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汗血寶馬到底是有多麼珍貴?

人生客棧


要回答關羽的汗血寶馬到底有多麼珍貴?首先我們看看關羽的馬是不是汗血寶馬。

可以確定關羽的“赤兔馬”就是“汗血寶馬”。現在一匹價值千萬美金,目前中國只有11匹。三國時期漢武帝肯為它發動戰爭,呂布肯為它屈尊人子。這在歷史中的三國時期真是一馬難求的,無價之寶馬良駒。

■首先“赤兔馬”是寶馬良駒

大家都知道關羽騎得是“赤兔馬”,本名“赤菟”,即紅色頭部像兔子一樣的馬,自古以來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顯然關羽的“赤兔馬”絕對是萬中選一的良馬。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發現了一本手寫的《相馬經》,其中的一篇說“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餘”。在第三篇中又對這些話作了解說,“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之周草與其耳,......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鰭與脊”。這些記載,說明了在古代兔形的頭是好馬的重要外在標準,也說明兔頭的好馬可遇不可求。

■其次“赤兔馬”的主人都赫赫威名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上說:“布有良馬名曰赤兔”。《三國演義》記載,赤兔馬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董卓一代梟雄,兇殘暴虐,貪得無厭,珍藏無數。並且用一匹馬就可以收呂布為義子,所以“赤兔馬”絕對是好馬。

■漢武帝時中國就有了“汗血寶馬”

《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宛國,曾經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不但能日行千里,更會從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故稱“汗血寶馬”。漢武帝聽張騫說大宛出產良馬,便於公元前104年命車令為使,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換汗血馬。後漢武帝因漢使臣被大宛國所殺,在公園前102年,命李廣利的遠征並圍攻大宛國貴山城四十餘日,並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切斷大宛水源。大宛貴族最後被迫殺死國王毋寡求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汗血馬。

另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並對大宛國發動戰爭,足見珍貴。

■“汗血寶馬”與“赤兔馬”的比較

《三國演義》中曹操送關羽時提及“赤兔馬”。操令左右備一馬來。須臾牽至。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操指曰:“公識此馬否?”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操曰:“然也。”遂並鞍轡送與關公。關公再拜稱謝。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乃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

《三國演義》二十五回曾描寫赤兔外表“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

第三回中的形容更加誇張“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後人有詩單道赤兔馬曰:‘奔騰千里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

《三國志》中也曾有赤兔馬的記載,“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三國演義》中說到關羽死後,“赤兔馬”拒絕進食,活活餓死。足見馬通人性。

現代對“汗血寶馬”的形容。其身體呈管狀,胸部窄、背部長、肋骨架淺,趾骨區長而不顯,後區略窄但強健有力,臀部略長,肌肉發達,呈正常傾斜角度。耆甲高、長且肌肉發達;肩部長,弧度良好,肩內清潔;毛皮亮澤且皮薄。汗血寶馬非常耐渴,“汗血寶馬”體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

【小結】

●可以說關羽的“赤兔馬”就是“汗血寶馬”,古今中外一直都是馬中良駒,堪稱無價之寶,彌足珍貴。

-墨骨讀書


墨骨讀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汗血寶馬的珍貴是毋庸置疑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搞清楚另外兩個問題,那就是關羽有沒有赤兔馬?赤兔馬又是不是汗血寶馬?

關羽沒有赤兔馬

赤兔馬之所以名聲大噪,流傳千古,「三國演義」功不可沒。其知名度甚至超過很多三國名臣武將,也算是奇蹟了。

在「三國演義」中,赤兔馬先是呂布的坐騎,呂布死後曹操將赤兔馬贈與關公。從此赤兔馬跟隨關羽南征北戰,直至關羽失荊州走麥城,赤兔馬絕食而死。赤兔馬不但是一匹好馬,更是一瓶義馬。

在陳壽所作史書「三國志—呂布傳」中,確有對赤兔馬的記載,曰「布有良馬曰赤兔」,可見在歷史上確有赤兔馬。但在呂布死後,赤兔馬也銷聲匿跡,並無後續交代,更別說關羽一事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呂布大約在公元 189 年左右得到赤兔馬,至 199 年呂布被曹操戰敗斬首,已有 10 年時間。關羽敗走麥城是 220 年,又過了 21 年。至此赤兔馬至少已超 35 歲了,這對於馬來講已是高齡,完全不可能再征戰沙場,只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了。

所以從史書和事實情況來看,赤兔馬只屬於呂布一人,跟關羽沒有關係。神將關羽與神馬赤兔之間的故事,完全是羅貫中的小說創造而已。

赤兔馬並非汗血寶馬

赤兔馬到底是不是汗血寶馬?我們來看看赤兔馬為何叫做赤兔,赤兔馬的得名有多種猜測研究。

在中國,由於獅子豹子等快速奔跑型動物比較少見,故古人常以兔子來比喻行進快速,用赤兔,飛兔等形容馬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一種說法是「赤兔」即「赤菟」,菟即虎的意思,表明此馬性情暴烈,體型雄壯威武。而用平常所見之驚慌失措,東奔西竄的兔子來形容馬是欠妥的,也不符合我們對馬品格的設定和認知。

同時在「三國演義」中,對赤兔馬的描寫,除了說「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外,還刻意描寫了赤兔的雄偉壯壯,長一一丈,這也完全不符合汗血寶馬的體格特徵。

汗血寶馬,何方神獸?

前文我們說過,赤兔馬並不是汗血寶馬,那汗血寶馬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寶馬?

汗血寶馬第一次映入中國人的眼中,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宛見到一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的馬,稱「汗血馬」,漢武帝稱之為「天馬」。為了得到汗血寶馬,漢武帝還曾專門對大宛國發動軍事戰爭,足見該馬的珍貴。

汗血寶馬學名為「阿哈爾捷金馬」,生長在土庫曼斯坦,是土庫曼斯坦的國寶。其形象被繪入國徽和錢幣當中,非常珍貴,相當於我國的熊貓和澳大利亞的考拉。

汗血馬之所以流汗似血,其實比較簡單。汗血馬皮薄毛細,長期奔跑後渾身發熱,由於其肩部汗腺發達,滲出的汗水在遇到紅色皮毛時,感覺像出血一樣。所以汗血馬流出來的並不是血,仍然是汗,這也符合生物的基本規律。

汗血馬在土庫曼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仍有繁衍,總量約在3000 匹左右,非常稀少。

汗血馬也常被土庫曼斯坦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我國就曾先後獲得土庫曼斯坦的三次贈送,目前在我國約有 11 匹汗血馬。

汗血馬十分珍貴,跑得快,耐力強。之所以在我國沒有大規模的存在,除了繁殖雜交等因素外,其特點不適合古代冷兵器時期的作戰需求也是重要原因。

汗血寶馬體型纖細,四肢修長,負重較小,所以一般將士更願意選擇比較粗壯的馬匹如蒙古馬等作為坐騎。

我國的三大名馬

最後補充一個小知識,我國雖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對馬匹的馴養和使用歷史仍然源遠流長。在與其他民族的融合交往中,更提高了我們對馬匹的認識和理解。

目前在我國培養的優秀馬種中,內蒙古的三河馬,新疆的伊犁馬和青海四川甘肅交界處的河曲馬,為我國的三大名馬。


平陽狐狸說水滸



關羽的赤兔馬是否就是汗血寶馬?


在說漢血寶馬之前,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關羽騎的赤兔馬是不是漢血寶馬?在原著中,赤兔馬是關羽的坐騎,此馬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良駒。它跟隨關羽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屢立戰功,對關羽來說,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話說這赤兔馬原始主人是呂布,呂布曾騎著它衝鋒陷陣,大破過張燕的軍隊,由此而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也就是說,一位蓋世英雄,如果騎上赤兔馬,那簡直如虎添翼,良將配寶馬,可謂相得益彰。



《三國演義》中的赤兔馬,其來歷是董卓從西涼帶來的寶馬良駒,小說中將西涼稱為涼州。在東漢末年,涼州位於中國的大西北,屬於邊疆區域。三國時的涼州是漢胡雜居的情況,而董卓是西涼的大軍閥,他的手下胡汗混雜,得到一匹上等的汗血寶馬是極有可能的,更何況在此之前,西漢已清除了與西域交往的障礙。


如果赤兔馬是汗血寶馬,一定是從國外進口過來的,漢血寶馬的原產地在中亞的土庫曼斯坦,西域的三十六國之一大腕國也是中亞著名的古國。



提起大腕國,我們知道,漢武帝曾與它有過一場大戰,據說這場戰爭與汗血寶馬還有點關係。公無前112年,漢武帝得到一匹汗血寶馬,並將它稱為“天馬”。當時,漢朝與匈奴摩擦不斷,而匈奴憑藉騎兵很有優勢,漢武帝便想得到更多的汗血寶馬,用以裝備漢朝的騎兵。


當時的大腕國就是汗血寶馬的產地之一,於是漢武帝派出使者,試圖以純金的馬模型換取汗血寶馬,不料被大腕國拒絕。但大腕國又想得到金馬,於是半路將使者給殺了。



這下惹怒了漢武帝,先後兩次派李廣徵討大腕國,最終獲得了優質馬匹十匹,中等以下馬匹3000匹,並約定之後每年向漢朝進貢兩匹好馬。至此,漢武帝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漢血寶馬。


這麼說來,董卓能得到汗血寶馬還是感謝漢武帝。


汗血寶馬為什麼厲害?

汗血寶馬在歷代的軍事札記和野史小說中一直大出風頭,那麼它到厲害在哪裡呢?最重要體現在兩個特點。



其一,身體素質高。汗血寶馬以速度聞名,它身形流暢,頸長腿長,而且耐力非常好,適宜上陣殺敵。《三國志·呂布傳》中記載,它渾身上下,火一樣紅,四蹄踏雪,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吼時如騰空入海。


在小說中,我們也看到擁有了赤兔馬的關羽是如何地的威震八方,秒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他之所以接受赤兔馬,也是為了更快的找到劉備。這些描述都從側面說明了汗血寶馬的優越性。



其二,善解人意。傳聞中的英雄人物都要配上一匹汗血寶馬才夠威風,正是由於它的善解人意所致,容易駕馭,適合作騎兵坐騎。漢朝在引進了汗血寶馬之後,騎兵的戰鬥力明顯增強。在小說中,關羽死後,赤兔馬為馬忠所得,但由於舊主死後過於哀傷,最終絕食而亡,這樣的描寫也意在襯托汗血寶馬的善解人意,重感情。


身體素質高,再加上通人性,重感情,在作戰時,人與馬達到合二為一的境界,所向披靡,從而打造出英雄配寶馬的最佳組合。



汗血寶馬的缺點

作為戰馬,不只要求它日行千里,還要求它有足夠的負重能力。上陣殺敵汗血寶馬不在話下,論速度論兇悍論智商都是首屈一指,但是說到長途負重行軍,汗血寶馬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


在冷兵器時代,行軍打仗要揹負眾多物品,士兵要穿盔甲,手拿兵器,一些大將所持武器更是沉重無比,如關羽、張飛所持器械接近百斤,汗血寶馬不能長時間揹負這樣的兵器。在駕車方面也存在不足,它的身體修長,不適合在軍中拉車馱物。



同時,由於汗血寶馬是中亞西域馬種,引入中原,數量方面是有限的。為了擴大馬群數量,便與本土馬進行雜交,造成種群的質量下滑,逐漸失去原來的優勢,在繁殖方面一直是個問題。


種種原因導致了汗血寶馬一度消失了一千多年,直到千年後,人們發現它出現在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在當地叫做“阿哈爾捷金馬”。現存數量僅2000匹。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汗血寶馬雖好,也得有適合的人駕馭它,才能顯示出它獨特的能力。但同時也發現,再好的東西也有缺陷,在現實中也會受到限制。汗血寶馬也不例外,脫離了適宜環境的汗血寶馬,也逃不脫淘汰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