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的小說為什麼文學功底如此深厚?

靜下心養生


要說梁羽生小說的文學功底,毫無疑問絕對是超一流的,其作品語言文字之考究優美,加之每章必有詩詞雅賦,在武俠小說界堪稱是最具文學範的作家,孤鶴君將其稱為“武俠詩人”。

但文學作品的成就絕非僅靠優美文字的堆砌,相比較而言,小說的謀篇佈局、故事情節的構造、人物的刻畫等等,甚至更為重要。不幸的是,梁羽生僅具文學功底高此一項,而其它方面皆硬傷太大、瑕疵多多,致其作品可看性、回味性和影響力皆為另一位武俠小說宗師金庸所全面壓制。梁羽生號稱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卻始終沒能站在它的最高處。

梁羽生的長篇小說基本上每篇都有一個好的開頭,但越往下去,情節平淡拖沓、人物公式化、敘述冗繁等弊竇愈益嚴重,常常是勉強看一半便棄之不顧。孤鶴君曾讀過他的《冰川天女傳》、《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作品,但沒有一部能讀完,讀到一半時便直罵“扯淡”……

但梁羽生有一部作品讓我深愛不已,就是《飛鳳潛龍》。孤鶴君第一次讀它是在一張小報上,那張報紙前後用了怕是十幾個版面來登載,摺疊起來就像一個小冊子。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小說的主人公和情節,並在這些年間重讀過不下五遍。《飛鳳潛龍》也是我唯一收藏的梁羽生的作品,正放在我書房書架的最上層,它的周圍是金庸的全套武俠小說作品。這部作品好像是梁羽生唯一的中篇小說,我因此認為,梁羽生可能更適合寫情節緊湊的中篇;一旦寫長篇,就散了、亂了,他自己也收不回去。

可見,文學功底是小說創作之必備工技,但文學功底高,並不一定就能寫出好小說。


孤山獨鶴


那和他文化造詣方面有關。


我是太陽花


梁羽生先生可以稱之為新派武俠小說鼻祖,其作品有《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等。梁羽生先生的小說文學功底深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梁羽生先生豐富的閱歷。梁羽生先生本名陳文統,出生在廣西省,是少數民族中的壯族人,自小受廣西文化習俗的影響。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先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家內戰,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骨子裡那種愛國情懷、鋤強扶弱的情感應該多少激發出來,這種經歷激發的愛國情懷滲透在了梁先生的小說中。比如《萍蹤俠影錄》中的主人公張丹楓一生為國家危亡奔波,出了不少力。

將那軍官一扔,雲重身邊的衛士急忙接過。張丹楓道:“雲使臣這就是昨晚脫逃的那個蒙面賊人,名叫麻翼贊,又是瓦刺太師帳下的武士,你帶著他,送回給也先吧!”

第二,梁羽生先生博學多才。梁羽生先生的博學和多種因素有關,身在書香門第,對於古詩詞當然有所學習,在1945年多名學者在廣西避難,其中有幾位還在梁羽生先生家中住過,這就為梁羽生先生博學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史學方面,梁羽生先生向著名史學家簡玉文請教、學習,向詩書畫三方面都有建樹的饒宗頤請教、學習,其他方面也有研究。在梁羽生先生擔任編輯後,更要提升各方面的素養,以便更好適應工作。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其作品文學氣息很濃,讓人覺得梁羽生先生詩書典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額吉多用力扯開脫不花抱著炮身的雙手,只見炮口已被染得通紅,鮮血還在汩汩地流入。正是:拚把嬌軀填炮口,香魂猶自護檀郎。

第三,家庭教育影響。梁羽生先生出身在廣西的書香門第,自小就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在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下,梁羽生先生很快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出生就開始接受的教育,甚至伴隨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後來梁羽生父親被誤殺,梁先生也是悲憤萬分,在梁羽生先生的小說中也有類似的人物。其作品《萍蹤俠影錄》張丹楓父親張宗周在瓦剌效力,實則是作為張士誠後人想復辟大周,後面對大炮不屈服,在一定程度上不失為一個好漢。

凡是雲家後代,碰著了張宗周這一脈所傳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要把他們殺掉!雖是隔了十年,雖是隔著衣裳,雲蕾還好似聞到那羊皮上的血腥味道!

筆者主要從閱歷、博學、家庭教育三方面談了這個問題,認為梁羽生先生的小說文學功底深厚理有多方面原因。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歡迎補充交流。

我是路留星,熱愛武俠文化的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