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三觀是什麼樣的?

鵲·鷂丶


《水滸傳》的三觀明顯是扭曲的。

《水滸傳》裡,梁山號稱有好漢一百零八,但他們既沒有鋤強扶弱、劫富濟貧,反而經常濫殺無辜,而且幾乎沒有一個好人,總的來說,梁山其實就是藏汙納垢之地,而梁山上的人的三觀是扭曲的。

且來看看那些所謂的好漢們的三觀。

  • 宋江、吳用。

宋江本來是朝廷官員,擔任押司一職,偏偏卻要給劫走生辰綱的晁蓋通風報信,雖然看上去是講義氣,但是他很明顯是知法犯法,並且沒有盡忠職守,要是說晁蓋他們劫生辰綱是為了劫富濟貧還說得過去,但明天晁蓋他們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宋江卻偏偏認為這是講義氣。

再說,宋江當上首領之後,覺得梁山上人才不怎麼夠,所以使用各種手段拉攏或者逼迫別人上山,就拿盧俊義和柴進來說,這兩人願意落草為寇嗎?自然不是,但是在宋江和吳用的算計下,他們被逼得已經走投無路了,只能上山。

  • 李逵、扈三娘、秦明。

李逵脾氣暴躁,經常一言不合就殺人,像當初為了逼朱仝上山,連幾歲大的小衙內都下得去手,後來更是滅了祝家莊、扈家莊滿門,當時扈家莊都準備投降了,李逵卻只是因為殺得興起而沒有收手。

事後,宋江也沒有怎麼怪責李逵,畢竟李逵是他最忠實的跟班。而扈三娘更是奇葩,家人都被梁山的這些人殺了,竟然還願意投靠梁山,對宋江還感恩戴德,實在想不懂這些人是真沒想的。

同樣的還有秦明,明明一家老小都是被宋江害死的,竟然也歸順了,並且對宋江還非常忠心。

  • 張青和孫二孃、武松。

這兩人根本就是沒有三觀可言,根本就是惡貫滿盈的敗類,為了謀取錢財,經常用藥將過往的客人給迷倒,然後殺害取財,不知多少無辜旅客遭了他們的毒手。

武松本來也算英雄好漢,但竟然沒有為民除害,還帶著這兩人一同奔赴梁山,這種三觀同樣讓人崩潰,而宋江也是來者不拒,只要有用的就行,根部不分善惡。

結語

所以總的來說,梁山上幾乎沒有一個好人,魯智深除外吧,其他人根本就沒有善惡之分,只看利益,所以《水滸傳》的三觀很不正。

我是文娛小士,喜歡小士的回答不妨點個贊,小士將持續與您分享更多文史趣事!


文娛小士


水滸傳的三觀無非也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已。但最近網傳水滸三觀不正匪氣十足,並舉出惡劣事件種種,還有水滸不配進四大名著之說。反正我個人不這麼認為,問題出在三觀我就從三觀談起,梁山眾好漢聚義之初他們的三觀基本一致替天行道.殺富濟貧.除暴安良為宗旨。只是提到招安才產生了分歧當中有,堅持的.中立的.退出的,就不一一點名了。至於每個人是怎麼上的梁山又做了怎樣的事就不單個評論了。我覺得都是當時的年代及社會大格局所造就的。不應該一下把水滸扔進垃圾桶,既然水滸傳被納入四大名著,先賢所為肯定有一定的道理。

馮智學一己之見希望回答令你滿意[祈禱][祈禱][祈禱]




馮智學


水滸傳中的三觀與現代人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不一樣的,只是在內容上有本質的區別,今天只談水滸傳中的三觀。

首先是世界觀:

水滸傳中神佛思想貫穿始終,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詳見水滸傳第一回)到"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微宗帝夢遊梁山泊"(第一百二十回)其中花和尚魯智深,六和寺坐化尤其充滿了神秘感。(詳見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水滸傳通過神佛的宣傳,展現了天地萬物皆有定數的世界觀。

價值觀:

水滸傳同時通過宋江等人,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為主題,描寫了宋江等人,儘管是被逼上梁山,但仍然心懷家國,時刻不忘對君盡忠。有為君分憂的忠君思想。心心念念等待招安,終於成其所願。徵遼,徵田虎,徵方臘等,也算是努力為趙氏王朝效過命,展示了當年那個侷限時代忠君愛國的價值觀。

人生觀:

水滸傳通過對梁山泊主要人物的描述,讓宋江、柴進、武松、魯智深等眾位好漢的個性鮮明如畫,宋江、柴進仗義疏財,視金錢如糞土,武松、魯智深等人快意恩仇。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展示了放飛自我,快意恩仇,豁達的人生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