目,而整個村子對社區也非常信賴,共同促成了當地經濟的飛黃騰達,形成穩定企業後每個人都可以領取年終分紅和月份工資,這期間多麼波折暫且不說,堅持集體所有制這一點就非常難得,同甘共苦容易,但能像玉溪大營街社區一樣同富貴的少,脫貧不光是物質上的貧瘠,他們更脫離了精神上的荒蕪,村民與領導相互包容才是共同富裕的真正原因。

那現在農村這麼掙錢,是否應當呼籲年輕人迴歸?袁隆平老爺子給出了答案

袁隆平號召青年回顧農業,現代發展依賴下一代人

袁隆平老爺子剛過完90歲,在豐收節的慶典活動中呼籲年輕人參與到現代農業當中,曾經傳統農業正逐漸退出舞臺,現代農業技術才是未來所需,比如無人技術、無人機技術、鴨田共生等等,這些現代的農業研究更適合年輕人來擔當。

農業技術的更替速度正逐漸加快

耕種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流浹背的勞累讓不少年輕人止步,而這一切正在人們眼皮底下改變,農業機械化如今已經大規模實現,農業智能的試驗田也已經宣告成功,可以預見未來農業發展缺的不是勞動力,而是依靠智慧的人。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農業領域具有包容性

在多年以前,當你看到一個人時能很輕易的分辨出他是一個農村人還是城裡人,但現在兩類人同樣站在身前卻很難分辨,這是因為時代模糊了身份的概念,我國農業領域具有包容性,在發展的道路上不問出處,只看結果。

為什麼要年輕人迴歸農業

年輕人的到來將會解決技術與耕地的“隔閡”,比如種子技術如果交付到老農手裡,其中的優勢需要專業人員不斷講解和科普才能明白如何發揮最大優勢,同樣一個年輕人將會縮短這一過程,知識儲備的增加將會加速科技進步速度,只有基層變強,才能產生蝴蝶效應讓整個農業變強,再加上年輕人的話語權逐漸增多,以前農村蓋的二層小樓是否安全也會有年輕人精心檢查,不會再輕易發生坍塌事件。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90”後高齡的人呼籲90後迴歸,這證明我國缺乏農業領域人才,希望更多力量匯聚到農村,重燃農業新希望。

年輕人迴歸將提升農村自建房的安全性

曾經的“危房”怎麼蓋?託人畫圖紙,蓋到哪請哪的工人,還有圖省錢的自己蓋,其中有多少技術性無從考究,記得四川洪災到達農村的時候,很多自建房碰到水一衝既散,生命很難得到保證,而年輕人如果迴歸農業必然會去往農村,自建房的安全性將會得到保障。

農民為什麼蓋房?基本出於兩個原因

一、自建房價格實惠,提升整體生活水平

生活改善後想翻新蓋二層的大有人在,十年前曾流行過“小洋房”的說法,那是農民的“別墅”,是自己富裕的象徵,但多年前網絡不發達圖紙也並非能夠共享,人們蓋樓都需要托熟人來畫,這樣可以省下一筆專業費,然後再找工人“糊弄”一通,只要能正常生活,農民就滿意的沒有過多追求,但這種不專業性其實為日後埋下了安全隱患,比如十年前的房屋現在還是否安全就難以保障。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二、拆遷獲取補償款

一般這種都是“突擊建房”,為獲取補償款打造的豆腐渣工程,拆了要給補償款,不拆又佔著宅基地不用,這類房子往往被農民稱為“閒置房”,是村民心照不宣的“商品”。

“雲南第一村”靠種桑養蠶翻身蓋自建房,袁隆平寄予年輕人厚望


內容擴展:無論是哪種,農民對房屋的安全性認知都不如年輕人,雖然比不上專業人士,但年輕人懂得基本常識和理論,而且一旦年輕人當上村幹部將會對房屋檢測更加嚴格,想從根源杜絕危險必須提升自建房評估標準,不受“規矩”束縛的年輕人屬於農村的圈外人,讓他們參與進來更有利於保障宅基地的安全。

#袁隆平號召更多青年從事現代農業##“雲南第一村”共同富裕何以實現##靠著種桑養蠶,茅草屋升級小洋房##“野蠻生長”的農村自建房##2019中國百強鎮名單揭曉#

下期預告: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在即,山東大蔥"選美"比賽也在展開!第一名農民獎十萬心動嗎?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