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在我國文學史上,從來不乏“神童”式小孩的出現,唐代的駱賓王7歲便寫出流傳千年的《詠鵝》,而宋代的寇凖同樣也是在7歲寫下了氣勢非凡的《詠華山》。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看這些神童的詩作,其實都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雖然詩寫得極好,但是大多沒有什麼太過深刻的哲理蘊含其中。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都還是小孩子,生活閱歷單薄,想要寫出歷盡千帆的感覺,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不過在歷史上卻有另外一位7歲小孩,他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讓人驚訝不已,他就是黃庭堅。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黃庭堅出生官宦家庭,所以自幼便受到文化薰陶,對於讀書習字有著濃厚的興趣。再加上他本就是聰慧過人,所以小小年紀就頗有才名。在黃庭堅七歲時,有一天,黃父的好友來家中做客,見到黃庭堅,便對黃父說“久聞令郎才名,不如讓他現場吟首詩?”黃庭堅雖然年紀尚小,但也毫不怯場,思及曾見過吹笛的牧童,便開始吟出了這首詩。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算盡不如君。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如果單看這首詩的前兩句,其實並沒有太多令人意外的地方,只是簡單的寫景。一位牧童悠然的坐在牛背上,從前村慢慢走過,吹奏著手中的短笛,悠揚的笛聲在田間迴盪,隔著田壟也能聽到。雖然簡單,但這兩句也是將牧童的灑脫形象和悠閒心情刻畫得十分傳神,同時充滿了屬於小孩的童真。或許是黃庭堅曾見這樣的牧童,也曾羨慕過他的悠然自得,所以才能寫得這般具有畫面感。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不過緊接著的後兩句卻是老辣非常,絲毫不像一位7歲小孩能說出口的話,反倒像是歷經沉浮的70歲老人之言。多少人在長安追名逐利,但是他們用盡心機卻沒有這牧童的悠然自得。這兩句在名利客與牧童的對比之間,其實也是表達出小黃庭堅的清高,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要知道在古代,基本上所有文人都是有著一顆功名濟世之心,哪怕是最終“歸園田居”的陶淵明,當年也曾出過仕做過官,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和失望後才有了後期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更是如此,科舉考試參加了,干謁之事也做了,皇帝宣詔入京時意氣風發道“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不過在看透官場腐敗後,黯然離去,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語。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所以,古代很少有文人在青壯年時期就有黃庭堅“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這樣的思想,他們大多都是在經過生活的曲折,仕途的跌宕,歷盡千帆後才作此想。但是黃庭堅7歲就能有這樣的想法,真的是讓人難以相信。

對於黃庭堅7歲寫的這首,老辣到不像小孩寫的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