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抗挫折力,父母3种教养方式起决定作用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状态。

然而,对教育竞争的过度追求正在导致家长和孩子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在最近的公开演讲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隐”,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11月12日,一位在珠海香洲区壮华学校读六年级的12岁女孩因作业没完成,受到老师批评责骂、用尺子打手掌,中午时分,家长接到电话,被告知女孩从教学楼四楼坠下身亡。

11月3日,扬州某中学高二学生自杀身亡,留下遗书称学业压力太大,父母表示孩子年级排名从40名滑落的第200名,情绪低落的状况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事实上,对竞争教育的追求,让很多孩子感到作业压力大、精神焦虑、无助……小学生、中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的自杀案件频繁发生,为家长和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这些“小大人”的心理健康和自尊不容忽视,更需要父母重视起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成绩好、做事有毅力,面对困难能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但时常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令人很诧异。

面对同样的情况,为什么不同的孩子反应差异如此大?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风格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父母的教养风格即是可以对孩子一生可能带来影响的家庭因素。

培养孩子抗挫折力,父母3种教养方式起决定作用

参加夏令营的孩子

三种父母教养风格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做过一项开创性研究,参与者是来自95个家庭的103名学龄前儿童。通过访谈、测验和家庭研究三种方式,她测量了儿童如何完成任务,定义了三种家庭教养风格,分别为专制型、放任型、权威型。

第一种是专制型(Authoritarian)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绝对的服从。他们希望孩子遵从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假如孩子不听话、不顺从大人的话,大人就会施以专制且严厉的处罚。这类父母通常比较狠心,比其他类型的父母更加冷漠、更缺乏温暖,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现实中可能比较少数,谁会忍心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冷酷)。

这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长此以往,专制型风格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倾向于表现出不满、孤僻和多疑,因为,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会被严格控制,长此无法独立作出选择。

第二种是放任型(Permission)放任型父母教养风格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调节,父母很少提出要求,尽量让孩子监控自己的活动和生活,只有在比较严重或离谱的情况下,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并给孩子解释原因。与孩子共同决策,很少责罚孩子,温和、不专制、不苛刻,甚至有些放纵、溺爱孩子。这样教养风格下的孩子在上学前期会显得很不成熟,相应的自我控制和探索能力也很低。

放任型教养风格其实是比较接近溺爱孩子了,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很少接受大人的引导,以至于孩子自身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社会正常规范。

“巨婴”这个词是近年来诞生的新词,用来形容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放任型教养风格下,更容易导致巨婴的出现。今年8月份有新闻报道称贵州贵阳初一的学生自理成立很差,连剥鸡蛋都不太会,当时这个事情引发了大量讨论,事实上,现在很多小学生穿不好衣服、不会系鞋带的不在少数。

第三种是权威型(Authritative),权威型教育风格中,父母注重孩子个性表达,同时也会对孩子施加社会性限制。父母觉得有信心管教孩子,但同时也比较尊重孩子的决定、兴趣、想法和个性。父母关爱、接受孩子同时也要求儿童品行端正、表现良好,听大人话。

如果有必要,这类父母也会考虑以一种比较温和和支持的关系下对孩子施以限制和明智的惩罚,但父母会解释大人这样要求的理由,并鼓励亲子间的沟通交流。

显然,权威型教养风格是比较合理的管教方式,这类的孩子安全感会很强烈,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期望。

在学前期,拥有权威型父母的儿童比较独立、自我掌控和自主,孩子知道何时能满足父母的期望,并且能够决定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冒险引起父母的不满是否值得。

不论在家庭娱乐还是家庭职责方面,父母都期望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履行承诺,并且坚信会这么做,这样孩子可以经常体验到承担责任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整个家庭而言,可以形成良性的亲子家庭关系。

此外,权威型教养风格也会带给孩子更理性的处事解决方式,当发生矛盾时候,权威型的父母教会孩子用积极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协商可接受的方案(“如果不赶快早起吃饭,错过了校车,你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学校了”)。

权威型家庭教养风格并不仅仅对孩子严格要求,同时会认真了解孩子的想法,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告诉孩子,这样的管教方式才是权威型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孩子是“小大人”,请尊重TA

权威型家庭教育成功的很重要原因是:用理性、和善的方式去支持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而不是经常以大人自居,忽视孩子表达的机会。

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有的父母生气地对孩子说: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真笨”

“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穿衣服”

“笨手笨脚,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蠢货”

“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不懂事的小屁孩”

……

虽然大人是无心的几句话,但对于还没形成批判性看问题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因为父母/老师这么说了。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两三岁开始,儿童的认知能力开始增强,虽然无法清晰的表达自我价值的概念,但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行为来证明他们有自尊,在内化了父母和社会的评判标准之后,儿童形成了自我价值感和自身能力的评判,比如“我很棒”或“我很差劲”。

那些觉得自己“很差劲”的孩子会形成条件性自尊——“无助模式”,会觉得只有成功才感到有自我价值,将失败或批评当初是对他们价值的否定,并可能因为对如何做的更好感到无助,压力大,精神焦虑。

今年2月,郑州市一名12岁小女孩,因写作业被父亲训斥后从32层跳楼自杀,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幼小的生命。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

但很多儿童自杀的案例中,孩子从产生自杀念头到实施自杀行为,家人并没有察觉到异样,然而孩子的心里不知已经翻腾了多久,抑郁了多久,才会踏出那一步。

很多父母并不是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学习、学校表现、健康成长、安全,以为都是为孩子好,但很多孩子其实希望父母多关注自己的想法、兴趣、心理活动。

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渴望大人的关爱、尊重,父母对孩子心理感受的漠视,长期的危害更大。

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3%-50%的学龄前、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表现出无助模式的迹象:消极情绪、缺乏恒心、自贬或自责等。

在完成困难任务时,自尊不依赖于成功的儿童可能会尝试换一种思路去解决困难,而“无助”的儿童则会感到羞愧,大一些的儿童在失败时候可能会认为自己是“愚蠢的”,他们会放弃任务或去解决比较容易的任务,也不会期望成功。

希望父母不要再打着“为你好”的借口而自以为是的管教孩子,在抚养孩子方面,父母并不是全能的,也需要学习,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家庭亲子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