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前,學習跟玩兒我似的,有孩子後,學習跟玩兒似的

最近聽一位媽媽說:

自打孩子上了小學,

自己也跟著重新再上了一次九年制義務教育,

學習了很多知識,

感受到了義務教育的優越性。

有孩子前,學習跟玩兒我似的,有孩子後,學習跟玩兒似的

他筆順寫錯了,

我就要教他正確的;

他英語發音錯了,

我就得給他糾正對了。

孩子越是成績差,

當媽越要本領大!

有孩子前,學習跟玩兒我似的,有孩子後,學習跟玩兒似的

Q: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怎麼辦?

硬啃!

問老師,查資料。

多買幾本教輔書,

小學問題難不倒!

對教輔如數家珍的老母親,

最有排面!

我們家長之間也會互相幫助。

有問題就發群裡,

大家一起討論嘛!

每一個家長群裡,

都必定潛伏著一個學霸媽媽!

維持群裡學習的熱潮不消退。

有孩子前,學習跟玩兒我似的,有孩子後,學習跟玩兒似的

但是這種方式真的好嗎?

我在《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書裡,看到作者說了一個她身邊朋友的故事:朋友的兒子剛上高中時數學不好,遇到問題輕易放過,不肯鑽研。

他看了孩子的數學課本,覺得那些內容已超出了自己的知識範圍,自己也輔導不了。

按一般人的思路,是給孩子請個家教,或報個課外輔導班,但他考慮了別人的輔導水平及方便性,覺得自己學會了再來輔導兒子更好。

於是他也開始啃兒子的數學課本。

兒子當時的數學水平好歹比他強,他有不懂的地方就問兒子。

孩子在講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他們就一起去研究,研究不通的就讓孩子去學校問老師或同學,回來再給父親講。

做父親的當學生不是做樣子,他是認認真真地學習。

當他發現自己的數學水平大有提高時,兒子的數學成績也進步明顯,而且孩子學會了對問題進行追究,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問題放著等別人來告訴他,比上補習班的效果好多了。

看到這個故事,柚子也是服了,原來我們原先的教育方法也進入了一個誤區,與其在孩子的考試分數上操心,花錢花力氣,單方面逼著孩子學習;

還不如用些心思,設計和製造一些包含有相關知識的事情來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有機會運用他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不止讓學有所用,還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是孩子最好的“課外補習班”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柚子在這裡舉個例子:

除了上面例舉的“當小老師,還有不少方式呢。

比如家長結算家庭財務賬時,託辭說計算器壞了,請上小學的孩子幫忙用筆計算一下;

電器壞了,可以和物理課上學過電學的孩子一起運用他的知識去嘗試修理一下。

孩子喜歡扮家家,可以在家裡設計情景劇,例如小賣部,讓孩子來做店長賣東西,孩子在收錢找錢的過程中,自然就會增加心算能力。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裡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係和相互聯繫,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機敏、勤學、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里學習。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所以,當家長想要孩子的學習進步時,不要忙著把孩子拉到書本上,拉到課外班裡,應該創造些機會,讓孩子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無論學什麼,如果我們為孩子創造出了“做小老師,開小賣部”的實踐機會,那孩子多半就不會為學習苦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