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上半年共讀了52本書,並不算多,好些書讀過了,也什麼也記不得,只當成了一時的消遣。在這幾十本書中,以下這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不時拿出來重讀。也跟大家在此分享一下:


一、

《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

《蒙曼品最美唐詩:人生五味》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兩本書是同是蒙曼老師的作品,也是一起讀的。讀了文本後又去喜馬拉雅去聽了她的音頻節目(音頻內容和書是一樣的,大家可以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用蒙曼老師講詩的方式來講下這一套書。這一套書美不美?美!美在哪裡?我們先來看選詩的方式,四時之詩,選的幾乎都是唐詩三百首裡面的詩,有少數幾首是她加上去的。以我們的春夏秋冬四時之分,把每個季節的詩、以人生五味(喜怒哀樂怨)一一來品讀,在詩意中體會人生,在詩意中感受四季。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講到關於詩人和詩背後歷史故事。比如祖詠寫的《望終南餘雪》,是他在考試時寫的。【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詩本身寫得很好,但不符合當時考試的要求。要求是一般是六韻的五言排律(六聯十二句話,六十個字)。考官讓他再加幾句,祖詠回覆兩個字:意盡。最後,他還是中了進士。有才華的人就是這麼自信吶。還有,唐朝的考官們也很愛才,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祖詠的這首詩,也是唯一一首應試考試中流傳下來的詩。


還有,蒙曼老師應該是非常喜歡《紅樓夢》,常常拿黛玉香菱寫詩的過程來講唐詩。比如講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有奇句,便不必拘泥於對仗。”,還有講到韋應物時,說到寶釵笑話香菱,整天講個韋蘇州的沖淡之美。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我的爸爸也一直推薦我多讀詩詞)





除此之外,歷史人物、史料、典故書籍,蒙曼老師真是順手拈來,讀詩的同時,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正是我的爸爸教導我的一樣,多學學詩,也可以學會更好地寫文章。

二、

《笑傲江湖》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本書是在微信讀書上讀的電子書,差不多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許多個碎片時間讀完的。(以前出門總會帶本紙質書,後來出門帶的東西多,就把書省下了,在外出時間就看電子書)。


在《笑傲江湖》中,林平之是比主角令狐沖更值得關注的人,他因一本莫名其妙的秘籍而改變命運,從此走上了不歸路。


長大後讀江湖故事,跟小時候最大的不同,是不會第一時間想知道誰是壞人好人,也不想壞人都第一時間死掉。而是去研究為什麼這個人會變壞?他做這些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前幾日,讀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當我們明白一些事的內情,和一個人內心的掙扎和曲折,也應會產生一些悲憫之心。當然,並不是說原諒所有的壞人,而是懂得這變壞背後的原因。


讀小說的痛苦和精彩之處,就是看到眾生皆苦,又總有人能在苦中找到甜。


三、

《棋王 樹王 孩子王》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本小說是在兩個早上讀完的,平常是很少在早上讀小說的。

是上個星期的一天,早上六點多就醒了,本來是起床來收拾屋子裡,順便整理一下書架。摸到這本書,打開一看,就停不下來了。


以前總是聽一些老師說,寫作要有節奏感。對這個節奏感不是太明晰,在詩詞時自然是能一下子感受到文字的節奏感的,但是小說就有一些難了。讀阿城的《棋王》,就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什麼叫文字的節奏感了。就是,當你大聲讀出來,會有一種朗朗上口的順暢感。沒有多餘的字,也沒有胡裡花哨的表達。


分享《棋王》最後一段:

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王一生已經睡死。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眼前火把通明,山民們鐵了臉,掮著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

我笑起來,想: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褒到了,即是幸,卻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倦意漸漸上來,就擁有了幕布,沉沉睡去。

前幾天,理想國做了一個阿城《棋王》35週年文學之夜,請了許多名人作家來談阿城的書和寫作,感興趣的可以查看,地址如下,或直接微博搜索。


https://s.weibo.com/weibo?q=%23%E9%98%BF%E5%9F%8E%E6%A3%8B%E7%8E%8B%23&from=default




四、《拔蒲歌》《八九十枝花》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兩本書都是沈書枝寫的,也是在上半年穿插著讀完的。都是在睡前的晚上看的,有時間午休也是也會讀一兩篇,特別是在最近的夏日讀來,特別舒暢。


這兩本書都是寫書枝的家鄉生活(《拔蒲歌》多一些城市生活的場景)。書中所寫到的小時候農村生活,對我來說也特別熟悉,放牛、打豬草、種田、挖菜……這種親切感,能把人拉到過去,又能得新審視過去。粗讀時,或許會覺得這樣的內容過於平淡,但是,我很喜歡這種安靜的寫作方式,即便一小朵小花,也一個字一個認真地對待它們。


我今年也有寫一些小時候生活的文章,但是我很難像書枝這樣寫得這麼動人,也許是我小時候的敏感導致痛苦多過快樂,寫的過程很艱難。不過,這種回憶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閱讀是一種治癒的很好方式,寫作同樣也是。


五、《我與父輩》《獨自走過的日子都有餘溫》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兩本書中,有許多重合的內容。《獨自走過的日子都有餘溫》中70%左右的文章,都是《我與父輩》一一樣。因為先看的《我與父輩》,再讀後者,也當是一次溫習。



這兩本書的基調都是一樣的,都在講過去的人和事。在整本書讀完時,我發現書中所寫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如此清晰、明朗。那些父輩人之間的掙扎、痛苦、慈悲、孤獨,也都浮現於眼前。儘量書中那片土地離我甚遠,書中的人也與我毫不相關。但是,對土地愛恨之情、對於親人之間情感恩怨的心情,卻都是相同的。



當我在書中回憶我的父輩時,確是模糊的,我所能記得的只是自我的一些猜測,我無法像閻連科一樣,能夠如些坦誠、實在地寫下他的面貌、言行。也做不到像他一樣敢於表達自己的虧欠和怯懦。



在序言中,他說:把寫《我與父輩》,當作一種贖罪和懺悔,讓自己所有的情感都重新迴歸到那片土地上

讀這兩本書,是為了學習閻連科先生寫作,真誠、穩重、實在。當我自己寫父輩生活時,總是顯得很輕很飄,很苦惱。


六、《小說課》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前幾日看到豆瓣上,有人在討論關於畢飛宇先生講小說一些弊端,並沒有細看,也不知原委。想來,在文學研究一塊,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現在還趴在山腳下的泥坑裡,因為全無半點閱讀和寫作的天賦,全靠拼命掙扎。



無論怎麼說,這本小說解讀課,給了我一些啟發和幫助。

說一段書中的故事:

畢飛宇講《水滸傳》中,看施耐庵是如何把林沖這樣一個本來怕事的技術幹部,“逼上梁山”,完成一次個人命運的必然轉折。在環境上,他先是安排了風和雪,因為有了雪,他才會生火,有了風才有了後來拿石頭擋門,聽到了壞人講的事。


看一段原文:(林沖)將尖刀插了,將三個人的頭髮結做一處,提入廟裡來,都擺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繫了胳膊,把氈笠子帶上,將葫蘆裡冷酒都吃盡了。被與葫蘆都丟了不要,提了槍,便出廟門東頭去。


我在年少時也讀過《水滸傳》,讀到這一段的內容,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這不過是一點殺人的交待而已。

且看畢飛宇怎麼說,他說妙處於最後一句:提了槍,便出廟門東頭去。為什麼向東走?因為草料場在城東,如果向西走,就是進城也等於自投羅網。小說寫到這樣,就完成了林沖的“出走”,完成了他從幹部到土匪的轉型。



讀到此處,真是驚歎。原來如此!掩書沉思,如果換作我來寫一個人的命運轉變,大概會寫此人受了何等的冤枉、痛苦,哭喊一番,然後突然心灰意冷,揭竿而起。想到這裡,真是汗顏。





七、《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本書是許子東在嶺南大學講課的內容結集而出的一本書。因為是講課的內容,不是平常寫書的那種書面語,讀起來很流暢很快。希望以後能聽到音頻內容,但一直沒找到。


年初時,本是有一個計劃,就是要認真學習一下中國文學史,從作家到作品都多少了解一些,好的作品也得精讀。前前後後去讀了一些張愛玲、魯迅、老舍,佩服地不得了。


這本講稿書,許子東講到現代文學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從作家到作品都有涉獵,不全是那種嚴肅的學術分析,其中還結合了許多我們當下的語境和現狀來講解,好懂好記,還時不時地來夾雜著幾句英文(像是TVB劇一樣,不過,講中國文學嘛,老飆英語嘛,還是不要吧)。有時也和外國文學作一些對比,比如從《茶花女》講到《雷雨》,還蠻有意思的。



看到知乎有許子東專門講張愛玲的內容,準備去聽一聽。

八、《人類木馬程序》《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這兩本書是兩個不同的人寫的,我把它們放在了一起講,是因為它們給了我同一個轉變,關於思維的轉變。

《人類木馬程序》是李欣頻今年出的新書,是一本自我“掃毒”的書。她說,把人比作一臺電腦的話,我們不能好好運行人生,是因為有許多木馬程序。比如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恐懼、怕落後、認為自己不被愛、不配得等等障礙。


這本書雖說可以歸到工具書和方法論的書一類,但我自己歸為了心理一類。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思給轉變是,我開始覺察自己出現“木馬”程序的時刻,就是要讓自己意識到,我現在被一些曾經忽視的東西所禁錮,我去發現它認識它,和它們相處,而不是逃避和戰勝。PS:書後面講如何破解木馬程序,我讀來覺得有些含糊,有些遺憾。

李欣頻在這本書裡分享了43部電影,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穫,在書的最後一頁有一個列表。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我對於財富這件事,一直是帶著幻想的。事實上也可以說,並不擅長賺錢。當然,讀這本書,也不是說指望一下變成有錢人,也是想了解一下哪些比我更有錢的人在想什麼。

從這本書,我看到了“有錢人”的主動、積極。主動地創造、主動地承擔、主動的開拓。

以後準備多讀點關於財富的書。

2019年上半年看書52本,這11本分享給你


昨日和一位友人說起讀書這件事,我說我自己對於書,其實沒有一個特別高的期待,也不指望看一本書就能讓我的人生髮生改變。如果其中有那麼一點內容或是幾段話給我帶來幫助和啟發,我覺得就很好了。讀書,始終是一個吸收轉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一點點的積累,才能讓自己更為開闊和智慧。


最後,和大家分享曾國藩的一段話,以此共勉:


“累月奔馳酬應,猶能不失常課,可當日進無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餘早年於作字一道,亦嘗苦息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恆,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