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文|歷史有嚼勁

相信熟讀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這麼一句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說的就是以前那些埋頭苦讀,皓首窮經的書生,他們看起來算是“士農工商”中的最上一級,社會地位比普通百姓要高貴得多,可他們實際上的生活卻是苦不堪言,窮困潦倒,經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要多寒酸有多寒酸。

在文學作品中,有兩個最典型的形象,一個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還有一個就是吳敬梓的著作《儒林外史》裡的范進,他們一個比一個過得寒磣,可卻沒有一個願意找點兒活幹,養活自己的。

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最後孔乙己是一直考一直考不上,家裡窮的叮噹響,到最後都不顧讀書人的尊嚴去偷東西,後來愣是窮困潦倒而死,范進在中進士之前家裡都揭不開鍋了,母親都餓的頭昏眼花,兩眼看不見了,要不是因為他運氣好,中了舉人,估計這個家真就完了。說到這兒,很多人都納悶:他們這些書生雖然說是手無縛雞之力,可隨便找個活幹餬口還是沒什麼大問題的吧?怎麼就硬等著生生餓死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咱們還得看看那時候的制度。

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根據朝廷的律例:學子一旦考上秀才,就等於是有功名在身了,正式步入了“士”的行列,對於這個群體,國家有嚴格規定:剝奪你從事其他職業的權利!說白了農民嗎,商人,工人等等各行各業都不能再幹了,為了資助你接下來的學習,政府會發一點兒津貼,以示國家對人才的重視。

可大家要知道,這個所謂的“津貼”只是象徵性的,他連一個人的溫飽都解決不了,秀才拿著這些錢不夠花,自己又不能從事其他的職業(真要想從事可以,除非你放棄十年寒窗得來的功名,這哪兒一個士子可以輕易放棄的東西?),就只能勉強度日,期待著自己有一天能夠高中,告別這種苦日子。

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等到了貢院裡去參加鄉試的時候,那就更遭罪了,陰曆八月份考試(按現在陽曆是九月份,天已轉涼),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天入場,進去之後就不允許再出來,吃喝拉撒全都在考棚裡面解決,過了三天兩夜之後,允許學子出來,第二天接著進去,有的學子為了不折騰,或者是盤纏不夠,乾脆就一直呆在考棚裡,整個過程下來是九天八夜,非常辛苦。

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一大批的人在考棚裡面呆了九天八夜,那排洩物全都在裡面,所以考棚裡面經常是濁臭逼人,再加上晚上天涼,稍微不注意就感冒了,本來考試壓力就大,身體再不舒服,古人又迷信,所以經常出現貢院鬧鬼之類的事情,很多考生沒等考完就瘋了!在經歷了非同一般的學習強度之後,還要遭這份罪,可見這功名得來的有多不容易!

古代的士子有多苦?看看這兩條規定就知道了

瞭解了這些舉子背後經受的苦難之後,我們也就知道了這些令人費解的答案:因為范進和孔乙己都是那種在考中秀才之後不願意放棄功名前程的人,所以他們沒有到社會上隨便找份工作餬口的權利;因為他們經歷了這麼多常人難以理解的苦難,所以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才會變得稀鬆平常!哎,悲劇啊!

本文由歷史有嚼勁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