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的“老物件”,不能總是讓它在不經意間消失了。

大多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記憶中可能有這麼一個場景:家裡有許多的銅錢,袁大頭,瓷器,或者一些有了年頭的小玩意,在家裡抽屜裡,奶奶放針頭線腦的盒裡,院子的角落裡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自己有時候還拿著去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卻找不到這些東西的蹤跡了,就是有,數量上也和以前沒法比了!

經過了歷史車輪的滄桑,以前的東西僥倖保存了下來,而很一大部分都落在了廣大農民的手裡。如果真正懂其價值的,會妥善保存,不懂其價值的,就被當做家裡普通的物件一樣對待。可以說當時家家戶戶都能扒拉出來“老物件”,雖然精品很少,但也有許多晚清和民國的東西。

農村人的“老物件”,不能總是讓它在不經意間消失了。


那麼這些東西都去哪了呢?當然不會自己長腿走,更多的是人為的原因。

當時農村生活清苦,精明的主婦都是物盡其用,有些年頭的瓶瓶罐罐都派上用場,裝上各種生活用品,既然當生活品,損耗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不小心碰碎了,收拾一下碎片扔出去也就了事。

當然,當時女人飾品還很少見,拿著家裡的銀製品可以去加工成自己中意的飾品,也毀了一些東西。

“熊孩子”也會參與其中。

小的時候,從家裡拿了一個銀元,喊住沿街穿巷搖撥浪鼓的小販,滿含期待的想換點東西,小販“很不情願”的給了我十幾顆麥粒般大小的“糖精”,自己則滿心歡喜的回家化糖水喝,後來也陸續和小販做過幾次“交易”,不過總是換點糖精,魚鉤等小玩意,直到把家裡的幾塊銀元換了個精光才作罷,現在想想真想抽自己幾個大嘴巴子,這是嚴重的“不等值”交換,但是仔細想想,幾顆“糖精”和銀元相比,顯然“糖精”在小孩心目中佔的位置更重。

農村人的“老物件”,不能總是讓它在不經意間消失了。


再說,我好歹換來了吃的過了嘴癮,更多的小夥伴用銅錢做毽子,一個毽子就要用好幾個銅錢,而且有的踢不了多久銅錢就裂成兩半了,還要繼續拿銅錢往上加。

但畢竟小孩子用來玩的東西是有限的,風靡一時的從老鄉手裡淘換東西,才使得更多的“老物件”從農戶家裡“走”出去。

頗具眼光的小販把目光看向了淳樸的農民,經濟不趁手的農民也樂意把看不上眼的“物件”換成現錢,至少能為家庭買些柴米油鹽,所以小販用很少的毛票收到了不少的東西,轉手賣給會欣賞的人,也能賺不少的錢,更有運氣好的能收到一些文物級別的,他們被稱之為“撿漏”,一次就能賺個盆滿缽滿走向人生巔峰,但轉念一想,至少當時就是這個形勢,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況且這些物品雖然讓小販用來賺錢,但至少能得到更好的保存,農民也只能吃個啞巴虧了。

就這樣,這些“老物件”從農戶家裡走了出去。

農村人的“老物件”,不能總是讓它在不經意間消失了。


隨著近年來的收藏熱,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東西的價值,等反過來再找的時候,已經不見蹤影了。

當然,寫這篇文章的意義並不是單單說經濟價值,許多“老物件”都有歷史價值,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畢竟經過時間的沉澱,一些東西也蘊涵了很多的意義,現在有的農戶人手裡不乏還有些“老物件”,可以妥善收起來,讓它們少些摧殘,也讓以後更多的人能看到它們。

農村人的“老物件”,不能總是讓它在不經意間消失了。


話說,年少的你弄丟過多少“老物件”?或者你與哪些“老物件”擦肩而過?

關注我,為農村生活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