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在現代,不管是冬天冷了還是夏天熱了,我們只需要有一樣東西就既可以緩解暑意納涼又可以阻擋嚴寒的侵襲,這件東西就是空調。

但是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夏天是用什麼降的溫,冬天又是用什麼取的暖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瞻仰一下古人在這方面的智慧。

鑑於在古代凍死的人比熱死的人多得多,所以寒冷的冬季對古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層的貧民來說,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時間,很多老弱病殘就是被一場大雪亦或一次強降溫的嚴寒奪走了生命,他們食不果腹飢寒交迫/。

因此在古代,學會冬天如何取暖比了解夏天如何納涼更加重要,所以,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古人冬天用啥取暖”的這個話題。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一、寒冷的冬季,古人這樣度過

古人冬季用啥取暖才能安生度過這一個季節?

首先是關於房子的修建,這是最基礎的保暖工具。

要想冬季保暖,房子可得要修建好。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古代的房子窗戶一般都是紙糊的,一捅就破的那一種,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

紙糊的窗戶風大力地吹雨大力地滴落就爛透了,這樣的窗戶又怎麼能在寒冷的冬季起到禦寒的作用呢?何況紙張本來在古代就是一樣比較稀缺的東西,尤其是貧苦人家,飯都吃不起了,哪還有閒錢去買紙糊窗戶?

不管是從實用性上考慮還是從私密性上考慮,古代在建造房屋的時候大多數都不會考慮真的用紙糊窗戶,電視劇也僅僅是電視劇罷了,一般房屋都會直接裝上木質的,需要通風采光的時候拆卸下來就可以了,或者直接用茅草編織成的席子充當“窗簾”抵禦寒風。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關於怎樣修建房子能夠更加具備保暖性,其實我們漢代的祖先在這一點上很有話說。

他們當時將牆體的內部整成空的,這樣只要把裡面燒熱乎了,整個房間就會暖和起來。陝西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築遺址的爐灶就和後世的火牆十分近似。

除開火牆,居住在北方的人民還發明瞭一樣東西叫做“火炕”,在東北地區特別受歡迎,如今東北的“上炕”上的其實就是這個炕。

火炕和火牆組合起來,將整個房間除了屋頂以外的地方都可以弄得很暖和,這種暖和帶有空間上的立體感,使得即便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區的人民冬天的日子也能很好過,只要把牆和炕都燒熱乎了,家裡就會很暖和。

《宋文鑑》中關於“火炕”有這樣的記載:“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其次是要有充足的食物。

我小的時候每次冬天放學回家,手腳都要凍得冰涼,這個時候我奶奶就會說,趕緊吃飯,吃完飯後就不冷了。結果就是吃完飯之後身上真的會暖和很多,因為食物給身體補充了熱量。

同樣,這個理論在古代也是成立的,如果古人想要安生度過一整個冬季,那麼除了最基本的房屋住所之外,第二個就是要有充足的食物。

這對於大戶人家來說肯定是不難的,但是古代之所以在冬季的時候會有那麼多人凍死,一般也是因為他們既沒有穩定的可以躲避風寒的住所,也沒有充足的食物給身體輸送源源不斷的熱量。

所以在古代,這些人要想熬過寒冷的冬季,只能靠著乞討或者大戶人家的善心,然後晚上的時候全部聚在破廟裡面瑟瑟發抖。

所以說,在古代,光鮮亮麗的永遠都是上層的貴族和統治者,吃苦的永遠都是底層的人民。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向來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除了食物之外,酒也是一樣很好的禦寒工具,冷的時候喝上兩口酒,渾身都會暖和起來。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最後是各種保暖工具的使用,輔助人們度過寒冷的冬季。

如果說房子變得比較保暖,那麼冬天的日子就好過多了。如今的冬季因為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所以冬季感覺並不是十分寒冷,連我奶奶也經常說現在的冬天和過去比那可就太暖和了。

在沒有溫室效應的古代,冬天比現在還要冷得多,所以僅僅憑藉一間不冒風的房子就想安然度過冬天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冬季還是要有取暖的工具才行。

現代的人們取暖設備一般都是和電有關,只要有了電,一切都好辦。但是在古代沒有電,所以他們的取暖方式除了多穿衣服保暖以外就是和火有關了。

冬天要想好過,房子首先要修建好,保暖性要強,但是人也不可能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將家裡燒的熱乎乎,對大多數平常人家來說,這是非常奢侈的,畢竟在古代城市裡居住的人民,柴火什麼的可都是要花錢買的。

遠離了大型的取暖裝備“燒熱房子”之後,人們就需要有一些小型的取暖工具,保證不燒炕不燒牆的情況下還能溫暖自身,這就有了火盆的存在。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火盆裡面大多數情況下燒的是進化版的柴,也就是木炭。

相比較大規模的燒炕燒牆取暖的行為,家裡人圍著一個火盆取暖的成本要小很多,也方便不少。但燒火盆也是看家裡的具體情況的,有錢人家上到上品的薪炭下到燒炭的火盆都無一不體現出精細,而生活一般般的人家高等炭火買不起,只能用低等的便宜薪炭。

相比較而言,火盆的使用確實方便很多,但是那麼大的一個火盆不可能搬來搬去,也只能放在屋子裡,幾乎只能固定使用了,那麼當人們需要外出的時候又要怎麼確保保暖性呢?

接下來就輪到了手爐的登場。初期的手爐依然還是燒炭的,拎著就能走的特點更是方便了不少有外出需求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又開始覺得在手爐裡面燒炭非常不方便,不如直接將熱會灌進去用來保暖,這樣更方便,於是又有一樣保暖的工具產生了,這就是湯婆子,和我們現在用的熱水袋是一個原理。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說完了在古代既難熬死亡率還極高的冬季,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下夏季。

二、炎熱的夏季,古人這樣度過

古人夏季用啥降溫才能舒適度過這個季節?

既然說到降溫,能消除高溫的東西一般都是和水有關,只不過形態大有所不同。

擱在我們現代,天氣熱的時候,有條件的直接躲進空調房,一躲就是躲一天,沒條件的也能讓電風扇吹呀吹,吹走炎熱的暑氣,再不濟還可以花上幾塊錢去小賣部裡買上幾根冰棒,吃完了照樣能夠緩解炎熱。

在古代這些東西都沒有,那麼他們除了藉助自然風來抵消暑氣,還能用什麼方法來度過炎熱的夏季呢?人力物力財力自然都需要使用起來。

我們經常看那些宮廷劇的時候,宮裡的皇上娘娘夏季午睡的時候,邊上會站著一兩個打扇的小宮女,但是就小丫鬟的那點風力對於消除炎熱其實作用並不是很明顯。

為了更加涼快,古人選擇在房間裡放入冰塊,然後藉助冰塊的冷氣,再用扇子送去陣陣冰涼舒爽的氣息,古代幾乎是全部憑藉著人力來度過這個炎熱的夏季,當然,與此對應的貧苦人家只能自食其力,一把蒲扇頂過炎炎夏日了。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除了藉助風力來降溫,第二個降溫的方法就是通過飲食來降溫了。

現代用來存放冰鎮食物的東西叫做冰箱,在古代其實也有類似於冰箱的大物件,叫做冰鑑,冰鑑是古代用來盛冰的容器。

《周禮·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鑑”。

可見周代當時已有了原始的冰箱。

既然有了冰,那麼一切都好說,關於冰的飲食也就一個個被製作出來,北宋時有一道名吃叫做冰雪冷圓子,只要花一點錢就可以買到,已經成為了大多數平民老百姓都能用來消除暑氣的一種食品。

而對於平民老百姓來說,雖然冰品能夠買到,但是也絕對沒有哪一家能夠日日消費,那麼平民老百姓又是如何用食物納涼的呢?這裡就要提到井水的妙用。

夏季打出來的井水會冒著一絲冰氣,所以,老百姓一般喜歡將一個大西瓜用籃子吊起來放進水井裡,或者從井裡面打水上來,鎮著西瓜,吃著被井水泡過的西瓜也能從中體會到一絲絲的涼氣。

由此可見,古人的夏日生活除了納涼比我們稍微不方便一點,加上穿的衣服多一點,會更加覺得燥熱之外,好像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在古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溫,你知道嗎

總結:

從嚴寒的冬季取暖到炎熱的夏季納涼,老祖宗想出來的每一個方法制作出來的每一樣器具,無一不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所以古人真的是有一顆聰明的腦袋瓜,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日後的舒適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