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那些事……

前兩天,偶路過鄰居家門後,聽見兩口子正為5歲的女兒上不上幼小銜接班發生了爭吵。爸爸支持上幼兒園大班,媽媽則列舉身邊實例說上幼兒園大班就廢了,幼兒園現在都不交東西。又一一列舉幼小銜接的好處,唯一說服爸爸的落腳點就是孩子認字了,會算算數。話題聽到此,我笑了,然後便悄悄的離開了。

孩子,作為一個家庭的希望,父母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就是中國式父母認為對的愛的方式。

做一個愛無限,慧的邊的家長更重要

隨著孩子成長,擺在我們面前很現實的問題時是大班孩子的擇園選校問題。

作為關注孩子成長的父母的我們,我能感同身受大家在面對這個問題的盲點。

我也和大家一樣經歷過一段焦慮期,但在調查,走訪之後,我最後還是選擇回到幼兒園大班上。做出這個決定並非無由。

下面是我在經過一段時間“做功課”調查後所做的簡單對比,發現與其發給高昂的學費去上幼小銜接,不如做一個智慧,伴之有方,行之有法的家長來的更實惠。

學前教育那些事……

話題一.公立與民辦幼兒園之 “殤”。

首先,教委作為各學校的上層管理部門,明確規定幼兒園的孩子不可教授知識,即教育的去小學化。

當下,社會中各個家庭對幼兒教育的需求成長點逐步增多。幼兒園現在也在著力為大班的孩子們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且在教委允許範疇內,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課程教學引導,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保護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

其次,幼兒園大班對學生的培養更多趨於學前班的模式。開始注重學生的5個意識的培養,4大習慣的養成,這是一個我們無法每天親眼看到的教學過程,只有孩子在平時種種表現中得以驗證。

話題二.有需求就有市場,論百態幼小銜接。

我自己的孩子就讀於21世紀幼兒園,包括我們多位同事的孩子目前都在該園的小、中、大班就讀。

就在半年前我還往返於各大幼小銜接機構問詢就讀名額一事。

經瞭解後沒有低於5500元的,而且在問及教學內容時得知,能像小學一樣成為系統課程體系的還真不多,都是各個幼小銜接機構百花齊放。

這時,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現在社會存在的幼小銜接機構良莠不齊,如能選擇一個不錯的機構實屬難得,還得看孩子的現實情況而定。

目前,我感覺中國人的現狀就是什麼都需要速成的最好,貌似也成了我們養娃的通病。

我曾問過一位在世界近10國工作,居住過的外國友人,他說只有在中國存在大量的學生培訓機構及從業人員。

如,正向看:中國人有積極向學的心態。反向看,也是中國人渴望速成的心理驅動,這都沒有錯。

但,實則面對教育這一生的話題來說,學習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在適合的年齡接受適當的教育,切勿拔苗助長,簡單說就是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學前教育那些事……

說回幼小銜接班,我瞭解到:從課堂時間,座位模式,教學知識量的堆積,習慣養成等方面的培養都趨從小學化。

提前讓孩子進行提早學習一年級的知識,進行早慧的開發,可以看見的是很多孩子從中受益。

看不見的是,不知對哪些孩子會形成很大的厭學影響,當然這也是不可預知的,依然是因孩子而議。

最不想看到的是簡單,粗暴的灌輸給孩子一些單純的文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何談學習興趣。

目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一直在摸索,探究如何讓學生快樂感悟語言文字,從中積累字詞,而後學會表達輸出,形成一個閉環的過程。而於低齡兒童學習語言文字最好的方式是在兒童快樂閱讀中體驗感知文字的魅力,積累字詞,再到理解內化後的表達輸出的閉環過程。

沒有閱讀基礎的單純的識字是蒼白無力的,字詞句段篇是不可分家,且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最好的學習語言文字的方式就是在父母的陪伴閱讀中,在日常的交流裡,訓練孩子感知中華文字的形象,形成自己的認知,思辨能力,最後達到運用的結果。即:會說,會認,會寫,會用。

正如植根在中國英語培訓市場近20年的Lily英語,在學生初學的感初階段學習,就是通過大量的聽,說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到感中和感高階段的提升練習,形成學生的英語思維。漢語學習也如此,大量閱讀後感知文字的意義的同時孩子們就會形成漢語思維,內化理解文字的意思,表達也就不在話下了。

話題三. 幼小銜接的“後遺症”,無人能預知。

看似我們的孩子在幼小銜接班進行了速成,肯定是帶著知識鎧甲進入了小學階段——幼升小。

看似我們的家長心裡有了底氣,孩子初學會穩穩過渡。

看似我們的孩子在幼小銜接機構進行了各種習慣養成訓練。

進過知識早包裝後應該是可以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總有天不遂人願的事情發生。

對於這類學生,會出現一部分的“厭學態”者,他們靠著吃著幼小銜接的知識老底兒,思維遊走於課堂之外,老師看到的他們是有溜號兒的、搞小動作的、走神兒的等等學態,成績嘛就不用多說了。

可見,過早地消耗了孩子的求知慾;過早地磨滅了低齡兒童的學習興趣;過早地讓孩子走進某某課堂。在孩子後期的習慣養成,激趣探究課堂知識的態度上未免是件好事。

學前教育那些事……


當然,以上所談一定是片面的,只是想引起更多有有預見性,深受“其害”家長的共鳴。也一定會有很多我們眼中的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話題四. 求人不如求己


面對社會上存在的紛雜的幼小銜接機構,家長還是要從自家孩子的特點出發,不盲從。

畢竟,時代的產物有當下家長盼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需求,或許更是一種無奈。高額學費的壓力,學習系統的不確定性,孩子學後的認知狀態,林林總總的問題,也必將成為我們家長為孩子擇園選校的參考點。

求人不如求己。不管我們把孩子放在幼兒園大班,還是放進幼小銜接班,作為父母的我們都不能放棄對孩子成長中高質量的陪伴。

于丹教授曾經說過,她於女兒的陪伴一定是高質量的陪伴,哪怕僅有的10分鐘,也是言傳、身教的切身引領。

學前教育那些事……

她列舉了陪伴的故事:


我女兒小時候就問過我:媽媽,冬蟲夏草在春天和秋天的時候是什麼呢?這種問題我真的不知道,所以就去查答案。女兒還問我:蜈蚣是百足之蟲,它真的是一百隻腳嗎?其實我也是通過查詢才知道,蜈蚣有20-22對腳,百足之蟲是我們的形容。

如果不是孩子問問題,成人的思維不會去考慮這些。孩子是帶領我們接近科學的眼光。不要覺得孩子無知,其實大人是跟著孩子瞭解更多的知識。

可見,作為于丹教授她很清晰的看到與孩子的交流,作為家長可以從中受益之處。更何況我們,身為家長是否可以從中有所思考呢?

當下,大多數家長的思想認知就是掙更多的錢,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進行教授與指導。

其實,此想法不能用對錯來評價,而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只要很多家長已然對孩子有所期待,只要稍加用心,就會發現自己親手帶的萌娃,才會大放光彩。整家規,成習慣;常閱讀,伴成長。

以上,無不需要家長的高度自律,方可奠基孩子的成長,求人不如求己。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問問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是否做的足夠好?答案可以說有解亦無解!

最後,讓我們都來做智慧型家長,記得求人不如求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