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結字變化的原理,變某一字形,應該如何去變化,其原理是什麼?

用戶7312063301668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源於隸書,萌於東漢,形成於魏晉,在東晉時趨於成熟。蘇軾曾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書書寫簡約流暢,易識,易學,最為實用。

行書可分為三大系,及二王系,顏體系和魏碑系,行書大多書家都以其為摹本,用於臨習創作。

行書的結字,其創作時各種風格都有,但結字都有規律可循的,它大致可分為四點:一,創作時最忌每字大小劃一,字無明顯變化,這就無任何藝術性可言了。

二,行書書寫時可有連絲呼應, 表現在結字時就是省了筆畫,但每字的趣味性則增強了。三,疏密有序,書寫作品時應當有疏有密,譬免字字平均分佈,這樣作品才能有神采。四,字同則需變,就是說一篇作品如出現相同的字時,則要有變化,不可書寫相同。

以上所書為各人之理解,僅供大家參考!









龍臺書屋


行書結字應各盡其態,自然為主。大小、長短、繁簡不狀如算子。正中有奇,收中有放,古人行書結構,總是用心經營,出新奇於法度之內。

王鐸提出"書不宗晉,終入野道″的觀點,他非常重視古典傳統的學習。王鐸行書節奏感和韻律感較強。行書結構變化豐富。

下面以王鐸行書為例作結構變化原理分析。

一,筆畫簡省,通過這一方法提高書寫速度。

二,將上面筆畫拋高,和下的部分形成疏密對比。

三,提升右上角,形成左低右高之勢。

四,叄差變化,如左有豎右有橫折豎鉤的字,長短不一。

五,一個字中有收放對比如"成"字。

六,左右結構的大小對比如"好″字。

七,行書中,一個字內筆畫的粗細對比。如"何"字。

八,為了造險的頭重腳輕結字法如"暮″字。

九,空間布白的虛實對比法如"有″字。

十,突出主要筆畫的方法如"半″字豎筆特長。

十一,讓字傾鈄有動勢如"人″字,有像人跑步的動態。

十二,一個字中有幾筆並在一起和其它筆畫有塊面和線條的對比。如"長"字。

十三,左右結構中,左邊左斜,右邊右斜,但重心穩。如"將″字。

十四,左正右斜如"路″字。

十五,半包圍結構中的內斜外平。如"道″字。

(上圖書法作品為王鐸所書,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行書結字的變化,實質是不同於楷書的結構之處,其目的是增強行書的流動感、節奏感、靈活性,增加矛盾對比,依我的經驗,通常是根據以下幾種原理去變化,下面一一解說並舉例說明:


一、疏密原理

楷書當中追求筆畫均勻,疏密合理,而在行書當中這強調疏密對比,往往將一些均勻的筆畫加大疏密對比關係,如《晉 · 王羲之 · 喪亂帖》“當”字。

二、收放原理

漢字的筆畫,長短不一,但是在楷書當中,那一筆長,那一筆短,那一筆收,那一筆放,相對來說是固定的;但是在行書當中,為了追求變化和動感,可以更加自由地加大收放對比關係。如《元 · 趙孟頫 · 杜甫秋興詩》“年”字:

三、輕重原理

楷書的筆畫強調均勻,除非像顏真卿《顏勤禮碑》這樣的帖,輕重變化大;但是在行書當中,輕重對比關係顯得更加隨意和任性,可以根據書寫的需要進行調整,沒有定法。如《宋 · 吳說 · 下車帖》“頓”字。


四、錯落原理

楷書當中,合體字中本來一些部件是平行或者高低一致的,行書當中為了追求變化和動感,可以打破平行一致的結構,變成錯落之勢,甚至發生位移,反而更加好看。如《宋 · 蘇軾 · 黃州寒食詩帖》“破”字的高低錯落之勢。

五、歧正原理

楷書當中,字中的各個部件基本上都是平正的,為了寫出動感,行書中往往將其中某些部件寫成斜側之勢,這樣就形成一歧一正,相互對比。如《宋 · 米友仁 · 動止持福帖》“頓”字: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行書結字變化原理和方法,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書友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靈活變通,寫出更加靈活多姿、美妙動人的書法來。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