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傅瑩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外交部前副部長

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10月5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就中澳關係等問題接受澳大利亞《金融評論》上海分社記者邁克爾·史密斯書面採訪,以下為中文全文。

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金融評論》:在您看來,中澳兩國關係最密切的節點?由於什麼事件,兩國關係出現拐點?

傅瑩: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2014年一年之內兩國領導人三次見面,這在中澳關係史上前所未有。習近平主席訪澳期間雙方宣佈將中澳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把兩國關係推到歷史高點。第二年兩國簽署自貿協定。

記得我在澳大利亞任大使時,一直在推動擴大兩國貿易,我走訪過西澳和北領地等多處資源和畜牧業企業,與工農商業界有廣泛接觸,深深體會到中澳之間經濟互補與合作的需求。根據澳官方統計數據,2004年中澳貿易額是211.7億美元,去年達到1589.7億美元,整整翻了7倍多。這些成就來之不易,是雙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值得珍惜。

近年兩國關係遭遇挫折,輿論氣氛很不好,2018年《澳大利亞人報》甚至用“深度凍結”(deep freeze)來形容。我不認為兩國關係可以被“凍結”,事實上中澳合作依然活躍,貿易在疫情之後恢復增長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雖然離開澳大利亞比較久了,我一直關心和關注中澳關係。就我的理解,目前出現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還是因為相互瞭解不夠,缺乏穩定的信任。遇到新問題,沒有充分溝通,沒把事情搞清楚,就訴諸輿論、刺激公眾,導致矛盾激化。

中澳兩國的歷史、經歷有很多不同,在認識和看法上有分歧很正常,同時中澳也有許多共同點,我們都堅定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對自身關切比較敏感。另外,澳大利亞是美國的盟友,中美關係緊張也會使中澳關係受到牽扯。

所以,我們需要用接觸、溝通、協調的辦法,在解決問題和克服分歧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和信任,而不是依靠假定推測、簡單認定,採取對抗、謾罵甚至相互傷害的辦法。中澳合作是搭上經濟全球化的車才取得快速發展的,兩國人民都希望繼續從中澳互惠合作的深化中獲益,雙方要共同守住這個大的趨勢。


《金融評論》:目前中澳關係陷入冰點,請問冰雪消融是否可期?您認為澳大利亞政府應該採取哪些舉措融化堅冰?

傅瑩:中國珍視與澳大利亞的關係,認為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澳關係符合兩國利益。我相信澳政府、企業界乃至人民,都願意繼續與中國合作,打破當前困境需要兩國展現誠意和勇氣。

中國民眾對國與國關係的一個基本期待是能夠相互尊重,中國人最反感外國干預內政,反對沒有搞清楚情況就指手畫腳。中國從不干涉他國內政,尊重澳方利益。所以,當澳方表現出意識形態偏見時,會引發中國媒體的反彈。誠然,中方也需要加快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對中國發生的事情及時向世界提供一手信息,避免自己的形象被謠言和虛假信息所抹黑。

有的國際媒體,包括個別澳大利亞媒體人關於中國的說法很不嚴謹。我記得在澳期間就曾有媒體說中國在澳有3000個間諜,一時間人心惶惶。問到我時,我說澳洲2500多萬人口,中國安排3000間諜來做什麼呢?如果對澳洲都有這樣的必要,世界這麼大,中國需要派多少間諜呢?中國工人農民辛勤勞作就為了養間諜嗎?國家怎麼發展?大家都笑了。可惜這種荒謬信息現在依然不少。

我認為,中澳雙方應努力溝通,培養互信。2008年啟動的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迄今已舉辦5次,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方應繼續在增進互信、推動合作上多做“加法”,為改善關係積累條件。疫情背景下,全球都面臨困難,中澳應攜手共克時艱,為本國乃至世界經濟復甦多做貢獻。

當前國際形勢變化很大,最突出的是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執意將對華關係引向對抗方向。如果中美關係惡化,經濟全球化是否還會延續?世界是否會發生分裂?一個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不僅影響兩國,也關係到世界的未來。相信國際社會不希望在一個分裂的世界中被迫選邊站隊,作為利益攸關方,相信澳方也不願意這樣。中國歡迎澳方在地區和世界舞臺上扮演積極角色,也期待澳方能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扮演一種聚合與橋樑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金融評論》:中澳貿易額近幾年屢創新高,請問這一局勢會繼續保持嗎?中澳經貿是否面臨脫鉤風險?

傅瑩:目前講的“脫鉤”主要指中美在關鍵科技領域的問題。這肇始於美國全球戰略重新聚焦大國競爭,把中國當作首要競爭對手防範和壓制,例如對突破5G技術的華為採取芯片斷供措施、以“國家安全”為由清除美國網絡中的中國應用和電信公司等。長此以往,就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擔憂的,中美可能發生系統性“脫鉤”,世界可能分裂成執行不同技術標準的兩個體系。

經濟全球化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難以改變的歷史潮流。中美、中澳、世界各國之間經濟互相深度依存,人為強行切斷供應鏈,不僅代價高昂,也損害各國利益,相信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第三方力量”不願看到經濟全球化終結和國際體系裂解。

中澳貿易結構是兩國互補性需求決定的,澳方優勢是資源產品,中國對此需求巨大。據澳外交貿易部數據,2018-2019年初級產品佔澳對華出口總額的80%,中國市場吸納了澳方80%以上的鐵礦砂、75%的羊毛製品、68%的種牛、40%的酒。我注意到在澳也有人跟風討論同中國“脫鉤”的假設,不知道在中澳關係這樣的結構下會是什麼樣的“脫鉤”?

我在內蒙古老家與朋友吃飯,他們拿出來澳洲的紅酒來,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所以說,兩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往來都與兩國經濟利益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鼓吹中澳貿易“脫鉤”的人,應該聽聽兩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怎麼說。

中澳都是自由貿易的獲益者,這幾年即便兩國外交上磕磕碰碰,世界貿易也在下降,中澳貿易額卻一直增長,2018-2019財年增長14.9%,中國繼續是澳最大貿易伙伴。同時,兩國貿易結構更趨多元,澳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產品更多進入中國市場。

疫情給國際貿易構成沉重打擊,但今年3月以來中澳貿易額就恢復增長(附圖),6月澳對華出口再創單月記錄,達146億澳元,在全球都陷入困難之際中國吸納了澳半數以上出口。事實充分說明兩國經貿關係具有很強的韌性,合作前景會越來越廣闊,對兩國民生福祉的促進也會越來越直接。

傅瑩:脫鉤不應是中澳關係的選擇

|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2020年1月與2月數據為2020年1-2月統合數據平均。

《金融評論》:澳大利亞及西方國家是否誤解了中國?我們該如何克服意識形態的差異?

傅瑩:依我在澳大利亞和英國工作經歷的體會,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一手信息不足,可能語言也構成一定障礙,二是偏見較深,傾向於用冷戰觀念看待和評估中國。現在中國國力上升,西方出現了對華恐懼心態。中國和西方都創造了偉大文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人民的追求。以意識形態劃線不符合時代潮流,各國應該尊重和承認別國發展道路的選擇。

這場嚴重的疫情給全人類帶來嚴峻挑戰。中國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付出巨大的代價,同時也盡己所能地及時和不斷地向世界分享信息,並積極為國際合作貢獻力量。美國不僅沒有主動領導全球聯合應對,反而挑動對中國的懷疑和排斥,錯失聯合抗疫的時機。在澳大利亞,也有一些人詆譭中國抗疫的努力,讓看到這些報道的中國人感到不解和不滿。這顯然不利於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也會給國際抗疫協作帶來阻礙。

當前各國利益已深度交融,跨境風險挑戰與每個國家的安全都息息相關。目前全球新冠疫情感染人數超3000萬,死亡人數超95萬。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和被剝奪了幸福的家庭。世界當務之急是形成合力,切實推進全球抗疫,包括加強在疫苗及有效藥物研發、醫藥物資生產供應及復工復產方面開展合作。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挑戰等待我們攜手應對,例如氣候變化、核武器擴散、恐怖主義、新技術安全和治理等。

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相互依存,中國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就是基於對世界團結合作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 本文首發於2020年10月5日觀察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