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

“勞動節”假期的最後一天下午,我與李振國在他的辦公室見面。這個房間寬敞、甚至空曠,裡面只有最常規的辦公傢俱:寫字桌、電腦椅、長條沙發和一張茶几。

這次會面原本在今年2月就要進行,因為不可抗拒因素,一直被推遲,於是我被一種強烈的與時間有關的緊迫感裹挾著,都沒有來得及多觀察一下這間辦公室裡的其他細節,看是否能發現一些與公司和李振國本人有關的裝飾品或紀念物。畢竟,他是中國光伏產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2000年創建的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單晶硅光伏企業。

李振國看起來並沒有區分“賓主”座次的偏好,這與他的下屬在之前向我描述的“隨和”性格相符。我們在那張毫無個性的黑色皮革質地長條沙發上隨意坐下,開始談論他與他的公司。

他表現出一種恰到好處的親切感,既有分寸,又不刻意。這讓我們持續了90分鐘的談話從一開始就很放鬆,儘管有那麼幾個時刻,他回答我的問題時字斟句酌。

4月底,隆基股份發佈2019年年報及2020年一季度季報。這對我來說是個意外收穫,我能以此安慰自己漫長拖延並非毫無意義,我們的交談正好可以從報告中那些令人振奮的數字開始:與上一年相比,隆基股份2019年盈利翻倍;2020年一季度,利潤也呈現高增長。

李振國對這些數字表現冷靜,語速也沒有變化,像是解釋,更像是澄清。他強調2019年淨利潤實現超過100%增長的直接原因,是用來作比較的2018年淨利潤,因為受到當年“531”光伏新政的影響而偏低。

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與能源局聯合下發《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叫停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指標、嚴控分佈式光伏規模,並將新投運項目上網電價統一降低0.05元/千瓦時,同時要逐步降低項目補貼強度,以“使企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這個當日下發當日生效的通知,沒有設置任何緩衝期,這讓已經有十多年高速發展期的中國光伏產業遇到了一次不大但是也不小的危機,包括隆基在內的國內光伏重點企業的股價應聲而落,生產銷售受到影響,進而全年利潤普遍下滑。“2018年隆基的利潤比2017年少了10億元。”李振國說。

所幸政策進行了適時調整,光伏市場也逐漸回暖,2019年隆基淨利潤50多億元,與2018年的25億元相比,實現“翻一番”,但李振國還是說,2017年是35億元,把三年放在一起,再把“531”的影響排除在外,“按照年化,我們只是保持著百分之二十多的穩步增長。”基於類似的理由,他評價2020年一季度的同比高增長,也是因為“基數偏低”。

他的解釋非常像中國本土教育中典型的優等生,當別人誇獎他成績好時,絕不會主動承認自己很優秀,而是會將原因歸結到“客觀因素過於友好”身上。

就連李振國自己也承認,2020年一季度的高增長還有更重要的原因,例如隆基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產業佈局,其中雲南二期項目剛好在今年一季度投入運營,這使得“數量上有一個比較大幅度的增長”。隆基在中國境內的工廠除了大本營西安之外,還分佈在寧夏、江蘇和雲南的許多地方。

去年9月,我曾經訪問過隆基在雲南楚雄祿豐縣的硅片工廠,整座縣城因為隆基的工廠而變得有活力,當地修建的多層住宅的主要購買者,也是隆基工廠的管理人員。工廠大門外的商店,會在隆基的工人發薪水之後的許多天裡,生意興隆。

那天,在生產線的尾端,管理人員告訴我,工人正在打包的硅片,價格最初是90元一片,現在只是每片3元。這不是價格戰的伎倆,而是因為成本下降導致的價格下降,隨後因為價格的下降,而贏得市場。在這一邏輯下,成本下降帶來的盈利空間與光伏市場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的連續6個季度的價格穩定,結合在一起正好“被我們享受到了”,李振國說。

2020年第一季度,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但隆基的生產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這是因為在春節之前,當國家還未採取針對疫情的最嚴厲管控措施時,李振國就已經提前開始準備應對未知的風險,這些措施包括出於安全考慮,勸說來自防疫重點地區的員工不要返回原籍過春節。這一做法是有效的,並且意外地產生了另一重後果:隆基的生產線在春節期間基本保持了相對滿產狀態。甚至在2月中旬,中國開始逐步重啟經濟時,隆基還能派出自己的員工,去支援因為限制人員流動而無法恢復生產的配套企業。

如果有人評價這是“運氣”,李振國一定不會認同,因為他經歷過真正的運氣。

2000年隆基成立之後,業務一直開展得很順利,順利到2002年下半年李振國“自信心膨脹”,即便管理團隊還沒有成型,即便自己的組織能力和資源把控能力也幾乎是白紙,但他還是連續安排了好幾個項目。

“無一例外,這些項目最後都是失敗的。”李振國說,“但是失敗沒有帶來後果,原因是‘運氣’。”

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

李振國。圖片來源: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他向我講了一件往事,發生在17年前。

2003年,隆基向烏克蘭的一家客戶出口了兩個貨櫃的多晶棒,“一個貨櫃7噸,兩個貨櫃一共14噸。”除了重量,李振國對價格也記得清清楚楚—15美元一公斤。“我們當時業務很便宜,這些多晶棒從2007年到2008年,價格就漲到了400美元。”他說。

兩個貨櫃總貨值200萬美元,在2003年對隆基來說是一筆大生意。運到烏克蘭之後,因為一些技術性原因,對方要求退貨。隆基當時海外報關和運輸的經驗不足,就一直折騰到2004年5月,才把這兩個貨櫃運回到國內港口。

“結果在港口連包裝都還沒有拆,就被另一家國內光伏企業以三倍的價格用600萬美元買走了。”李振國說。

這件事儘管看上去結果非常正面,但李振國知道這完全憑藉“運氣”,而“運氣”不可能時時都在自己這一邊。他開始反思,結論是“做企業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因為這意味著正確的決定會被很快執行;同樣地,錯誤的決定也會被很快執行。“可能做了99件正確的事情,但是有一件錯誤的事情,這個企業就完蛋了。”他說。

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極端情況發生,李振國加快速度解決“一個人說了算”的問題。他的大學校友和朋友鍾寶申,於2006年出任隆基董事長,讓他鬆了一口氣。

1986年9月,李振國和鍾寶申在甘肅省第一次見面,之後的四年中,他們作為蘭州大學的學生成為朋友。蘭州大學曾經是中國西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這裡聚集著由中國內地許多著名高校來支援邊疆建設的知名教授和教育家。許多年後,李振國將自己創辦的公司命名為“隆基”,就是為了紀念蘭州大學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長江隆基。

鍾寶申之後,又有更多人加入隆基,“2006年的時候就已經是比較完善的、大家在一起集體討論、分析問題、最後做決策的機制,這麼多年我們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李振國說。

李振國在回答我的問題時,習慣用“我們”自稱,他幾乎沒有用到“我”字,他甚至委婉地向我表達之前我針對他個人的問題有點多。

這是從“集體主義”中走過的一代人共有的特徵,他們不習慣讓自己成為焦點,除非是為了其所屬群體的利益。

在隆基管理者、光伏業者之外,李振國還是中國經濟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個群體“92派”的一員。1992年初那次“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巡視和系列講話過後,一大批帶著智慧和勇氣進入商海的創業者,被稱為“92派”。

李振國從1992年開始創業,2000年創建隆基,他以不同的標準把自己的經歷劃分了“階段”,不論怎麼劃分,2006年都是一個重要節點。

2006年,除了李振國擺脫“一個人說了算”的風險之外,隆基也確定了之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路線。光伏行業歷來存在“路線之爭”,不同的企業有各自的利益選擇,與薄膜對立的晶硅路線中,又分成單晶與多晶兩派,二者的區別在於成本和對太陽能的轉化率。簡單來說就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單晶硅成本高,轉化率高;多晶硅成本低,轉化率低。

2006年之前,隆基也一直在做單晶硅,這是“專業慣性”使然,因為李振國在大學裡學的就是單晶,畢業分配到西安的工廠,也是“守著”單晶爐,創業之後,自然而然地沿著“單晶路線”向前走,“因為我只懂單晶。”他說。

當2004年德國修訂《可再生能源法》後,光伏行業迎來一個爆發點的時候,隆基必須脫離“懂什麼就做什麼”的本能性路線選擇,對未來的發展路徑進行科學和可持續的規劃。

“2006年我們確實做了很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對這個行業的服務實質、對今後技術路線的發展路徑,以及對不同的技術路線,進行研判,最後得出的結論。”

李振國對我說,這一次與在這之後隆基的歷次重大決策一樣,遵循著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性”和“立足未來”。

第一性是要堅持事物的本質,立足未來則解決事物的發展問題。“光伏產品的本質就是度電成本,對今後降低度電成本做出貢獻就是技術發展方向。”李振國解釋。

依據這兩個原則,因為“單晶硅”是度電成本最低的技術路線,隆基決定堅守單晶硅陣營,儘管當時行業內多晶硅大行其道。

在當時的市場中,單晶硅並不佔明顯優勢。李振國必須解決未來如何參與競爭的問題,“我們當時有一個很基礎的假設,凡是人可以造出的東西,短缺一定是階段性的,過剩才是常態。

將來這個行業一定是一個充分並且完全的競爭格局。”李振國說。

從2011年起,隆基在規模上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製造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也已經拉開。但在2013年,隆基又面臨新的問題:從度電成本的角度看,單晶已經開始顯現優勢;但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上來說,單晶卻是在逐年下降。

“如果不做些什麼的話,我們可能會被邊緣化掉。”李振國擔心。

隆基的業務鏈開始向下遊延展。儘管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讓行業認識到單晶是好的技術路線,“我至少要做個示範。”李振國說。

這個示範的結果是,隆基在下游也迅速發展,硅片、組件再到持有光伏電站。2014年到2019年,隆基股份的硅片產能由3GW擴至42GW,增長13倍;組件產能由0.2GW擴張至14GW,增長近70倍。2019年的年報中提到,預計到2020年年底,隆基的單晶硅片年產能將達75GW以上,單晶組件產能達到30GW以上。儘管隆基的歷次“擴產”都被外界視為“激進”,但李振國堅持認為自己始終保持著“謹慎與保守”,只不過有時候,“謹慎與保守”隱藏在表面的“激進”背後。

和“謹慎與保守”隱藏在一起的,還有逐漸形成的協調與管控能力。不過從2015年起,隆基董事會已經“禁止”李振國對外講述這些重要能力是如何具備的。因為在2015年時,隆基在行業內已經是成功的公司,“有些東西是我們通過很多教訓得來的,大家認為至少在這個階段還不能讓對手也那麼清晰地瞭解到。”李振國說這話時,有點不好意思。

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

2020年5月,寧夏隆基單晶硅棒車間,隆基股份總裁李振國向來訪客人介紹單晶產品的優越性。

被對手瞭解,並不真正對李振國構成壓力,現在他的危機感還是來自對自己的更高期待。2019年年底,隆基大約有3萬多員工,在2020年的規模擴充計劃完成後,員工人數會接近6萬,其中包括越南和馬來西亞的總共1萬名海外員工。“站在我這個角度,比較在意的就是這6萬人,將來飯碗能端得更穩、更長久。”李振國說。

為6萬人負責,這是顯而易見的壓力,同時也很有抑制不住的榮譽感,“我們和我們的同行,通過這些年的努力,讓光伏越來越有競爭力,這讓我很自豪。”他說。

當我問他“你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時,李振國回答:“是傳統能源。”他仍舊錶情冷靜,語速沒有變化,像是解釋,也像澄清。

李振國:Q & A

《財富》(中文版): 無論是解決“一個人說了算”,還是堅持走單晶路線,過去20年依靠一個又一個“對的決定”使隆基成為行業領先者,你如何保持這一領先地位?

李振國:未來肯定會面臨更多挑戰、更多競爭、更多選擇,也要做更多決定。在做這些新的決定或者應對新的挑戰時,會有點緊張,或者說是會有點隱隱的擔心。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也是在新陳代謝的過程當中,也許在“這個階段”裡,我們這麼想這麼做,可能成功了,佔了一些先機,但是也許將來還會出現有人的想法和做法比我們更先進。

也許我們到時候就會“落後”了,我覺得很正常,當然我們會努力保持住領先地位。我們還是有學習的心態,堅持第一性原則和立足未來進行判斷的原則,同時也儘量不要形成路徑依賴。另外還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萬一有一件事情錯了,就趕緊糾正。這樣可能會走得更遠一些。但是不能排除有另外一群人可能比我們更厲害、更聰明。要避免路徑依賴,其實就要有新的路徑。

《財富》(中文版): 如果有一件事會影響隆基的發展,或者說有可能對隆基的發展造成困擾,你認為會是什麼事?

李振國:

如果是從“短期的影響”這個概念上看,我覺得是全球包括中國的能源格局比較複雜,我們希望的是支持光伏的發展,我們擔心的是政策未來對光伏有沒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就可能會形成短期的影響。但是我認為從長遠上看,並不能影響隆基的發展步伐。對每個人或者對人類來講,總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政策上可能會有短時間的我們認為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東西出來,但是我覺得未來一定會被糾正。我們對短期有所擔憂,對中長期保持樂觀。

從另一重概念上來看,就是未來會不會有新的超出我們現有認知的黑科技出現。雖然我們一天到晚花了很大的精力在研究光伏,但保不準會有一些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的黑科技出來,從技術上顛覆現在我們做的事情,這一點我們不知道。如果這樣的黑科技有一天真出現的話,我們會對這種事情保持敏感。(財富中文網)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營業收入:328.97億元(2019年)

總部: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

《財富》中國500強排名:第300位

公司簡介:

成立於2000年的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科技公司。隆基股份正走在—條從產品創新改變行業到技術創新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的創變之路上。從光伏材料、光伏發電設備到太陽能電站系統,為光伏發電事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在財富Plus,網友們對這篇文章發表了許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觀點。一起來看看吧。也歡迎你加入我們,談談你的想法(掃碼下方二維碼即可下載財富Plus)。

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
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李振國:我的對手是傳統能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