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傳播延長期刊論文的“生命力”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面臨較大困境:拼學術,存在期刊數量眾多但質量整體不高的特點;拼影響力,存在精品期刊少,大多數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雙雙低於國際水平的現狀。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在積極組稿約稿、爭取更多優秀稿源、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的同時,也應該對期刊發表的論文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廣泛傳播,提升期刊的影響力。

首先,擴大期刊的傳播範圍。加強學術論文出版後的宣傳推廣,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多渠道宣傳推廣方式:如利用郵件推送、RSS訂閱、專業學術論壇、社交媒體以及學術社區等方式進行宣傳和推廣。此外,Kudos等系統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發佈及共享研究成果。這些宣傳方式中,社交媒體及學術社區的宣傳十分直接有效,他們的目標用戶明確,且由於用戶間交互功能的使用加速了傳播。

其次,擴大期刊的受眾範圍。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往往是小範圍、小社群的學術交流,這不利於社會大眾瞭解我國的科研進展。因此擴大期刊受眾,在更廣闊範圍內普及科學知識勢在必行。

這方面,國內的科技期刊多采用改寫的方式,對適合科普傳播的論文,進行論文內容的提煉與科普化的語言再創作,再通過多渠道宣傳方式進行推廣。國際知名刊群《科學》通過EurekAlert!這一全球新聞服務,面向媒體發佈改寫後的適用於新聞發佈及科普宣傳的科技新聞,並對公眾免費開放閱讀,值得國內的學術期刊學習。

再次,多種模式的二次傳播。對於學術期刊而言,僅僅是整篇論文的宣傳推廣仍有一定的侷限性,可以通過多種格式、多種方式及知識重組,達到知識的二次傳播。多種格式不僅僅是文字格式,還包括圖像、音頻、視頻以及攝影作品、漫畫作品等。

如今,很多期刊也採取語音、視頻採訪作者闡述研究成果,如醫學領域的期刊會把醫學實驗的視頻直接加載到網頁中與論文內容一起展示,加深讀者對研究成果的理解;Wiley出版社的一些期刊會用一頁卡通圖片來闡述文章的焦點問題。

多種方式指的不僅是研究論文的出版,還可以通過專輯及定製出版的形式,根據一個特定的主題重新集合已經發表過的論文在網絡上展示,也可以在會議上宣傳,或供專人使用,從而提升這些研究內容的利用率。

此外,從研究論文中提取相關內容集合成書籍、課件、宣傳資料等也是論文二次利用的常用手段,這方面國際知名學會、協會應用的比較多。語義出版所帶來的知識重組,也為知識的二次利用打開了新的大門。語義出版將一篇篇文章拆分成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知識點,將文章內容細粒化,從知識的角度解讀文章,並利用本體等技術對知識進行重新組織,按照用戶需求進行知識供給,這種細粒化的知識傳播方式一方面拆解文章、提煉精華,另一方面也適用於目前越來越碎片化的閱讀方式。

比如《菌物學報》在每一期出刊後,都將優秀論文的精華內容進行微信、微博同步宣傳,同時會依據論文的研究方向推送到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菌物學會官網、科學網等平臺進行宣傳,一些重點內容也會結合相關會議進行宣傳推廣。此外,期刊還會根據需求整合內容進行宣傳資料、書籍等的二次傳播,以及利用語義增強在期刊網站進行宣傳。

學術期刊的宣傳推廣,需要多角度積極推進,只有真正地發揮出每一篇研究論文的作用,凸顯出他們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引導整個社會的學術價值取向,從而改變“唯SCI”論,推動學術領域新的評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乃至推動我國整個科研體系的全面健康發展;同時新時代學術期刊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堅定文化自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推動科普教育,推動整個社會的科技創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